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企业可持续发展/ESG工作实用手册
			》
 售價:HK$ 
			50.6
 
  《 
			HR数智化转型:人机协同与共生
			》
 售價:HK$ 
			79.2
 
  《 
			范怨武讲透中医基础理论(全2册,中医临床医生范怨武历经四年精心创作)
			》
 售價:HK$ 
			118.8
 
  《 
			四海资身笔一枝:唐寅的书画人生【全球33家顶级机构珍藏,全景展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艺术世界】
			》
 售價:HK$ 
			184.8
 
  《 
			50岁后的家庭生活:中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家务劳动与孩童照料
			》
 售價:HK$ 
			140.8
 
  《 
			《正义论》导读 壹卷Yebook 理解《正义论》关于哲学、科学、社会、历史和人类未来的批判性思考
			》
 售價:HK$ 
			90.2
 
  《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平装版 全八册)
			》
 售價:HK$ 
			327.8
 
  《 
			万物皆有时:中世纪的时间与生活
			》
 售價:HK$ 
			96.8
 
 
 | 
         
          | 編輯推薦: |   
          | 科技小院扎根一线,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带你了解像韭菜一样的多年生稻的故事 |  
         
          | 內容簡介: |   
          | 多年生稻技术是一项轻简化的稻作生产技术,多年生稻的秧苗是从上一年(季)稻桩地下茎的芽上生长出来,自第二年(季)起,基于越冬和免耕技术,稻谷生产不再需要买种、育秧、犁田耙田、栽秧等生产环节,实现了节本增效、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劳动力投入与减轻农田水土流失等多维效益协调发展。本书由长期驻扎科技小院的33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共同编写完成,记录了他们在科技小院期间开展的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的内心历程变化与感悟,他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也向农户、企业、政府部门展现了新时代农科研究生的风采。本书适合有志于深入基层实践的在校青年大学生了解“三农”,也适用于高等教育从业者和研究者了解新形势下的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 |  
         
          | 關於作者: |   
          | 胡凤益,云岭学者,农艺类本科专业教指委委员,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二等奖),云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云南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云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等。 自1991年起从事水(陆)遗传、育种、资源、生理及栽培研究等专业技术工作。研究重点集中在陆稻新品种选育、多年生稻遗传改良、野生稻有利基因发掘利用、利用生物技术改良农作物品种及应用等4个方面。主持和参加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0多项。已先后有8个水(陆)稻及多年生稻品种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在推广应用。5项研究成果分别获的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类)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类)三等奖1项、湖北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二等奖1项。在Science, 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 PNAS, Molecular Plant, BMC-Plant Biology, Journal. Plant Biology, Field Crops Research, Sustainabilit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科技论文。 |  
         
          | 目錄: |   
          | 我与科技小院的故事001 做一个有情怀的科研人005
 我怀念的稻田岁月011
 微甜的回忆018
 不下农田不知“稻”021
 我与多年生稻的故事026
 初入曼拉,初识多年生水稻031
 迎着阳光,“哔啵”作响034
 科技小院—我的,我们的040
 江山客思满,云水稻田空044
 科技小院:一场属于学农人的旅程050
 在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的日子,累并快乐着056
 勤耕读“慧”种稻—在田野中成长060
 从北方到南方插秧066
 傣园稻香—我的“上山下乡”之路071
 稻花香里说丰年078
 逐梦路上,与稻同行083
 我与我的科技小院088
 彩虹总在风雨后092
 田里的金色晚霞096
 与多年生稻的“缘”100
 在生命正芬芳的日子里,有稻作伴105
 扎根农耕基层,谱写多年生稻新篇章110
 风吹稻香115
 承载着美好回忆的科技小院119
 苦与乐的科研生活123
 满满“稻路”忆128
 我与多年生稻的相识、相遇134
 乡村振兴,科技小院在路上139
 遇“稻”、知“稻”142
 不负青春,浓“农”情谊145
 喜看稻菽千层浪,遍地英雄下夕烟150
 金黄稻田,在驻守中看见传承的光152
 |  
         
          | 內容試閱: |   
          | 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提出的利用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地下茎(Rhizome)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Perennial Rice,PR)的设想。经过二十多年不懈地探索实践,培育出了具有生产应用价值的多年生稻23(PR23)、云大25(PR25)与云大107(PR107)等多个多年生稻品种,在全球多年生作物育种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实现了稻谷生产方式从一年生到多年生的转变。多年生稻技术是一项轻简化的稻作生产技术,多年生稻的秧苗是从上一年(季)稻桩地下茎的芽上生长出来,自第二年(季)起,基于越冬和免耕技术,稻谷生产不再需要买种、育秧、犁田耙田、栽秧等生产环节,实现了节本增效、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劳动力投入与减轻农田水土流失等多维效益协调发展。 新农科如何培养人才?在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遮镇曼拉村建立了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科技小院有试验田100余亩,常年有5~10名研究生和2~3名青年老师驻扎。我们以科技小院为载体,将农业科技研发和农科人才培养相结合,以培养农科学子的“三农”情怀,全面实地参与乡村振兴,实现学生德智体劳全面发展为目标,真正做到让农科学子成为祖国乡村振兴建设的主力军。
 本书由长期驻扎科技小院的33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共同编写完成,记录了他们在科技小院期间开展的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的内心历程变化与感悟,他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也向农户、企业、政府部门展现了新时代农科研究生的风采。本书适合有志于深入基层实践的在校青年大学生了解“三农”,也适用于高等教育从业者和研究者了解新形势下的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
 编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