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消息(贾平凹新书,长篇笔记体小说)
			》 
			 售價:HK$ 
			75.9
			 
			 
	
			  
			《 
			长安四千年:都城史视角下的王朝兴衰史
			》 
			 售價:HK$ 
			184.8
			 
			 
	
			  
			《 
			渔樵问对
			》 
			 售價:HK$ 
			64.9
			 
			 
	
			  
			《 
			一起探索港珠澳大桥
			》 
			 售價:HK$ 
			107.8
			 
			 
	
			  
			《 
			精益医疗 医疗质量、患者服务与医院效益的协同增长之道 医院管理底层逻辑解析手册+新医改时代医院生存指
			》 
			 售價:HK$ 
			86.9
			 
			 
	
			  
			《 
			怪谈百物语:魂手形 宫部美雪作品
			》 
			 售價:HK$ 
			63.8
			 
			 
	
			  
			《 
			北境之王:“白刃”奥斯瓦尔德与不列颠七国时代
			》 
			 售價:HK$ 
			118.8
			 
			 
	
			  
			《 
			2025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年度报告
			》 
			 售價:HK$ 
			379.5
			 
			 
	
 
       | 
     
      
      
         
          | 編輯推薦: | 
         
         
          |  
            杨炼的访谈集,让我们看到,还有一个诗意的乌托邦景观。
           | 
         
       
      
      
      
      
         
          | 內容簡介: | 
         
         
          |  
            本卷是杨炼的访谈集,作者主张在商业和玩世不恭的时代,活成、写成一个诗意的、主动的他者,并期待不同语言的诗人,将以各自极端的能量,撞响同一只“天铎”。让我们看到,还有一个诗意的乌托邦景观。
           | 
         
       
      
      
      
         
          | 關於作者: | 
         
         
          |  
            杨炼,1955年出生于瑞士,成长于北京。八十年代,以长诗《诺日朗》轰动大陆诗坛,被中国读者推选为“十大诗人”之一。2008年和2011年,当选为国际笔会理事。获德国柏林“超前研究”中心学者奖(2102 / 2013年度)等多种学术奖金。2013年起受聘为南京艺术学院、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和扬州大学客座教授,汕头大学客座教授暨驻校作家,同年获邀成为挪威文学暨自由表达学院院士。已连续数年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现居伦敦与柏林。迄今共出版中文诗集十一种、散文集二种与文论集一部。作品已被译成三十余种外文。
           | 
         
       
      
      
      
      
         
          | 目錄: 
           | 
         
         
           
            诗歌是一种思想能源—杨炼答北塔问 
 “在死亡里没有归宿”—答问 
 “再被古老的背叛所感动”—关于诗的虚拟谈话 
 一座向下修建的塔—答木朵问 
 答意大利译者鲍夏兰、鲁索问 
 “后锋 ”写作及其他—和唐晓渡、张学昕谈八十年代以来诗
 歌创作 
 与“艺讯”记者谈《玉梯》、《叙事诗》 
 附录:杨炼创作及出版年表
           | 
         
       
      
      
      
         
          | 內容試閱: 
           | 
         
         
           
            序:一首人生和思想的小长诗(节选)
 我说过:我曾离散于中国,却从未离散于中文。三十多年,作家身在何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以自身为“根”,主动汲取一切资源,生成自己的创作。这里的九卷作品,有一个完整结构:第一卷《海边的孩子》,收录几部我从未正式出版的(但却对成长极为必要的)早期作品。第二卷《 》(一个我的自造字,用作写作五年的长诗标题),副标题“中国手稿”,收录我1988年出国前的满意之作。第三卷《大海停止之处》,副标题“南太平洋手稿”,收录我几部1988—1993年在南太平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诗作,中国经验与漂泊经验渐渐汇合。第四至五卷《同心圆》、《叙事诗—空间七殇》,副标题“欧洲手稿(上、下)”,收录1994年之后我定居伦敦、柏林至今的诗作,姑且称为“成熟的”作品。第六卷散文集《月蚀的七个半夜》,汇集我纯文学创作(以有别于时下流行的拉杂“散文”)意义上的散文作品,有意识承继始于先秦的中文散文传统。第七卷思想、文论选《雁对我说》,精选我的思想、文学论文,应对作品之提问。第八卷中文对话、访谈选辑《一座向下修建的塔》,展示我和其他中文作家、艺术家思想切磋的成果。第九卷国际对话集和译诗集《仲夏灯之夜塔》,收入我历年来与国际作家的对话(《唯一的母语》),和我翻译的世界各国诗人之作(《 仲夏灯之夜塔》),展开当代中文诗的国际文本关系,探索全球化语境中当代杰作的判断标准。
 如果要为这九卷本“总集”确定一个主题,我愿意借用对自传体长诗《叙事诗》的描述:大历史缠结个人命运,个人内心构成历史的深度。这首小长诗中,诗作、散文、论文,三足鼎立,对话互补,自圆其说。一座建筑,兼具象牙塔和堡垒双重功能,既自足又开放,不停“眺望自己出海”,去深化这个人生和思想的艺术项目。1978—2015,三十七年,我看着自己,不仅写进、更渐渐活进屈原、奥维德、杜甫、但丁们那个“传统”—“诗意的他者”的传统,这里的“诗意”,一曰主动,二曰全方位,世界上只有一个大海,谁有能力创造内心的他者之旅,谁就是诗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