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儿童与青少年异常心理学(第四版)
			》
 售價:HK$ 
			217.8
 
  《 
			积弊:清朝的中叶困境与周期感知(一部政治思想史力作,反思传统时代的王朝周期)
			》
 售價:HK$ 
			86.9
 
  《 
			江河回望:中国文化与人生价值  许倬云 著 许先生最后的凝望与嘱托 人文精神 中国文化内核
			》
 售價:HK$ 
			85.8
 
  《 
			从概念到思维——写给法科新生的12堂法学导读课
			》
 售價:HK$ 
			74.8
 
  《 
			甲骨文丛书·尼罗河的源头:非洲大湖地区两千年
			》
 售價:HK$ 
			107.8
 
  《 
			一语胜万言
			》
 售價:HK$ 
			49.5
 
  《 
			朱子的穷理工夫论 , 香江哲学丛书
			》
 售價:HK$ 
			104.5
 
  《 
			雾越邸暴雪谜案:全2册(綾辻行人作品)
			》
 售價:HK$ 
			141.9
 
 
 | 
         
          | 編輯推薦: |   
          | 书稿内容为经济日报上的专栏文章,纵观全书,所涉及的范围广泛,对车企发生的大小事情进行了评论,用词严谨,可以看到作者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观点。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是经济日报社高级记者专注于全球汽车产业发展与品牌传播报道与研究,围绕汽车产业相关形势、政策热点、群众关注焦点等内容进行独到深入的报道的集合,将作者多年来在经济日报上面发表的优秀一线新闻作品集结成册,既是多年来汽车行业发展的缩影,又可作为优秀案例,为有需要的人参考、借鉴和学习提供便利。作者采写的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党风廉政好新闻奖,部分内参得到中央主要领导同志重要批示。 |  
         
          | 關於作者: |   
          | 杨忠阳,高级记者。1970年代生人,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先后在经济日报政科文、产经新闻等部门工作,多次获经济日报十佳记者。其采写的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党风廉政好新闻奖,部分内参得到中央主要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目前专注全球汽车产业发展与品牌传播报道与研究。 |  
         
          | 目錄: |   
          | 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合格新闻工作者?/ 1 恒大“盖楼式”造车靠谱吗?/ 1
 长城“去总化”能否化危为机?/ 4
 上汽通用问题不只是三缸机?/ 8
 特斯拉是鲇鱼,还是鲨鱼?/ 11
 4S店问题曝光凸显渠道之忧?/ 14
 神龙复兴,惟有背水一战?/ 17
 新能源汽车还须发力核心技术?/ 20
 造车新势力集体召回不该被嘲讽?/ 22
 自主品牌汽车为何纷纷发力高端化?/ 25
 华晨破产重整警示勿患“合资依赖症”?/ 28
 再谈恒大“盖楼式”造车?/ 31
 提升车用芯片自给能力刻不容缓?/ 34
 征收拥堵费,不能议而不决?/ 36
 丰田会成为汽车界诺基亚吗?/ 39
 销量新高难解一汽之忧?/ 42
 富士康救拜腾有点悬?/ 45
 广汽埃安营销“翻车”尴尬了谁?/ 48
 北汽新能源还能翻身吗?/ 51
 长安汽车“V”型反转有啥了不起?/ 54
 比增量更重要的是提质?/ 57
 新能源汽车赛道挤点也无妨?/ 60
 长安福特问题不只是变速箱?/ 63
 小米造车 胜算几何?/ 66
 破解车用芯片短缺需双轮驱动?/ 69
 “五菱神车”意味着什么?/ 72
 也谈特斯拉现象?/ 75
 再谈特斯拉现象?/ 78
 上海车展彰显中国企业“创变”自信?/ 81
 福特能否迷途知返?/ 84
 凭啥说美的只是造了个“寂寞”?/ 88
 不要浪费芯片断供危机?/ 91
 广汽埃安“反向输出”了不起?/ 94
 换电模式能否跃升市场主流?/ 97
 把先发优势化成领跑实力?/ 99
 “上汽车享”停摆意味着什么?/ 102
 自主品牌如何打破“新尴尬”?/ 105
 上汽挨怼究竟冤不冤?/ 108
 拜腾再也经不起折腾?/ 111
 退役动力电池回收还得跟上?/ 114
 说说比亚迪汉碰撞起火之争?/ 117
 一汽-大众为何遭遇销量“滑铁卢”?/ 119
 自动驾驶,真没你想得那么香?/ 121
 动态看待电池扩产热潮?/ 123
 成都车展为何遇冷?/ 126
 广汽埃安混改能否“破圈”?/ 129
 马自达自救还有戏吗?/ 132
 法拉第未来还有未来吗?/ 135
 电动车全体系“出海”模式值得期待?/ 138
 吉利跨界造手机有何深意?/ 141
 特斯拉进军车险意味着什么?/ 144
 珍惜品牌形象和用户口碑?/ 147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提速?/ 149
 沃尔沃在“老家”上市能否书写新故事?/ 152
 莫以短期销量论英雄?/ 154
 不要贩卖燃油车禁售的焦虑?/ 156
 东风起亚能否“一别两宽”?/ 158
 造车新势力月销逾万预示着什么?/ 161
 动力电池储运难该如何破解?/ 164
 汽车厂家应谨防“营销翻车”?/ 167
 为新能源汽车注入发展正能量?/ 169
 汽车评奖谨防公信力缺失?/ 172
 汽车产业稳中有进又一年?/ 175
 奥迪“失速”折射转型之困?/ 178
 宁德时代进军换电市场意味着什么?/ 181
 不宜把缓换装与减配混为一谈?/ 184
 高档车市场增长动能来自哪里?/ 187
 氢燃料车商业化还要过三关?/ 190
 奥迪新能源为啥卖不过新势力?/ 193
 发展车用操作系统正当时?/ 195
 广汽埃安混改有亮点?/ 198
 新能源汽车涨价难有赢家?/ 201
 北京现代仅有对等增资是不够的?/ 204
 理性看待比亚迪停产燃油车?/ 207
 车企短期停产不改我国车市信心?/ 210
 小鹏“停产论”需要正解?/ 213
 传统车企也能造出新势力?/ 215
 不必因短期波动看空中国车市?/ 218
 蔚来上市彰显中国车企全球格局?/ 221
 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值得期待?/ 224
 车市消费回暖已在路上?/ 227
 吉利“造星”有何深意?/ 230
 比亚迪市值破万亿元说明啥?/ 233
 “大众”中国市场新架构意味着什么?/ 236
 破除新能源汽车地方保护主义?/ 239
 甲醇汽车推广还须打破认知障碍?/ 242
 从更深层次看汽车消费?/ 245
 增程式技术路线需辩证看?/ 248
 新能源汽车利润去哪儿了?/ 251
 飞行汽车是风口还是天坑?/ 254
 无人驾驶试点也要守住安全底线?/ 257
 新能源汽车“出海”要有大格局?/ 260
 “一体化压铸”为何受追捧?/ 263
 谈“去宁德时代化”为时尚早?/ 266
 无须过度解读巴菲特减持比亚迪?/ 269
 加快推动国产操作系统“上车”?/ 272
 多方协同阻击“锂超疯”?/ 275
 “两桶油”入局换电赛道有看点?/ 278
 充电桩要建更要管?/ 281
 百分之五十的跨越意义非凡?/ 284
 进退之间说神龙?/ 287
 后?记?/ 290
 |  
         
