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没有民主的政治(1815—1914):英国政府的观念与关注
			》
 售價:HK$ 
			118.8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东亚的车舆社会史
			》
 售價:HK$ 
			196.9
 
  《 
			大西洋现实主义:帝国与国际政治思想的德美交汇
			》
 售價:HK$ 
			87.8
 
  《 
			四海车书总会同:元代文人游历与行旅诗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售價:HK$ 
			140.8
 
  《 
			接触 2025全新升级版 
			》
 售價:HK$ 
			74.8
 
  《 
			21天打造翘臀
			》
 售價:HK$ 
			64.9
 
  《 
			匠心传承:山西非遗日历·2026年·木版年画
			》
 售價:HK$ 
			151.8
 
  《 
			唐诗中的历史:战争、王朝与兴衰之歌 追随唐人“诗路”印记剖析大唐历史盛衰
			》
 售價:HK$ 
			74.8
 
 
 | 
         
          | 編輯推薦: |   
          | 秦晋高氏内科学术流派是陕西省中医特色流派之一,也是长安中医学术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晋,成熟于秦,至今已逾百余年。 |  
         
          | 內容簡介: |   
          | 秦晋高氏内科学术流派是陕西省中医特色流派之一,也是长安中医学术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晋,成熟于秦,至今已逾百余年。本书涵盖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流派的起源、发展、传承和创新;二是流派的主要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三是流派关于中药临床运用特色,包括单味药、对药、角药等;四是通过临床实践总结、整理形成的优势病种诊疗特色;五是传承工作室近年来运用流派学术思想诊疗的典型病案,以期较为全面地展示秦晋高氏内科学术流派的发展历程和学术特点,让大家认识了解秦晋高氏内科学术流派,并对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建设、发展有所裨益,对后学者有所帮助。 |  
         
          | 關於作者: |   
          | 裴瑞霞,陕西省第三届名中医、西安市首届名中医。现任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科室主任、首届全国名中医高上林工作室以及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学术流派——秦晋高氏内科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代表性传承人暨项目负责人。 |  
         
