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隐秘的翅膀
			》 
			 售價:HK$ 
			79.2
			 
			 
	
			  
			《 
			B先生:梅兰妮·克莱因的成人分析故事
			》 
			 售價:HK$ 
			86.9
			 
			 
	
			  
			《 
			能量!
			》 
			 售價:HK$ 
			97.9
			 
			 
	
			  
			《 
			壹卷YeBook论世衡史丛书——晚清政治史的制度脉络
			》 
			 售價:HK$ 
			90.2
			 
			 
	
			  
			《 
			桎梏: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大地主经济
			》 
			 售價:HK$ 
			173.8
			 
			 
	
			  
			《 
			财富的灵性法则
			》 
			 售價:HK$ 
			49.5
			 
			 
	
			  
			《 
			经纬度丛书·三国关键之战:决定历史走向的13场战役
			》 
			 售價:HK$ 
			74.8
			 
			 
	
			  
			《 
			动物结构与造型图谱 骨骼×肌肉×立体造型×生活百态
			》 
			 售價:HK$ 
			98.8
			 
			 
	
 
       | 
     
      
      
         
          | 編輯推薦: | 
         
         
          |  
            本书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研究生教材《医学实验技术原理与选择》的修订版,主要面向高校医学研究生和医学科研工作者。书稿分为十四章篇,详细介绍了医学实验各个学科的实验方法、操作要求、可行性、优缺点能内容,本次修改在第2版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延伸,对章节设置有较大的调整。全书有很强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文字流畅通顺,可供研究生阶段学习使用,是一本脉络清晰、覆盖全面的专业课教材。
           | 
         
       
      
      
      
      
         
          | 內容簡介: | 
         
         
          |  
            全套教材共包括五个系列:科研公共学科主要围绕研究生科研中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从最初的科研设计到最终的论文发表的各个环节可能遇到的问题展开;实验技术与统计软件系列介绍了SAS统计软件、SPSS统计软件、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免疫学实验技术等常用的统计软件以及实验技术;基础前沿与进展系列主要包括了基础学科中进展相对活跃的学科;临床基础与辅助学科系列包括了临床型研究生所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相关学科内容;临床专业学科系列通过对疾病诊疗历史变迁的点评、当前诊疗中困惑、局限与不足的剖析,以及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探讨,启发和培养临床诊疗中的创新。
           | 
         
       
      
      
      
         
          | 關於作者: | 
         
         
          |  
            1992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曾长期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免疫系工作,2007年回国工作,曾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计划)“肿瘤干细胞在实体肿瘤发展中的调控机制研究”,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内外专利10余项。
           | 
         
       
      
      
      
      
         
          | 目錄: 
           | 
         
         
           
