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山水并野形图研究
			》
 售價:HK$ 
			85.8
 
  《 
			《陈氏香谱》之中国香道(中华经典生活美学丛书)
			》
 售價:HK$ 
			74.8
 
  《 
			历史的局外人
			》
 售價:HK$ 
			63.8
 
  《 
			肖邦钢琴作品全集 第二辑 套装全4册 波兰国家版 原版引进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推荐用书
			》
 售價:HK$ 
			253.0
 
  《 
			轻松读懂大唐风云三百年(全4册)
			》
 售價:HK$ 
			262.9
 
  《 
			成人口腔正畸学 第2版
			》
 售價:HK$ 
			657.8
 
  《 
			永恒——商周时代的艺术
			》
 售價:HK$ 
			173.8
 
  《 
			幸福教室的密码:一位优秀班主任的行走与思考
			》
 售價:HK$ 
			66.0
 
 
 | 
         
          | 內容簡介: |   
          | 世界范围内,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一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数亿人摆脱贫困。从贫困到富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展现出巨大优势,并将继续彰显更丰富的世界性意义。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谁是“扩中”的关键,谁又是“提低”的重点?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战略目标、改革策略、政策工具如何协同起来?本书尝试给出答案。 |  
         
          | 關於作者: |   
          | 涂圣伟,管理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任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室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农村公共政策、新型城镇化战略、产业融合发展政策。其他作者信息: 周振。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主持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项目5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重大课题40多项。在《管理世界》《中国软科学》《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3本,参写著作近20本。
 张义博。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农村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国农村经济》、《宏观经济研究》、《经济日报》等国内重要期刊和报刊发布论文50余篇。
 3、刘振中。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服务业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导师(兼),在《中国农村观察》、《改革》、《经济科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农业经济问题》《经济日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  
         
          | 目錄: |   
          | 第一章中国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之路/1 一两类村庄的富裕道路/2
 二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6
 三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13
 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人本逻辑/18
 第二章产业富农:让广大农民充分共享收益/21
 一激活乡村产业“共富”价值/22
 二制度、技术与市场协同/26
 三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32
 第三章集体强农:建设更可持续的乡村社会/35
 一集体“统”的功能为什么重要?/36
 二塑造新型农村集体经济/39
 三农村集体经济新生力量/42
 四让农民共享集体经济成果/48
 第四章数字赋农:催生乡村产业数字化变革/53
 一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场景之变/54
 二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之困/66
 三优化“四个关系组合”/71
 四数字化引领“三大结构性变革”/76
 第五章“扩中”: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跃升/83
 一“扩中”的关键群体/84
 二离中等收入群体还有多远/86
 三实现群体跃升的障碍/93
 四向中等收入群体跃升之路/98
 第六章“提低”:农村低收入群体富裕之路/104
 一谁是低收入者?/104
 二收入始终是核心/108
 三债务风险须警惕/115
 第七章深化改革:推进农村要素公平参与分配/119
 一农村要素配置改革基本导向/120
 二土地:实现城乡同地同权同价/126
 三劳动力:促进更加平等的就业/132
 四资本:更好服务“三农”发展/136
 第八章优化政策:加大面向农民农村的再分配力度/146
 一收入再分配的二维透视/146
 二更好地补贴农民农村/151
 三织密农村社会保障安全网/155
 四积极调动社会多元力量/161
 第九章国内探索: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经验镜鉴/165
 一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促共富/165
 二先富带后富/170
 三改革促共富/174
 四经验与启示/179
 第十章国际启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践/182
 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182
 二弥合城乡收入差距鸿沟/184
 三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之殇/192
 参考文献/198
 |  
         
          | 內容試閱: |   
          | 前言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一词最早出现在我们党的重要文件中,是为了将广大农民联合组织起来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提出的目标愿景。1953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了推进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
 让农民过上好日子,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从打土豪分田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千年夙愿,到取消农业税、解开农民身上的千年枷锁,再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摆脱绝对贫困的千年梦想,亿万农民朝着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时至今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乡村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但客观来看,农业农村依然是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民农村;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民占相当大的比重,实现共同富裕,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
 目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这一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和使用,但其内涵和外延却并没有得到清晰定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能各设指标。那么,为什么要提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这一概念?什么是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我们理解,专门提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主要是基于我国“三农”的基础性地位及其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全局性意义的考量,需要对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时序、节奏和路径进行重点设计和系统谋划,目的不是要将农村与城市分割开来,也不是要将农民与市民完全区别对待。关于农民农村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