          | 目錄: |   
          | 第一章 流派传略 第一节 杏林学派 惠泽秦晋/ 2
 第二节 大医良匠 承启流传/ 3
 一、耕读垂范 声名鹊起/ 3
 二、教学相长 承前启后/ 4
 三、幼承庭训 和尔流芳/ 5
 四、名师指引 和尔名扬/ 12
 五、融会贯通 和尔创新/ 18
 第二章 合和共生 守正出新
 一、阴阳失衡、脏腑失和发病学说/ 26
 二、辨证论治,崇尚仲景六经学说/ 27
 三、“八法”之中,善用和法治疗/ 30
 四、顾护胃气,注重后天之本学说/ 31
 五、提出“脏腑气机学说”/ 32
 六、提出“五脏元真通畅学说”/ 34
 七、注重“治未病”思想/ 34
 第三章 流派特色用药解析
 第一节 单味药/ 40
 一、柴胡/ 40
 二、北沙参/ 42
 三、半夏/ 45
 四、白芍/ 51
 五、白术/ 56
 六、党参/ 58
 七、地黄/ 59
 八、厚朴/ 64
 九、砂仁/ 68
 十、黄芩/ 69
 十一、黄连/ 72
 十二、牡丹皮/ 74
 十三、地骨皮/ 76
 十四、桑白皮/ 78
 十五、五味子/ 80
 十六、麦冬/ 82
 十七、玄参/ 84
 十八、知母/ 87
 十九、山药/ 89
 二十、郁金/ 95
 二十一、川牛膝/ 97
 二十二、丹参/ 100
 二十三、苍术/ 101
 二十四、夏枯草/ 102
 二十五、川芎/ 104
 二十六、香附/ 107
 二十七、枳实/ 108
 二十八、当归/ 109
 二十九、白芷/ 111
 三十、石斛/ 117
 三十一、桑寄生/ 118
 三十二、延胡索/ 119
 三十三、合欢皮/ 120
 第二节 对药/ 120
 一、黄芩、黄连/ 121
 二、牡丹皮、赤芍/ 121
 三、竹茹、生姜/ 121
 四、桑白皮、地骨皮/ 122
 五、金银花、连翘/ 122
 六、桃仁、红花/ 123
 七、牡丹皮、栀子/ 123
 八、墨旱莲、女贞子/ 124
 九、郁金、川楝子/ 124
 十、夏枯草、桑叶/ 125
 十一、蝉蜕、防风/ 126
 第三节 角药/ 126
 一、柴胡、半夏、黄芩/ 126
 二、黄芪、天花粉、黄连/ 127
 三、北沙参、麦冬、五味子/ 127
 四、苍术、薏苡仁、大黄/ 128
 五、熟地黄、山药、山茱萸/ 128
 六、川芎、丹参、川牛膝/ 129
 七、天麻、葛根、川芎/ 129
 八、桑枝、威灵仙、桂枝/ 130
 九、酸枣仁、柏子仁、远志/ 130
 十、大黄、枳实、厚朴/ 131
 十一、龙骨、牡蛎、赭石/ 132
 十二、苍术、厚朴、陈皮/ 133
 十三、茯苓、猪苓、泽泻/ 134
 十四、金钱草、郁金、鸡内金/ 136
 第四章 流派优势病种诊疗特色
 第一节 糖尿病辨治经验/ 140
 一、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40
 二、诊疗思路/ 141
 三、中医辨证论治/ 142
 四、诊疗特点/ 144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辨治经验/ 147
 一、对病因病机认识/ 147
 二、诊疗思路/ 148
 三、中医辨证论治/ 148
 四、诊疗特点/ 150
 第三节 更年期综合征辨治经验/ 151
 一、对病因病机认识/ 151
 二、诊疗思路/ 152
 三、中医辨证论治/ 152
 四、诊疗特点/ 154
 第五章 流派典型医案
 第一节 消渴病/ 156
 案1 消渴病——肝胃郁热案/ 156
 案2 消渴病——肝郁化火案/ 157
 案3 消渴病——肝郁化火案/ 159
 案4 消渴病——肝郁脾虚案/ 160
 案5 消渴病——阴虚燥热案/ 161
 案6 消渴病——气阴两虚案/ 163
 案7 消渴病——气阴两虚案/ 164
 案8 消渴病——气阴两虚案/ 166
 案9 消渴病——肾阴亏虚案/ 167
 案10 消渴病——气阴亏虚案/ 169
 案11 消渴病——肝郁脾虚、阴虚内热案/ 171
 案12 消渴病——气阴两虚兼血瘀案/ 173
 案13 消渴病——阴虚燥热兼血瘀案/ 175
 案14 消渴病——阴虚燥热、瘀血阻络案/ 176
 案15 消渴病——阴虚燥热、肝郁脾虚兼血瘀案/ 179
 案16 消渴肾病——脾肾气阴两虚、水湿血瘀互结案/ 181
 案17 消渴肾病——气阴两虚兼血瘀案/ 184
 案18 消渴病痹证——肝郁血瘀案/ 185
 案19 消渴病痹证——肝郁气滞、血瘀阻络案/ 187
 案20 消渴病痹证——肝郁气滞、血瘀阻络案/ 189
 第二节 甲状腺疾病/ 190
 案1 瘿病——气阴两虚案/ 190
 案2 瘿病——肝肾阴虚案/ 191
 案3 瘿病——肝郁化火案/ 193
 案4 瘿病——肝郁化火案/ 194
 案5 瘿病——肝郁脾虚兼阴虚案/ 196
 案6 瘿病——肝郁脾虚案/ 199
 案7 瘿病——肝郁脾虚案/ 201
 案8 瘿病——气阴两虚案/ 203
 案9 瘿痈——阴虚血热案/ 205
 案10 瘿痈——邪郁少阳、热毒壅盛案/ 207
 第三节 脾胃系病/ 209
 案1 胃痛——肝胃不和案/ 209
 案2 胃痛——胃阴不足案/ 211