            第一章 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1
 第一节 细胞培养基本技术/1
 一、 细胞培养的定义及条件/1
 二、 细胞培养原理/3
 三、 细胞培养基本实验技术/4
 四、 细胞培养基本注意事项/5
 五、 细胞培养常用资源/5
 第二节 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实验技术/7
 一、 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实验原理/7
 二、 细胞周期、增殖实验技术具体步骤/11
 第三节 细胞凋亡检测实验技术/12
 一、 根据凋亡形态学特征的检测方法/12
 二、 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分析(Annexin V法)/14
 三、 线粒体膜势能的检测/14
 四、 DNA片断化检测/15
 五、 TUNEL法/16
 六、 Caspase-3活性的检测/17
 七、 凋亡相关蛋白TFAR19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定位分析/17
 八、 其他方法/18
 第四节 细胞自噬检测实验技术/19
 一、 概论/19
 二、 细胞自噬检测的实验技术及原理/20
 三、 注意事项/23
 第五节 细胞衰老检测实验技术/23
 一、 衰老细胞的特征/24
 二、 细胞衰老的检测/25
 三、 检测实验方法/25
 第六节 细胞运动及迁移检测实验技术/26
 一、 细胞运动及迁移的概念及意义/26
 二、 细胞运动和迁移的检测技术及原理/27
 三、 细胞运动及迁移代表性检测方法的具体步骤/29
 四、 细胞运动及迁移检测方法的心得、关键步骤与注意事项/31
 第七节 原代细胞分离与分选实验技术/34
 一、 原代细胞分离技术的历史背景/34
 二、 原代细胞的分离与分选/35
 三、 原代细胞应用的发展现状与展望/47
 第八节 细胞融合实验技术/48
 一、 细胞融合实验方法的原理/48
 二、 细胞融合技术实验方法(以制备杂交瘤细胞为例)/52
 三、 细胞融合技术的注意事项及解决方案/53
 第九节 亚细胞器的分离与鉴定实验技术/54
 一、 亚细胞组分分离的原理及研究意义/54
 二、 亚细胞组分分离的实验技术及鉴定/54
 第二章 生理学实验技术/63
 第一节 神经电生理学实验技术/63
 一、 神经电信号的特征/63
 二、 离体电生理实验技术原理/65
 三、 在体电生理记录实验技术原理/70
 四、 神经电生理方法的比较与选择/72
 第二节 循环生理与病理生理实验技术/75
 一、 循环生理学检测技术/75
 二、 循环病理生理学实验技术与方法/79
 第三节 微循环生理与病理生理实验技术/84
 一、 活体微循环观察/85
 二、 淋巴微循环观察与分析/87
 三、 心肌、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88
 第四节 消化生理与病理生理实验技术/89
 一、 胃肠道动力学研究方法/89
 二、 胃肠道吸收功能实验/92
 三、 胃肠道消化功能实验/93
 四、 消化道分泌功能/94
 五、 消化道屏障功能研究方法/94
 六、 胆汁淤积动物模型/95
 第五节 内分泌与生殖生理学实验技术/96
 一、 内分泌生理学检测技术/96
 二、 生殖生理学检测技术/99
 第六节 脑高级功能检测实验技术/ 102
 一、 脑功能成像技术/ 102
 二、 行为学实验技术/ 105
 三、 神经环路追踪和光遗传学技术/ 108
 第三章 生物化学(蛋白质)实验技术/ 111
 第一节 重组蛋白质表达技术/ 111
 一、 重组蛋白质表达系统概述/ 112
 二、 重组蛋白质表达策略选择/ 113
 三、 重组蛋白质表达问题分析/ 115
 四、 重组蛋白质的规模化制备/ 115
 第二节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鉴定技术/ 116
 一、 重组蛋白质和天然蛋白质提取纯化
 方法的差异/ 117
 二、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鉴定技术/ 117
 三、 蛋白质纯度判断/ 119
 四、 纯化蛋白质的鉴定/ 120
 五、 蛋白质提取纯化鉴定的策略/ 120
 六、 蛋白质定量方法/ 121
 第三节 蛋白质功能的研究方法/ 123
 一、 蛋白质亚细胞定位/ 123
 二、 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125
 三、 蛋白复合体的研究方法/ 128
 四、 蛋白质-DNA 相互作用测定方法/ 128
 第四节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分析与预测/ 130
 一、 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130
 二、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解析/ 130
 三、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预测/ 134
 第五节 合成生物学与蛋白质工程/ 135
 一、 合成生物学/ 135
 二、 蛋白质工程/ 137
 第四章 医学遗传学实验技术/ 143
 第一节 染色体病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143
 一、 染色体病概述/ 143
 二、 染色体病实验技术的原理与选择/ 144
 三、 无创性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产前检测技术/ 150
 第二节 单基因病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152
 一、 单基因病概述/ 152
 二、 单基因病遗传学实验技术的原理与选择/ 152
 三、 NGS 技术在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鉴定中的策略/ 158
