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午夜时分的解放 1947印度独立与印巴分治实录  汗青堂丛书150
			》
 售價:HK$ 
			140.8
 
  《 
			汉服怎么做
			》
 售價:HK$ 
			107.8
 
  《 
			大模型时代:虚拟人的崛起与未来
			》
 售價:HK$ 
			99.0
 
  《 
			大话芯片:读懂芯片原理、周期、产业链与技术趋势
			》
 售價:HK$ 
			97.9
 
  《 
			世界观: 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原书第3版)【2024最新版】
			》
 售價:HK$ 
			141.9
 
  《 
			儿童哲学教育:案例式教程 南强儿童哲学丛书 曹剑波、黄睿主编 案例教程 高校教师用书
			》
 售價:HK$ 
			66.0
 
  《 
			驰骋三界:汉代神兽的图像世界
			》
 售價:HK$ 
			118.8
 
  《 
			印章的故事
			》
 售價:HK$ 
			49.5
 
 
 | 
         
          | 編輯推薦: |   
          | 新华社重磅打造,2020年中国好书团队全新作品 从人的面容、人的故事出发,将浩渺太空和乡土大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以卫星为“眼”,看年年岁岁沧海桑田的惊天巨变
 每个人都是这场伟大史诗的参与者、见证者、书写者
 
 12个“太空之眼”,8个主题,
 记录几代人的故事,见证脱贫攻坚带来的“改天换地的变化”。
 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
 10.8万所新改造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
 110万km公路建设,3.5万km铁路建设;
 7450万亩贫困地区退耕还林还草面积;
 …………
 |  
         
          | 內容簡介: |   
          | 地球尺度上的昼夜轮转、风云变幻、荒漠寥廓、冰湖沉寂,都成为中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宏大背景。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视野之变、视听之变,给读者带来了一场大时空感知、全景式记录、沉浸式的体验盛宴。
 通过新技术将空、天、地、人融为一体,实现从 60 万米高空,到人物个体命运的融合贯通。
 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震撼动人的大美中国的同时,也串联起“改天换地的变化”和人物故事。见证发生在“三区三州”大地上那些抽象却又真实的“人间奇迹”,更深刻揭示创造人类减贫史上中国奇迹背后的思想逻辑。
 |  
         
          | 關於作者: |   
          | 刘思扬 著 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 编著
 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是新华社综合运用多种卫星技术手段进行空间信息技术媒体应用研究,以及产品研制、生产、传播的科研实体,是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个重要研究单元。
 |  
         
          | 目錄: |   
          | 第一篇:征途漫漫·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002 
 第二篇:决战之地·“三区三州” 040
 壹·什么是“三区三州” 042
 贰·路 086
 叁·水 126
 肆·沙 146
 伍·光 156
 陆·林 176
 柒·羊 198
 捌·她 216
 玖·家 232
 拾·新征程 260
 |  
         
          | 內容試閱: |   
          | 卫星捕捉来自地面的可见光,记录着昼夜交替, 也发现了关于光的故事。 1882 年7 月26 日,在上海,中国的夜晚与一种从未见过的光芒相遇——6.4 千米长的供电线路上, 15 盏电灯同时亮起。当时的《字林西报》说,这些电灯装在好几处地方,凡有电灯之处,都聚集着不少观众。
 电力,现代文明的象征。但第一次“触电”,中国的老百姓只能好奇围观,因为电是外国公司产的,电灯是给外国租界用的。
 漫长的岁月里,小小的油灯、摇曳的火光,陪伴中国老百姓太多的沉默与无奈,也积攒着一代代人的希望。
 1949 年,我国超过80% 为无电人口,全年发电量大约只有43 亿度。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发电机快速运转起来,不仅城市、工业区建起一批发电站, 农村也兴起一股办电热潮。曾经闪烁于繁华都市的灯光,照进了偏僻乡村的夜晚。
 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这是祖祖辈辈没有想过的,日子,一点点亮起来。但随着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 新的烦恼也来了。
 1989 年8 月的一个夜晚,湖南省长沙县长乐塘村村民周厚其和丈夫再也坐不住了,他们决定给中央写信。信中这样写道:“农民节衣缩食省下钱购买的送电、用电设备长年闲置在那里,不能为他们带来经济效益和生活方便。田野里的杂交晚稻处于壮苞孕穗时节,需要水来滋润,可是电动抽水机没有电,只好望机兴叹。农家照明用电就更缺了,有时一天24 小时不来电,夜晚一片漆黑,一年365 天时间,停电300 天左右。对此,农民很有意见。”
 这是一个农村家庭遇到的难题,也是一段时期用电负荷相当紧张、“僧多粥少”的缩影。当时的农村,一个乡镇甚至几个乡镇,大都是一条输电线路送到底,人们喻之为长藤结瓜。一条线通过的负荷有限,前面的用户受益了,后面的用户只能望电兴叹。由此,便拉开了农村电网建设改造的序幕。
 让老百姓用上电,更要用好电。几十年间,随着我国电力事业发展,没电断电的记忆渐渐远去。目前,中国电网规模排名跃居世界第一,发电量世界第一,用电量世界第一。
 奇迹的背后,是一个国家为改善民生所付出的努 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