 案3 胃痛——中焦虚寒案/ 212
 案4 泄泻——脾虚湿盛案/ 213
 案5 泄泻——寒热错杂案/ 215
 案6 便秘——气阴两虚案/ 216
 案7 便秘——肝气犯胃案/ 217
 案8 便秘——肝郁脾虚案/ 219
 案9 痞满——脾胃虚寒案/ 220
 案10 痢疾——湿热内蕴案/ 222
 第四节 肝胆系病/ 224
 案1 胁痛——肝脾不和案/ 224
 案2 胁痛——肝郁脾虚、肝经湿热兼血瘀案/ 225
 案3 胁痛——肝气郁结、湿热中阻案/ 226
 案4 胆胀——肝郁气滞、胆逆犯胃案/ 227
 案5 头痛——肝郁化火案/ 228
 案6 头痛——少阳不利、血瘀阻络案/ 230
 案7 头痛——肝脾不和、带脉失约案/ 231
 案8 头痛(目痛)——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案/ 233
 案9 眩晕——肝阳上亢案/ 235
 案10 眩晕——痰瘀交阻案/ 236
 第五节 心系病/ 238
 案1 心悸——痰火扰心案/ 238
 案2 心悸——肝郁化火案/ 240
 案3 胸痹——气阴两虚案/ 241
 案4 胸痹——气滞血瘀案/ 242
 案5 胸痹——心阳亏虚、痰瘀阻络案/ 244
 案6 不寐——心脾两虚案/ 245
 案7 不寐——肝郁化火案/ 247
 案8 不寐——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案/ 248
 案9 不寐——肝郁脾虚案/ 249
 案10 不寐——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案/ 250
 第六节 疑难杂病/ 253
 案1 紫斑——肝火旺盛、血热妄行案/ 253
 案2 梅核气——痰气郁结案/ 256
 案3 内伤发热——湿郁发热案/ 257
 案4 内伤发热——阴虚内热案/ 259
 案5 虚劳——肝郁肾虚案/ 261
 案6 虚劳——肝脾不调案/ 264
 案7 盗汗——阴虚火旺案/ 266
 案8 汗证——肝郁化火兼阴虚案/ 267
 案9 汗证——阴虚火旺案/ 269
 案10 水肿——脾肾两虚、络瘀水停案/ 270
 第七节 肢体经络病/ 272
 案1 腰痛——肝肾阴虚案/ 272
 案2 痹证——卫阳不足案/ 274
 案3 痹证——湿热下注案/ 275
 案4 痹证——肝肾阴虚案/ 276
 案5 痹证——肝郁化火、肾阴亏虚案/ 278
 案6 痹证——脾虚湿热兼血瘀证/ 281
 案7 痹证——湿热蕴结、瘀血阻络案/ 283
 案8 痹证——湿热蕴结兼血瘀案/ 284
 案9 痹证——阴虚内热兼血瘀案/ 286
 案10 痹证——脾肾亏虚、痰瘀阻络案/ 288
 第八节 经带病/ 289
 案1 月经过多——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案/ 289
 案2 崩漏——气血两虚兼血热案/ 291
 案3 经间期出血——冲任虚寒案/ 292
 案4 月经过少——气血亏虚案/ 294
 案5 月经先期——营血亏虚、血行不畅案/ 295
 案6 月经后期——肝郁气滞、脾肾两虚案/ 296
 案7 月经后期——肝郁脾虚案/ 298
 案8 月经后期——气血亏虚兼血瘀案/ 299
 案9 月经先后不定期——肝郁肾虚案/ 300
 案10 带下病——肾阴亏虚、湿热下注案/ 302
 案11 带下病——脾虚肝郁、湿浊下注案/ 303
 案12 带下病——肝郁脾虚、湿热下注案/ 304
 案13 经行发热——肝郁化火案/ 305
 案14 痛经——气阴两虚案/ 306
 第九节 绝经前后诸证/ 308
 案1 绝经前后诸证——肝郁化火案/ 308
 案2 绝经前后诸证——肝郁肾虚案/ 310
 案3 绝经前后诸证——肝郁化火案/ 312
 案4 绝经前后诸证——肝郁兼阴虚血热案/ 313
 案5 绝经前后诸证——肝郁脾虚案/ 315
 案6 绝经前后诸证——肝火旺盛案/ 316
 第十节 五官科病/ 318
 案1 耳聋病——肝郁化火案/ 318
 案2 唇燥病——燥热伤阴、气阴两虚案/ 319
 案3 唇风案——阴虚火旺、肝胃不和案/ 320
 案4 唇炎——胃热炽盛案/ 322
 案5 口疮——湿热蕴结、郁热化火案/ 324
 案6 口疮——心胃之火上炎案/ 325
 案7 口疮——肝郁化火案/ 327
 案8 口糜——上热下寒案/ 329
 案9 喉痹——外感风热案/ 330
 第十一节 皮肤病/ 331
 案1 斑秃——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瘀血阻滞案/ 331
 案2 痤疮——肝郁化火、气血瘀滞案/ 333
 案3 湿疮——湿热蕴脾案/ 334
 案4 湿疹——心肝热盛案/ 335
 案5 白驳风——脾胃虚弱案/ 337
 案6 粉刺——肝脾不调案/ 338
 案7 粉刺——肝郁脾虚案/ 340
 案8 发蛀脱发——肝郁肾虚兼血瘀案/ 342
 案9 黧黑斑——肝郁肾虚兼血瘀案/ 343
 附 秦晋高氏内科学术流派传承脉络图/ 346
 |  
         