 第三节 基因组病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159
 一、 基因组病概述/ 159
 二、 基因组疾病遗传学实验技术的原理与选择/ 161
 第四节 复杂疾病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165
 一、 复杂疾病概述/ 165
 二、 复杂疾病遗传学实验技术的原理与选择/ 166
 第五节 遗传病的诊断/ 172
 一、 产前诊断技术的原理与选择/ 172
 二、 遗传病基因诊断技术的原理与选择/ 175
 第六节 遗传多态性的检测/ 178
 一、 遗传多态性概述/ 178
 二、 遗传多态性检测技术的原理与选择/ 179
 三、 总结/ 182
 第五章 分子克隆实验技术/ 184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 184
 一、 大肠杆菌、质粒和噬菌体/ 184
 二、 核酸的分离与纯化/ 187
 三、 核酸的鉴定与分析/ 189
 第二节 基因重组和蛋白表达方法/ 191
 一、 基因重组实验技术/ 192
 二、 重组子筛选实验技术/ 193
 三、 蛋白表达和纯化技术/ 195
 第三节 构建转基因及基因敲除/ 敲入动物/ 198
 一、 转基因及基因敲除/ 敲入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198
 二、 转基因及基因敲除/ 敲入技术的比较及选择/ 202
 第四节 医学分子生物学中的RNA 实验技术/ 204
 一、 RNA 检测技术/ 204
 二、 RNA 功能分析实验/ 206
 三、 RNA 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实验/ 207
 第五节 基因诊断基本技术/ 209
 一、 基因诊断的概念/ 209
 二、 基因诊断的特点/ 209
 三、 基因诊断的常用技术/ 210
 四、 基因诊断的应用/ 212
 五、 基因诊断的展望与挑战/ 213
 六、 小结/ 214
 第六节 基因治疗基本技术/ 214
 一、 基因治疗的概念/ 214
 二、 基因治疗的特点/ 214
 三、 基因治疗的常用技术/ 214
 四、 基因治疗的应用/ 216
 五、 基因治疗的展望和挑战/ 217
 六、 小结/ 218
 第七节 基因编辑实验技术/ 218
 一、 归巢核酸内切酶技术/ 218
 二、 锌指核酸酶(ZFN)技术/ 219
 三、 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核酸酶(TALEN)技术/ 219
 四、 CRISPR/Cas9 技术/ 220
 第八节 分子克隆实验技术中的常用数据库/ 222
 一、 核酸序列数据库/ 222
 二、 蛋白质信息库相关数据库/ 223
 三、 常用的链接资源/ 225
 四、 医学文献数据库/ 225
 附:实验方法举例/ 227
 第六章 免疫学实验技术/ 230
 第一节 细胞因子生物学活性的检测/ 230
 一、 生物活性检测法/ 231
 二、 免疫学检测法/ 232
 三、 分子生物学方法/ 232
 四、 小结/ 233
 第二节 抗原抗体检测技术/ 233
 一、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及特点/ 234
 二、 经典的抗原抗体反应/ 234
 三、 抗原抗体反应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36
 第三节 补体检测/ 237
 一、 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 237
 二、 补体结合试验/ 238
 三、 单个补体成分的测定/ 238
 第四节 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239
 一、 抗体及抗体生成的免疫学基础/ 239
 二、 抗体制备技术/ 240
 三、 抗体制备方法的选择与抗体的应用/ 244
 第五节 免疫细胞的功能检测/ 244
 一、 T 淋巴细胞功能检测/ 244
 二、 B 淋巴细胞功能检测/ 246
 三、 NK 细胞功能检测/ 246
 四、 单核吞噬细胞功能检测/ 246
 五、 抗原呈递细胞功能检测/ 247
 第六节 流式细胞术/ 248
 一、 流式细胞仪的原理/ 248
 二、 流式细胞仪介绍/ 249
 三、 流式细胞术的操作/ 250
 四、 流式图的分析/ 251
 五、 流式细胞术在免疫学中的应用/ 252
 第七节 免疫细胞的分离与分选/ 254
 一、 分离循环系统免疫细胞/ 254
 二、 分离组织中的免疫细胞/ 255
 三、 磁珠分选/ 255
 四、 流式分选/ 256
 第八节 免疫学技术及其应用的趋势和展望/ 258
 一、 免疫学技术概论/ 258
 二、 几个重要的现代免疫学技术/ 260
 26 | 目  录
 第七章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265
 第一节 细菌学实验技术/ 265
 一、 细菌形态学观察技术/ 265
 二、 分离培养技术/ 267
 三、 细菌鉴定技术/ 269
 四、 抗细菌药物敏感性实验技术/ 270
 五、 快速诊断技术/ 273
 第二节 医学病毒学实验技术/ 274
 一、 常见病毒分离、培养、鉴定与保存/ 274
 二、 病毒感染及相关功能检测/ 276
 三、 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 279
 四、 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体系的建立/ 282
 五、 病毒复制适应性系统的建立/ 284
 第三节 医学真菌学实验技术/ 287
 一、 医学真菌形态学观察/ 287
 二、 真菌的分离及常用培养基介绍/ 288
 三、 医学真菌培养和保存技术/ 289
 四、 医学真菌的鉴定方法/ 290
 五、 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293
 第四节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及螺旋体/ 294
