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中国古代戏曲的色彩艺术
			》
 售價:HK$ 
			151.8
 
  《 
			DeepSeek实战应用大全:从职场到生活的AI革命
			》
 售價:HK$ 
			76.8
 
  《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7)
			》
 售價:HK$ 
			93.5
 
  《 
			从现代法的立场看罗马民法之诉
			》
 售價:HK$ 
			85.8
 
  《 
			问心三部曲 追问初心撕裂 名家力荐 持续畅销的现象级作品
			》
 售價:HK$ 
			129.8
 
  《 
			风声(珍藏纪念版,全4册)
			》
 售價:HK$ 
			173.8
 
  《 
			美学四讲
			》
 售價:HK$ 
			71.5
 
  《 
			不可辨识的生命—影像 融合文化研究、后现代视角与图像学,评析戏剧影视艺术,洞察社会思潮,思想美学并重
			》
 售價:HK$ 
			85.8
 
 
 | 
         
          | 編輯推薦: |   
          | 对维也纳小组的生动描述,非常清晰地解释20世纪早期物理、数学和哲学思想的发展。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非正式聚会,到该组织1924年正式成立,直到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后解散,“维也纳小组”关心的问题有:什么是科学知识的特征?形而上学命题有任何意义吗?是什么使得逻辑论断如此肯定?为什么数学适用于现实世界?它提醒人们,越是在道德和方法论存在危机的时代,越是需要集体理性。
 将严肃而且重要的历史写得像小说一样精彩。
 围绕维也纳小组逻辑实证主义的兴衰,书里生动描绘了20世纪上半叶100多位哲学家和科学家性格特点和人生故事,尤其是透明又神秘的维特根斯坦、内省而神经质的哥德尔、创立了科学哲学影响了爱因斯坦、玻尔等人的马赫……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作者侯世达作序推荐
 知识难度2星,趣味性4星,观点新颖性5星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是20世纪早期一个群星闪耀的思想家群体的传记,他们改变了世界对数学和科学的认识。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罗素和希尔伯特对数学基本规律的探索的启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一代最智慧的头脑聚集在维也纳,探讨数学、科学和哲学的最新理论,为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维也纳小组中包括哥德尔和卡尔纳普这样的大师,并与维特根斯坦和卡尔˙波普尔密切互动,在科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本书讲述了那些改变了科学思想的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常常令人愤慨,有时令人悲伤,但绝不无聊。这是一本揭示历史的著作,一本里程碑式的书,向那些敢于从头开始重新发明知识的人致敬。
 |  
         
          | 關於作者: |   
          | 卡尔˙西格蒙德(Karl Sigmund)是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数学教授,演化博弈论的先驱之一,目前住在维也纳。 唐璐,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博士毕业,现任教于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翻译出版了包括《复杂》《烧掉数学书》《自动时代》《哥德尔:逻辑的困境》等十余部科普佳作。
 |  
         
          | 目錄: |   
          | 序 第1章维也纳小组的舞台
 第2章 两位思想家的故事
 第3章 早期的维也纳小组
 第4章 小组开始运转
 第5章 小组的转向
 第6章 小组为自己立名
 第7章 外延
 第8章 平行的小组
 第9章 收到挤压得小组
 第10章 伦理学问题
 第11章 小组终结
 第12章 环绕地球
 第13章 淡出
 后记
 |  
         
          | 內容試閱: |   
          | 午夜维也纳 要全面描绘维也纳小组的故事,我得是艺术家。可惜我不是。
 但愿我有伍迪·艾伦的魔法,带你坐上一辆出租车,让你亲身感受我对维也纳午夜的憧憬,体验我的家乡辉煌的历史瞬间。大多数时候,当你走下出租车,你会发现自己身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某个时刻,但时不时,你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某个地方,远处隐约传来《第三人》的主题曲。而最合适的起点应当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背景音乐是《风流寡妇》的华尔兹。
 不过我不会向你介绍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埃贡·席勒和奥斯卡·科科施卡,或者奥图·瓦格纳和阿道夫·卢斯,或者弗洛伊德博士和施尼茨勒博士。你只能透过灯火辉煌的咖啡馆窗户,稍纵即逝地瞥一眼他们的客串形象。我的电影的大多数主角都是哲学家。请不要因此而失去兴趣!哲学有许多种类,而把主角们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迷人的兴趣——科学。
 如果知道了这一点后你还没有走,那么让我简单描述一下剧情:
 1924年,哲学家莫里茨·石里克、数学家汉斯·哈恩和社会改革家奥图·纽拉特联手在维也纳创立了一个哲学团体。当时,石里克和哈恩是维也纳大学的教授,纽拉特是维也纳社会和经济事务博物馆的馆长。
 从那一年开始,这个团体每周四晚上都在以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兹曼命名的街道上一间小型大学演讲厅举行会议,他们在那里讨论哲学问题,例如:什么是科学知识的特征?形而上学命题有任何意义吗?是什么使得逻辑论断如此肯定?为什么数学适用于现实世界?
 维也纳小组的宣言是:“科学世界观的特点不在于其本身的论点,而在于它的基本态度、视角和研究方向。”[3]
 这个团体试图创立一种纯粹的以科学为基础的哲学,没有高深莫测的阳春白雪,也没有超自然的故弄玄虚:“在科学中没有‘深度’;相反,到处都显而易见。所有的经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这个网络不能总是从整体上进行观察,而往往只能通过部分来掌握。万物对人来说都是可以接近的,而人是万物的尺度。”
 维也纳小组继承了恩斯特·马赫和玻尔兹曼的传统,这两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在世纪之交的维也纳取得了伟大的发现并也曾教授哲学。这一小群思想家的其他主要思想来源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数学家希尔伯特和哲学家伯特兰·罗素。
 不久,一本新鲜出炉的小册子成为了维也纳小组讨论的焦点。这本小册子就是《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壕中服役时写的。维特根斯坦在放弃巨额遗产后,去了奥地利一所乡村小学当老师。离群索居一段时间后,他开始与维也纳小组的一些成员接触,这种联系逐渐将他带回了哲学。
 维也纳小组不想与神圣的(通常也是乏味的)哲学传统有任何关系:“科学世界观认为没有解不开的谜团。对传统哲学问题的澄清有时会发现是伪问题,有时将其转化为经验性问题,从而成为实验科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任务在于澄清问题和陈述,而不是精心炮制特定的‘哲学’命题。”
 杰出的新人加入了团体,如哲学家鲁道夫·卡尔纳普、数学家卡尔·门格尔和逻辑学家库尔特·哥德尔。这三人最终彻底重新界定了哲学和数学之间的边界。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也与维也纳小组有密切联系,虽然他从未被邀请参加小组的会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