          | 內容試閱: |   
          | 秦晋高氏内科学术流派是陕西省中医特色流派之一,也是长安中医学术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晋,成熟于秦,至今已逾百余年。20世纪30 年代以前,流派创始人高争先先生与其子高子云先生曾先后在山西省原平县(现原平市)、太原市等地行医,药到病除,泽被一方。后因战乱,高子云先生携全家迁居,曾先后在陕西省三原县、西安市等地悬壶行医、治病救人,以其悲天悯人的仁爱之心和妙手回春的精湛医术声名远扬、广为人知。20 世纪50 年代,子云先生参与西安市中医医院成立组建工作,是医院知名内科专家和建院元老之一。 流派传承中,高上林先生厥功至伟,是流派传承之集大成者。先生自幼研习中医经典并随父亲高子云学习中医。他天资聪颖,领悟力强,家学渊源,加上自幼积累的扎实功底,很快就学以致用,独立应诊,每获效验。受祖父、父亲影响,先生对经方体悟颇深,常反复揣研原文,探究精旨,印证临床,融会贯通。在不断地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立足经方、重视脉学、和法为要、用药精当的临证特点。先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影响,认为医学首先是仁学,“仁也者,人也;和而言之,道也”,疾病的产生乃是“人体失和”的结果,医生的目标就是使人体“阴平阳秘”“内外调和”,所以先生治病的方法以“和法”为主,他对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
 作为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裴瑞霞继承恩师高上林先生“和法”思想精髓并拓展阐发,她认为“和法”不拘泥于和解少阳,而是指调和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使人体达到平衡健康的状态,在“和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脏腑气机学说”,临证之时应灵活运用,化而用之,寓清、温、消、补诸法于和法当中,“一法当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为后学运用“和法”治疗杂病、顽病、怪病、难病提供了更多的辨治思路。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白小林在“和法”的基础上提出“五脏元真通畅”理论。各代传承人代有传承,承有创新,丰富了流派临证经验,拓展了流派学术思想,使流派充满新生活力。
 中医流派传承发展,既有利于弘扬中医文化、推动学术争鸣,促进中医学术发展,又有利于培养人才,成就名医,满足百姓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裴瑞霞主任作为高上林先生嫡传弟子和流派建设负责人,在繁忙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之余,致力于流派传承工作,带领团队传承、挖掘、整理流派学术思想、辨治特色、典型病案、用药特点等,使流派学术思想得以丰富和发展。
 本书涵盖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流派的起源、发展、传承和创新;二是流派的主要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三是流派关于中药临床运用特色,包括单味药、对药、角药等;四是通过临床实践总结、整理形成的优势病种诊疗特色;五是传承工作室近年来运用流派学术思想诊疗的典型病案。编者期望通过努力,能够向同行和公众较为全面地展示秦晋高氏内科学术流派的发展历程和学术特点,让大家认识了解秦晋高氏内科学术流派,并对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建设、发展有所裨益,对后学者有所帮助,为中医学术流派的枝繁叶茂、生生不息贡献绵薄之力。
 由于编者学术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之处望不吝指正!
 编者
 2022 年1 月20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