 一、 支原体及其相关检测技术/ 294
 二、 衣原体及其相关检测技术/ 294
 三、 立克次体及其相关检测技术/ 295
 四、 螺旋体及其相关检测技术/ 296
 第五节 动物实验技术/ 296
 一、 实验动物的选择标准/ 296
 二、 动物接种技术/ 297
 三、 动物采血技术/ 298
 四、 动物解剖技术/ 298
 第六节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298
 一、 实验室风险评估/ 298
 二、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 299
 三、 微生物感染的防治/ 299
 第八章 组织病理学实验技术/ 303
 第一节 常规组织病理学技术/ 303
 一、 组织和细胞标本的取材/ 303
 二、 组织和细胞标本的固定/ 304
 三、 组织脱水、透明、浸蜡及包埋/ 305
 四、 组织切片/ 306
 五、 显微切割技术/ 307
 六、 常用组织切片染色方法/ 307
 七、 切片封固和保存/ 312
 第二节 组织细胞抗原检测/ 312
 一、 组织细胞抗原检测方法概述/ 312
 二、 免疫酶组织/ 细胞化学/ 312
 三、 免疫荧光组织/ 细胞化学/ 314
 四、 亲和细胞化学/ 315
 五、 免疫金银细胞化学/ 316
 六、 免疫电镜/ 316
 七、 组织衬染和抗原修复/ 317
 第三节 原位核酸检测/ 318
 一、 原位杂交的原理/ 318
 二、 探针类型、制备及标记/ 319
 三、 组织和细胞标本的制备/ 319
 四、 原位杂交过程/ 320
 五、 原位杂交技术的进展及应用/ 321
 第四节 原位细胞增殖和凋亡检测/ 323
 一、 原位细胞增殖检测/ 323
 二、 原位细胞凋亡检测/ 324
 第五节 组织芯片/ 326
 一、 组织芯片的概念及原理/ 326
 二、 TMA 的制作/ 327
 三、 TMA 的优势和局限性/ 328
 四、 最新进展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329
 第六节 图像分析技术/ 330
 一、 数字病理图像的采集/ 330
 二、 数字病理图像的传输/ 331
 三、 数字病理图像的分析/ 331
 四、 人工智能与病理诊断/ 333
 第九章 药理学实验技术/ 336
 第一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技术/ 336
 一、 药效学研究的基本概念/ 336
 二、 新药药效学研究/ 337
 三、 药效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技术要求/ 337
 第二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技术/ 339
 一、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概述/ 339
 二、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技术/ 340
 三、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举例/ 342
 第三节 药物毒性研究技术/ 343
 一、 药物毒理学概述/ 343
 二、 不同系统药物的毒性研究技术及其特点/ 343
 三、 药物毒理学新技术和新方法/ 346
 第四节 抗感染药物研究技术/ 347
 一、 抗感染药物概述及分类/ 347
 二、 抗感染药物研究方法/ 347
 三、 抗感染药物研究的安全操作技术/ 351
 四、 抗感染药物研究举例/ 351
 第五节 心血管系统药物研究技术/ 352
 一、 心血管系统药物概述/ 352
 二、 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药物分类/ 352
 三、 心血管疾病药物研究的相关技术及特点/ 353
 四、 心血管系统药物研究举例/ 355
 第六节 神经系统药物研究技术/ 356
 一、 神经系统药物概述/ 356
 二、 神经系统药物研究的基本思路/ 356
 三、 神经系统药物研究的相关技术及其特点/ 356
 四、 常见神经系统药物研究举例/ 357
 第七节 内分泌系统药物研究技术/ 360
 一、 内分泌系统药物概述/ 360
 二、 内分泌系统药物研究的基本思路/ 360
 三、 内分泌系统药物研究的相关指标及其特点/ 360
 四、 常见内分泌系统药物研究举例/ 363
 第八节 消化系统药物研究技术/ 364
 一、 消化系统药物概述/ 364
 二、 消化系统药物研究的基本思路/ 365
 三、 消化系统药物研究的相关技术及其
 特点/ 365
 四、 消化系统药物研究举例/ 365
 第九节 抗肿瘤药物研究技术/ 367
 一、 抗肿瘤药物概述/ 367
 二、 抗肿瘤药物体外研究方法/ 368
 三、 抗肿瘤药物体内研究方法/ 369
 四、 肿瘤转化研究临床前模型/ 370
 第十节 肿瘤耐药研究技术/ 373
 一、 肿瘤耐药的概念及机制/ 373
 二、 肿瘤耐药检测的实验与原理/ 373
 第十章 医学组学实验技术/ 377
 第一节 基因组学/ 377
 一、 基因组与基因组学的概念/ 377
 二、 基因组学研究的种类和意义/ 377
 三、 结构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技术方法和原理/ 377
 第二节 转录组学/ 381
 一、 转录组学及转录组的概念/ 381
 二、 转录组学研究的主要技术方法和原理/ 381
 第三节 蛋白质组学/ 384
 一、 蛋白质组学的发源及意义/ 384
 二、 蛋白质的鉴定和分析基础技术/ 384
 三、 修饰蛋白质组学/ 386
 四、 差异/ 比较蛋白质组学/ 387
 五、 靶向蛋白质组学/ 388
 第四节 代谢组学/ 388
 一、 代谢组与代谢组学的概念/ 388
 二、 代谢组学技术/ 389
 三、 代谢组学技术的应用/ 390
 四、 挑战和机遇/ 392
 第十一章 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 394
 第一节 新一代测序技术和个人基因组信息时代/ 394
