| 
 新書推薦:
 
  《 
			匠心传承:山西非遗日历·2026年·木版年画
			》
 售價:HK$ 
			151.8
 
  《 
			唐诗中的历史:战争、王朝与兴衰之歌 追随唐人“诗路”印记剖析大唐历史盛衰
			》
 售價:HK$ 
			74.8
 
  《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概论
			》
 售價:HK$ 
			96.8
 
  《 
			诸葛亮:三国时期的真正主角
			》
 售價:HK$ 
			64.9
 
  《 
			甘肃道教碑刻集(全三册)
			》
 售價:HK$ 
			1078.0
 
  《 
			《吉檀迦利》(英汉双语对照)泰戈尔创作的一部“奉献给神的祭品”的作品  冰心文学奖获奖者王钦刚新译作
			》
 售價:HK$ 
			54.8
 
  《 
			画中观器:明画里的家具
			》
 售價:HK$ 
			308.0
 
  《 
			梵蒂冈图书馆藏中国传统古籍善本总目提要
			》
 售價:HK$ 
			82.5
 
 
 | 
         
          | 編輯推薦: |   
          | 范成大经历了宋室南渡至中兴的重要时期,他是“乾淳之治”的主要辅臣,历任封疆大吏,官至参知政事。他的文化艺术修养极高,涉足多种艺文领域,均有斐然成就。他生长于石湖之畔,苦读于昆山禅寺,仕宦四方之后,终老于吴郡。其政事文章为人杰地灵的江苏增添了夺目光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江苏文脉的赓续绵延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在考证范成大生平行实和作品系年的基础上,回到真实的历史情境中,还原其不同寻常的生命历程,展现一位努力实践儒家修齐治平、兼济独善理念的南宋文官形象,突出他在江苏文脉传承发展史上的贡献。 |  
         
          | 內容簡介: |   
          | 本书在南宋由乱而治的时代背景下,在考证范成大生平行实和作品系年的基础上,打捞历史文献的碎片,解读其诗词文赋、奏议书札的深刻内涵,以靖康元年(1126)至绍熙四年(1193)的时间先后为序,以一种在场的、非虚构的言说方式,回到真实的历史情境中,还原范成大不同寻常的生命历程和心路历程,展现他在国破家亡后的命运抗争、步入仕途后的励精图治、奉祠退居后的文化建树,着重刻画其一以贯之的家国情怀、民本思想、改革精神、气节操守、艺文才致、乡梓情结以及人生智慧,凸显一位努力实践儒家修齐治平、兼济独善理念的南宋文官形象,彰显他在江苏文脉传承发展史上的贡献。 |  
         
          | 關於作者: |   
          | 刘蔚,文学博士,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三级研究员,江海学刊编辑部主任,江苏省古代文学学会理事。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史哲》《清华大学学报》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近40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十余篇次。专著有《宋代田园诗研究》,合著有《全唐诗流派品汇》《全唐文标点校勘本》《古代文学作品选?宋词卷》《女子词选七种》。主持完成江苏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 目錄: |   
          | 引 言 001 章 早岁悲欢 004
 一 建炎兵火 005
 二 随父赴任 010
 三 献赋免解 015
 四 潸然离都 018
 第二章 寓居昆山 023
 一 初到禅寺 023
 二 太学补试 026
 三 结社交游 031
 四 乡举题名 035
 五 进士登科 044
 第三章 步入仕途 048
 一 结缘魏氏 048
 二 徽州司户 051
 三 幸遇三洪 059
 第四章 改任京官 066
 一 入监药局 066
 二 选差召试 070
 三 右迁馆阁 077
 第五章 一落一起 082
 一 赋闲乡里 082
 二 起知处州 088
 第六章 重返临安 097
 一 郎官清要 097
 二 出使金国 106
 三 封还词头 116
 第七章 远赴桂海 127
 一 待阙石湖 127
 二 舟行吴越 133
 三 赣湘风雨 139
 四 革除旧弊 148
 五 诗书帅桂 157
 第八章 绥靖四川 165
 一 蜀道艰难 165
 二 措置边防 174
 三 与民同乐 180
 四 谈笑安邦 184
 五 离蜀返吴 196
 第九章 位隆二府 205
 一 权任礼部 205
 二 晋升参政 210
 第十章 起表东藩 216
 一 韬光石湖 216
 二 镇守明州 222
 三 广交三教 227
 四 召对蒙恩 234
 第十一章 开府建康 238
 一 赈灾救荒 238
 二 南都遗韵 245
 第十二章 奉祠归里 253
 一 缠绵病榻 253
 二 田园杂兴 264
 三 槐府在望 277
 第十三章 人生迟暮 284
 |  
         
