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中国古代戏曲的色彩艺术
			》
 售價:HK$ 
			151.8
 
  《 
			DeepSeek实战应用大全:从职场到生活的AI革命
			》
 售價:HK$ 
			76.8
 
  《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7)
			》
 售價:HK$ 
			93.5
 
  《 
			从现代法的立场看罗马民法之诉
			》
 售價:HK$ 
			85.8
 
  《 
			问心三部曲 追问初心撕裂 名家力荐 持续畅销的现象级作品
			》
 售價:HK$ 
			129.8
 
  《 
			风声(珍藏纪念版,全4册)
			》
 售價:HK$ 
			173.8
 
  《 
			美学四讲
			》
 售價:HK$ 
			71.5
 
  《 
			不可辨识的生命—影像 融合文化研究、后现代视角与图像学,评析戏剧影视艺术,洞察社会思潮,思想美学并重
			》
 售價:HK$ 
			85.8
 
 
 | 
         
          | 編輯推薦: |   
          | 世途多艰,多难兴邦。面向未来,复兴中华。 著名学者何新综合象数和义理,详细解说,多有新义。
 本书多次修订再版,是学习周易的好书。
 |  
         
          | 內容簡介: |   
          | 《易经》是我国*重要、影响*的经典,流传广远,也是*难理解*难学习的经典。著名学者何新集三十年的研究之功,结合帛书,参以天文学、训诂、哲学、人类学的知识和方法,综合象数和义理,对《周易》经传做了翻译和解说,多有新义,是学习《易经》的好书。 |  
         
          | 關於作者: |   
          | 何新,中国著名学者。1949年生于浙江,1978年大学肄业,后担任中央财经大学教员。1980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91年后任职于人民政协,担任多届专职的全国政协委员。主要著作有《诸神的起源》、《东方的复兴》、《危机与反思》、《新国家主义经济学》、《新逻辑主义哲学》、《论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希腊伪史考》等。译著有《培根人生随笔》、《培根论人生》等。何新研究范围宽广,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美学与传统文化等领域,极富创见,常提出大胆新颖的学术观点,对世界局势和时政亦有很深的洞察力,曾预见到苏联的解体,对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多有建言,在当今思想界有较大的影响力。 |  
         
          | 目錄: |   
          | 太极周天演化图 / 1 邵雍拟先天组图 / 2
 洛书·九宫图 / 4
 河图·十月历 / 4
 八卦阴阳升降图 / 5
 邵氏卦气图 / 5
 读《易》入门 / 001
 《易经》的解读 / 003
 论《易》 / 006
 《易经》要义 / 011
 “易”字考释 / 015
 《周易》释名 / 020
 八卦释名 / 026
 《易经》及八卦爻辞的起源 / 029
 论阴阳 / 042
 《易经》帛书本及传世本序目对勘 / 047
 《易经》卦名对照 / 050
 《易经》之训诂 / 054
 《易经》解说 / 061
 1?乾?(1键) / 063
 2?坤?(33川) / 074
 3?屯?(23屯) / 081
 4?蒙?(13蒙) / 086
 5?需?(18襦) / 090
 6?讼?(5讼) / 093
 7?师?(37师) / 096
 8?比?(19比) / 100
 9?小畜?(58少蓺) / 104
 10?履?(4礼) / 107
 11?泰?(34柰) / 110
 12?否?(2妇) / 113
 13?同人?(6同人) / 116
 14?大有?(50大有) / 119
 15?谦?(35嗛) / 122
 16?豫?(27馀) / 124
 17?随?(47隋) / 127
 18?蛊?(16箇) / 130
 19?临?(36林) / 133
 20?观?(59观) / 136
 21?噬嗑?(55筮盍) / 139
 22?贲?(14蘩) / 142
 23?剥?(11剥) / 145
 24?复?(39复) / 148
 25?无妄?(7无孟) / 151
 26?大畜?(10泰蓄) / 155
 27?颐?(15颐) / 158
 28?大过?(48泰过) / 161
 29?习坎?(17习赣) / 163
 30?离?(49罗) / 166
 31?咸?(44钦) / 169
 32?恒?(32恒) / 172
 33?遯?(3掾) / 175
 34?大壮?(26泰壮) / 177
 35?晋?(51溍) / 180
 36?明夷?(38明夷) / 184
 37?家人?(63家人) / 188
 38?睽?(53乖) / 191
 39?蹇?(20蹇) / 195
 40?解?(30解) / 197
 41?损?(12损) / 200
 42?益?(64益) / 203
 43?夬?(42夬) / 206
 44?姤?(8狗) / 209
 45?萃?(43卒) / 212
 46?升?(40登) / 215
 47?困?(45困) / 217
 48?井?(24井) / 220
 49?革?(46勒) / 224
 50?鼎?(56鼎) / 228
 51?震?(25辰) / 231
 52?艮?(9根) / 235
 53?渐?(60渐) / 238
 54?归妹?(29归妹) / 241
 55?丰?(31丰) / 245
 56?旅?(52旅) / 249
 57?巽?(57筭) / 253
 58?兑?(41夺) / 256
 59?涣?(62涣) / 258
 60?节?(21节) / 261
 61?中孚?(61中复) / 264
 62?小过?(28少过) / 267
 63?既济?(22既济) / 270
 64?未济?(54未济) / 273
 《易传》解说 / 277
 彖?辞 / 279
 象?辞 / 301
 文?言 / 314
 系?辞 / 317
 说?卦 / 340
 序?卦 / 342
 杂?卦 / 344
 《周易》杂说 / 345
 八卦与外婚制图腾分族组织 / 347
 八卦历法 / 354
 上古五行十月历考论 / 358
 太一阴阳五行十月历起源 / 370
 南阳麒麟岗汉墓天象图 / 375
 五行说来源新探 / 377
 易学札记 / 388
 参考文献 / 423
 |  
         