 一、 新一代测序技术/ 394
 二、 个人基因组信息时代/ 395
 第二节 基因组数据分析基础技术/ 396
 一、 序列比对/ 396
 二、 核酸序列特征挖掘技术基础/ 398
 三、 基因组变异鉴定基础技术/ 399
 第三节 表观基因组学分析技术/ 400
 一、 表观基因组学/ 400
 二、 DNA 甲基化分析/ 401
 三、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分析技术/ 403
 四、 染色质开放区域分析技术/ 403
 五、 染色体三维结构分析技术/ 404
 第四节 转录组数据分析基础技术/ 404
 一、 转录组数据的获取/ 404
 二、 原始测序数据处理/ 405
 三、 转录组定量分析/ 406
 四、 转录组功能分析/ 407
 第五节 蛋白质组数据分析基础技术/ 408
 一、 蛋白质数据的采集/ 408
 二、 蛋白质图谱的鉴定/ 409
 三、 蛋白质定量和差异表达分析/ 410
 四、 蛋白质组的功能分析/ 411
 第六节 数据库和工具网址/ 412
 第十二章 干细胞实验技术/ 415
 第一节 胚胎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技术/ 415
 一、 饲养层细胞的制备与复苏/ 415
 二、 人胚胎干细胞的分离与建系/ 416
 三、 小鼠胚胎干细胞的分离与建系/ 418
 四、 胚胎干细胞的鉴定方法/ 420
 第二节 诱导多能干细胞/ 423
 一、 iPS 细胞建立的基本方法/ 423
 二、 iPS 技术优化/ 424
 三、 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方法/ 427
 第三节 干细胞显微注射技术/ 429
 一、 干细胞显微注射技术概念/ 429
 二、 干细胞显微注射技术的原理/ 429
 三、 干细胞显微注射技术的应用/ 429
 四、 干细胞显微注射技术方法种类及比较/ 430
 五、 干细胞显微注射相关实验技术/ 430
 第四节 内皮祖细胞/ 432
 一、 内皮祖细胞概述/ 432
 二、 内皮祖细胞的分离方法/ 435
 三、 内皮祖细胞的分类/ 436
 第五节 造血干细胞技术/ 438
 一、 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的分离/ 438
 二、 体外检测/ 439
 三、 体内检测/ 440
 四、 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建立/ 443
 第六节 间充质干细胞技术/ 445
 一、 体外BMSC 非克隆群体的建立/ 445
 二、 体外BMSC 克隆群体的建立/ 446
 三、 BMSC 体外分化/ 447
 四、 BMSC 体内分化/ 448
 第七节 肿瘤干细胞研究方法/ 449
 一、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历史及定义/ 449
 二、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方法/ 449
 第十三章 模式动物与疾病模型/ 456
 第一节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选择、异种器官
 模型与嵌合体/ 456
 一、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456
 二、 异种器官模型与嵌合体/ 460
 第二节 肿瘤动物模型/ 463
 一、 肿瘤动物模型的概念/ 463
 二、 肿瘤动物模型的分类/ 463
 第三节 重大疾病动物模型/ 468
 一、 心血管系统动物模型/ 468
 二、 呼吸系统动物模型/ 473
 三、 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477
 四、 神经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487
 五、 免疫性疾病动物模型/ 494
 第四节 代谢性疾病动物模型/ 499
 一、 肥胖动物模型/ 499
 二、 糖尿病动物模型/ 500
 三、 脂肪肝动物模型/ 502
 第五节 发育学动物模型/ 504
 一、 斑马鱼/ 504
 二、 非洲爪蟾/ 506
 三、 果蝇/ 506
 四、 其他发育学动物模型/ 506
 五、 发育学模型的选择/ 507
 第六节 小动物成像/ 507
 一、 小动物成像概述/ 507
 二、 小动物活体成像的应用/ 509
 第七节 参考实验操作方案/ 510
 第十四章 医用高分子材料实验方法/ 511
 第一节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生物
 相容性和安全性评价/ 511
 一、 高分子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511
 二、 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评价/ 512
 三、 生物相容性评价展望/ 523
 第二节 人工器官用高分子材料/ 523
 一、 人工肾用高分子材料/ 524
 二、 人工肺用高分子材料/ 525
 三、 人工皮肤用高分子材料/ 526
 四、 人工肝用高分子材料/ 527
 五、 人工血液用高分子材料/ 527
 六、 人工神经用高分子材料/ 527
 七、 人工血管用高分子材料/ 528
 八、 人工胰用高分子材料/ 528
 九、 人工肌腱用高分子材料/ 528
 第三节 医疗诊断用高分子材料/ 529
 一、 诊断用高分子微球/ 529
 二、 诊断用生物传感器/ 535
 第四节 药物缓控释用高分子材料/ 537
 一、 纳米药物载体材料的特性/ 537
 二、 常见环境响应型纳米载药材料/ 539
 三、 常见纳米载药材料的制备方法/ 541
 四、 常见纳米载药材料的表征/ 542
 第五节 软硬组织替代和组织工程用高分子材料/ 542
 一、 骨组织工程医用高分子材料/ 542
 二、 人工血管医用高分子材料/ 545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551
           | 
         