          | 內容試閱: |   
          | 范成大生活的时代正值宋金两国对峙,形势格外复杂,发生了靖康之难、绍兴和议、隆兴和议等重大历史事件,在孝宗朝出现“乾淳之治”的中兴局面。他的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在经历国破家亡的苦难后,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励精图治,忧国忧民,历典名藩,身登二府,为孝宗的中兴大业做出重要贡献,“望重百僚,名满四海”,身后谥文穆。在政治、经济方面,范成大始终拳拳于国计民生,勇于变革,兴利除弊。 周必大称其“历典名藩,所至礼贤下士,仁民爱物。凡可兴利除害,不顾难易,必为之”。 诸如推行义役法,使民间互利互助;改革广西盐政,罢盐钞法,恢复官卖,夺商人之利以利官民;对减四川折估、酒税,罢免科籴;奏罢明州海物供奉及魏王移用钱数万缗,以宽民力;大力措置建康荒政,赈济灾民,“凡荒政之大略具是,一一皆可法者。”主政地方期间,他尤其重视兴修水利,曾复修处州通济堰、桂林朝宗古渠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外交方面,他有勇有谋,捍卫南宋国体尊严。临危受命出使金国之际,在金廷之上抗辞慷慨,毫不妥协,终全节而还,风操震撼两国臣子;在广西经略安抚使任上,他降低安南贡使的礼遇规格,挫其骄气,树南宋国威。
 在军事方面,他未雨绸缪,在处州时便力主扩招弓弩手,增强地方武装力量;制置四川时,内外兼治,调兵遣将,打击青羌、吐蕃扰边行动,维护边境和平安定。任沿海制置使时,注重安营扎寨,巩固海防。足智多谋,被时人视为诸葛武侯式人物。
 在文化方面,他注重通过文教移风易俗,使民心向善;大力结交、荐举、选拔各方文士,利用点检试卷官、解试官、知贡举等身份悉心为国家储才。在处州、广西等名胜处修建亭台楼阁,作为文化地标,并亲自书榜题刻,扩大文化影响。在四川任职期间,他与民同乐,带动民间文化良性发展,陆游曾评价:“公素以诗名一代,故落纸墨未及燥,士女万人,已更传诵,被之乐府弦歌,或题写素屏团扇,更相赠遗,盖自蜀帅守以来未有也。”促进了蜀地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范成大一生始终不忘文人本色,惜时如金,一心向学。仕宦期间,他于应酬纷拏中乃如无事,不废书卷;舟车鞍马的旅途中,仍不辍笔墨。隆兴年间他出使金国,途中创作了行程录《揽辔录》和72首绝句,诗歌饱含着深沉热烈的爱国之情,展现了南宋使臣的碧血丹心,奏出了还我河山、收复中原的时代强音,激扬一代士风,推动了“后乾淳”时期的爱国诗潮。乾道年间,赴帅桂林,写有《骖鸾录》和42首组诗《南征小集》;淳熙中,从桂林入蜀赴四川制置使任,途中不仅创作了风土志《桂
 海虞衡志》,还写有纪行诗百余篇,号《西征小集》;自成都返回苏州时,又作有《吴船录》,将沿途山川风俗、物产古迹尽录笔端。范成大有着深厚的桑梓情怀。他自幼生长于石湖之畔,一生多次奉祠归里,晚年在平江府宅第和吴县石湖别业闲居近十年,写诗作志,为乡邦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张镃曾经称赞道:“石湖仙伯住吴门,事业文章两足尊。”他晚年的诗歌带有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腊月村田乐府》《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等诗,将吴中岁末年初的节日民俗渲染无遗,在江南风俗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书吴语、作吴声、纪吴地、名吴物,对南宋吴中乡村进行了全景式写照,“不但是他的传颂、有影响的诗篇,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于陶、柳、王、储之外,别设樊篱”,④将中国古代田园诗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他退居故里后编撰的《吴郡志》,保存了重要的乡邦文献,上承北宋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下启明清两代苏州方志的编纂,无论明卢熊《苏州府志》、王鏊《姑苏志》还是清代四次官修府志,都以《吴郡志》为蓝本进行增广。他依据自己园圃中所植而撰写的《梅谱》《菊谱》,为研究我国古代江南地区的花卉提供了重要资料。
 范成大在《吴郡志》中曾记录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晚年的他在人间天堂姑苏实践着诗意地栖居。他对山水园林情有独钟,退居后在平江府宅第中营造的假山、精心规划的范村园圃以及在石湖营建的别业,代表了南宋时期苏州园林艺术的水准。尤其是石湖,经过他多年的打造,从一片名不见经传的乡村水域成为当地著名的自然文化景观,不仅湖光山色冠绝四方,更日渐成为江南人文渊薮。后世沈周、文徵明、唐寅等名士经常雅集于此,或读书作画,或吟诗作赋,留下一笔笔独特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