          | 內容試閱: |   
          | 中华传统与中国的复兴 ——何新选集总序“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一
 面对21世纪期待复兴的中国,我们有必要抚今思昔,追溯传统。
 华夏民族的先史中曾经有一个超越于考古的神话时代,这个时代就是华族所肇始和华夏文明滥觞的英雄时代。
 我们华族的祖神女娲,是蹈火补天的伟大母亲——一位女性的英雄!
 华族的诸父祖日神伏羲(羲和)、农神神农(历山氏)、牧神黄帝、雷神炎帝以及火神祝融、水神共工,或创世纪,或创文明,或拓大荒,或开民智,或奋己为天下先,或舍身为万世法!
 帝鲧与大禹父死子继,拯黎民于水火。蚩尤、刑天九死不悔,虽失败而壮志不屈,天地为之崩裂!
 后羿射日、夸父逐日,体现了对神灵的藐视;而精卫填海杜宇化鹃,则象征了对宿命的不驯……
 中华民族的先古洪荒时代,是群星璀璨的时代,慷慨悲歌的时代,奋进刚毅的时代;是献身者的时代,殉道者的时代,创生英雄和俊杰辈出的时代!
 传说华族是龙与凤的传人,而龙凤精神,正是健与美的精神!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二
 然而近世以来,疑古、骂古之风盛行,时髦流行之文化却是媚俗娱世、数典忘祖。不肖之辈早已不知我们原是英雄种族的后裔,我们的血脉中奔流着英雄种族的血系,忘记了我们的先祖原具有一个谱系久远的英雄世系。
 “中华”得名源自于日华,所谓“重华”,所谓“神华”;华者,日月之光华也!“汉”之得名源自于“天汉”;天汉者,天上之银河也(按:《小雅·大东》:“维天有汉。”《毛传》:“汉,天河也。”郑玄云:“天河谓之天汉。”《晋书·天文志》曰:“天汉起东方。”《尔雅》曰:“水之在天为汉。”刘邦以“汉”为帝国之名,本义正是上应天汉也)!
 故中华者——日华也(太阳也),天汉者——天河也(银河也),日月光华乃是华族先祖赖以得名的天文图腾。
 面对未来,世途多艰,多难兴邦!我们今日正需要慎终追远,回溯华夏的先祖曾怎样艰难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呼唤而重觅一种英雄的精神!
 “打开窗子吧……让我们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罗曼·罗兰)
 三
 华夏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所产生过的一切文明中,秀、智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一种渊源于远古的文明。
 5000年来流传有自的世序、历法、文献记载与近百年来地下出土的文物、文献的惊人之印证和吻合,使人可以确信,夏商周文明绝不是建立在所谓原始巫教(张光直)或野蛮奴隶制(郭沫若)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当时举世为先进的天文历法知识、理性宗教哲学和发达优越的农业及工艺城邦文明基础之上的。
 《易经》、《老子》是中国天人学与哲学之源,《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是中国政治学之源,《孙子》、《孙膑兵法》是中国兵学之源,《论语》、《孟子》、《礼记》是中国伦理学之源,三部《礼》经是中国制度设计之源,《素问》是中国医学之源,《诗经》、《楚辞》则一向被认为是中国文学之源。
 然而,这些经典古书数千年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际从未真正透彻明晰地被人读通。而读不懂、读不通这些书,就根本没有资格讲论中国文化。
 多年来,我不揣愚陋,一直有夙志于全面地重新解读这一系列古代经典。近年来,我又重新整理过去的研究札记,这些文字实为中年时期(1985—1995年)之著作,而间有新知,因此对拙著重新做了全面深入的校订,并撰成此套丛书。此套丛书汇聚了我近三十几年间对经学、朴学之研究成果,其中不同于前人之新见异解殊多。这次重新出版,亦是对以往国学研究的一种自我总结,但学无止境,生有涯而知无涯。回忆自1980年予在近代史所及考古所的斗室之间开始对经部作探索性研究,于今忽忽竟二十五年矣。当年弱苗,如今壮林。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感慨系之耳!是为总序。
 何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