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索恩丛书·帝国计划:英国世界体系的兴衰(1830~1970)
》
售價:HK$
185.9

《
改变的勇气:数十个真实人生蜕变故事,教你改变命运的密码。
》
售價:HK$
64.9

《
明清时期的灾害治理机制
》
售價:HK$
66.0

《
甲骨文丛书·理查国王:尼克松和水门事件
》
售價:HK$
108.9

《
绣罗衣裳照暮春——古代服饰与时尚
》
售價:HK$
93.5

《
HR如何招聘人才:招聘思维与技能
》
售價:HK$
61.6

《
《汉印精选》
》
售價:HK$
206.8

《
思索马基雅维利
》
售價:HK$
162.8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以新媒介时代的文艺接受与批评为研究对象,立足于“触感审美”这一核心概念,具体探讨了新媒介文艺活动在时空结构、文本形态、人机互动、审美经验、批评标准和批评话语等方面的嬗变与重构。
|
| 關於作者: |
|
李红春,男,1975年生,山东德州人,现工作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文艺学博士,纽约大学访问学者,中华美学学会会员,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美学基本原理、审美文化、当代文艺批评等。已出版学术著作《自由空间与审美话语》、《中国风尚史》(隋唐卷)等共3部,参与编写《美学》《新编西方文艺理论教程》等共4部,在《文史哲》《天津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主持教育BU和省社科项目3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教育BU博士点基金项目多项。先后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两次(一次独立,一次2/2)、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中国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2位)等多项奖励。
|
| 目錄:
|
绪论
第一章 新媒介审美活动的空间形态
一 移动空间的形成及其效应
二 空间游戏与空间辩证法
三 “自我导向”的审美新范式
第二章 新媒介美学文本的多元特征
一 存在形式的准心灵特质
二 文本内容的“自我现象化”
三 文本生成的事件属性
四 文本制式的“可播撒”特性
第三章 新媒介审美体验的三重转化
一 网联受众与受众的公众化
二 人机复合与增强主体
三 本体论信任与触感审美
第四章 新媒介语境下的艺术本质重构
一 谁在拆解艺术的审美本质
二 三种常见的拆解方式
三 强行拆解的理论困境
四 重构艺术的审美本质
第五章 新媒介时代的艺术价值转换
一 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背景
二 艺术“参与价值”的厘定
三 作为技术服务者的艺术家
四 从“心神涣散”走向“深度卷入”
第六章 新媒介语境中的抵抗式阅读及其困境
一 “读者阅读”缘何重要
二 立足边缘、旨在批判的阅读策略
三 以理性释义主导的阅读方式
四 批判阅读能否兼容审美
第七章 新媒介时代文艺批评的自我批判
一 为什么要自我批判
二 自我批判的四个焦点
三 对病症根源的深掘
四 自我批判的宽度、深度与限度
第八章 新媒介时代文艺批评性质的重构
一 从“审判者”转向“对话者”
二 从诉诸“理性”走向推崇“体验”
三 对多元话语格局的肯定
第九章 新媒介时代的媒体批评论争
一 媒体批评的正、负面清单
二 挣扎在非议中的“酷评”
三 备受呵护的网络文艺批评
第十章 新媒介语境下文艺批评标准的自省
一 对马克思主义批评标准的再次召唤
二 面向自我,还是守护他者
三 文艺批评转型如何响应社会现实
第十一章 新媒介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
一 从认识论走向生存实践论
二 从二元对立走向多元中和
三 从绝对主体走向情境主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