          | 內容試閱: |   
          | 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合格新闻工作者 “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对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提出的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
 经济日报创刊 40 年来,在风云激荡中引领思想,在众声喧哗中回应民意,忠实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见证了经济跨越、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谱写出无愧于时代的华彩篇章。
 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40 年来,经济日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党的新闻工作者,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和工作取向,在弘扬传统中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在改进报道中不断讲好中国
 故事。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提升新闻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新闻人才队伍。多年来,经济日报社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持之以恒地为记者成长成才提供平台、创造空间
 近两年,我们为 12 名青年记者同时开设个人言论专栏,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和尝试,这在中央党报乃至整个中国新闻界都是不多见的。我们遴选的这批记者拥有多年跑口经验,既具备研究素养,又有大众化传播才华,陆续开设《每周经济观察》《国际经济观察》《忠阳车评》《三农瞭望》《粮食大事》《市场监管》《香江观察》《财金视野》《科创之声》《房地产周评》《能源广角》《文体市场面面观》等 12 个固定评论专栏。这些专栏具有个人风格和专业特色,其针对社会现象和舆论热点的立场表达,是对编辑部文章、社论、评论员文章
 等重要评论的补充和延伸,满足了不同类型读者的阅读需求,对于放大主流观点、凸显经济特色起到了独特作用。
 目前,经济日报已构建起由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一版“金观平”文章、12 名青年记者个人专栏、时评版以及“头条热评”等组成的评论传播矩阵,“评论立报”的格局初步形成,并与“调研兴报”“理论强报”“开门办报”一起,成为推动经济日报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重点。
 媒体融合发展时代,在新闻越来越难以实现“独家”的前提下,立论就是立报之本,要以权威观点、独到视角和理性分析获得优势、占据主导。实践证明,无论媒体生态如何变化,无论传播方式如何迭代,一篇有思想、有温度又兼具良好阅读体验的评论文章,一个集“颜值”“言值”和“研值”于一体的评论专栏,其本身就是闪光、有力且自带流量的。
 一批评论专栏能赢得受众、成为品牌,是与专栏记者的努力分不开的,是与同志们悉心培养、全力推动分不开的。在我看来,尊重才华,尊重个性,给年轻同志开专栏,既是提高报纸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有力举措,也是培养优秀新闻人才队伍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报社成就着记者,记者也在成就着报社,二者是共生共荣、一同成长的发展共同体。
 总体看,12 个个人专栏评论时效性强、热点抓得准,兼具了高度、深度和广度等特点,但也要看到,因为多种因素制约,这些专栏文章还存在不足。差距是潜力也是动力,青年记者要继续在实践中增强“四力”,既要掌握好信息的第一发布权,也要掌握好第一解释权,守好新闻舆论阵地,引导好社会预期。
 以笔为犁千秋业,只在承前启后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这一代人,继承了前人的事业,进行着今天的奋斗,更要开辟明天的道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成为一名党和人民信赖的合格新闻工作者。
 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郑庆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