       
      
      
      
         
          | 內容試閱: 
           | 
         
         
           
            为适应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使医学研究生更好地掌握科研思维和科研方法,提高科研能力,人民卫生出版社策划出版了这套全国高等学校医学研究生规划教材,《医学实验技术原理与选择》便是其中之一种。医学实验在医学发展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本书力求将当前最前沿的医学实验技术纳入其中,希望能为读者在医学实验技术的选择上发挥导航系统的作用。
 全书共分为十四章,涵盖了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克隆、免疫学、微生物学、组织病理学、药理学、医学组学、生物信息学、干细胞、模式动物与疾病模型、医用高分子材料等内容,从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科介绍了医学实验中经常用到的实验技术。对每一种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检测指标、适用范围、精确度、对样本的要求、操作可行性等进行了介绍。本教材的目的不是向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依据,而是为了让学生对各种实验方法的“适用范围和选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以便于在科研的设计与实施中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
 本书第3版较前两版的内容和风格有较大的修改:内容上,以医学研究的功能、机制、病理、药理、大数据、模式、模型和医用材料为逻辑,分别调整和增加了大数据、模型、材料相关的章节;风格上,前两版编写时以实验技术为基础,介绍每种实验技术可以达到的实验目的,本版编写时以实验目的为导向,介绍如何选择相应的实验技术以达到实验目的,对于同一类型的实验技术分别做概括性的介绍,对最常用的代表性技术进行详细介绍。本版教材让研究生了解达到实验目的相应的实验方法,并对每种方法的优点、缺点及可行性等有一定的了解,为实验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对有代表性的技术及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章节末提供了针对相应实验常见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案,对大量的线上资源进行了总结并提供了相关链接,供读者参考学习。
 在整个编写过程中,主编与编者们共同讨论确定编写大纲、编写内容,并集体讨论解决编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最后主编审稿、定稿。本书的编委来自全国多所院校,他们均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在各自专业领域有着丰富的科研经验,保证了本教材的代表性。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尽完善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方家与广大读者不吝指瑕赐教,使本书能够不断臻于完善。
 编 者
 2022年6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