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从现代法的立场看罗马民法之诉
			》
 售價:HK$ 
			85.8
 
  《 
			问心三部曲 追问初心撕裂 名家力荐 持续畅销的现象级作品
			》
 售價:HK$ 
			129.8
 
  《 
			风声(珍藏纪念版,全4册)
			》
 售價:HK$ 
			173.8
 
  《 
			美学四讲
			》
 售價:HK$ 
			71.5
 
  《 
			不可辨识的生命—影像 融合文化研究、后现代视角与图像学,评析戏剧影视艺术,洞察社会思潮,思想美学并重
			》
 售價:HK$ 
			85.8
 
  《 
			大国重器—中国盾构机创新发展之路
			》
 售價:HK$ 
			118.8
 
  《 
			长路行(带你看民国顶级书香世家的真实生活日常)
			》
 售價:HK$ 
			74.8
 
  《 
			人体脂肪的秘密
			》
 售價:HK$ 
			75.9
 
 
 | 
         
          | 編輯推薦: |   
          | 孤独症青少年及成人的行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作为家长或机构工作人员,我要如何预防这些行为问题的发生,又要如何应对已经发生的行为问题?…… 以上问题的答案尽在《成人安置机构ABA实战指南》中!
 |  
         
          | 內容簡介: |   
          | 《成人安置机构ABA实战指南》以一页文字一页漫画的形式,形象地解释了应用行为分析(ABA)复杂的理论知识和具体技术,以及针对行为问题的评估方法和干预计划,并结合作者多年在机构中服务的经验进行案例分析,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实战指南。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成人安置机构ABA实战指南》尤其针对孤独症青少年及成人的行为问题,适合成人安置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家长和学校教师阅读。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和掌握ABA的基本原理和实践要点,并在机构或家庭中妥善解决孤独症青少年及成人出现的行为问题。
 |  
         
          | 關於作者: |   
          | 村本净司 九州看护福祉大学社会福祉学科副教授,行为科学专业博士。
 筑波大学教育研究所障碍儿童教育专业硕士,筑波大学人类综合科学研究所应用行为分析学与孤独症儿童临床科学专业博士。曾任茨城县立羿桧之乡智力障碍人士综合安置机构研究员,参与《重度行为障碍人士支持法》的起草与修订,在培育新人与实践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后于东京福祉大学社会福祉学科担任社会福祉学专业讲师,2021年起任现职。
 |  
         
          | 目錄: |   
          | 第1章 干预的思考方式 1 对于服务对象的认识
 (1)智力障碍
 (2)孤独症谱系障碍
 (3)行为障碍
 2 应用行为分析(ABA)的基础
 (1)行为是什么
 (2)强化原理
 (3)消退原理
 (4)惩罚原理
 (5)行为问题发生的机制
 (6)支持者要注意的问题
 (7)支持者的目标
 第2章 对有行为问题的服务对象的评估
 1 支持服务开始之前应该做的事
 (1)功能评估
 (2)对服务对象的调查
 (3)服务对象的生活环境
 (4)记录方法
 (5)制作图标
 2 行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
 (1)定义服务对象的行为问题
 (2)调查行为问题的功能(作用)
 (3)调查会引发行为问题的条件和活动安排
 (4)从不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条件中寻找线索
 (5)根据调查数据做出推测并制订干预计划
 第3章 行为问题的干预方法
 1 行为问题的预防方法
 (1)丰富环境
 (2)制作日程时间表
 (3)定期给予关注
 (4)在工作人员的指令及日常活动安排的内容上下功夫
 (5)视觉提示
 (6)充实闲暇时间
 (7)提供选项
 2 行为问题的替代行为的教学
 (1)行为问题的功能是什么
 (2)替代行为是指什么
 (3)寻找替代行为的办法(从已有技能中寻找)
 (4)替代行为的教学(干预步骤)
 3 对替代行为、适当行为的后果进行的操作
 (1)口头表扬
 (2)奖励贴纸或印章(代币)
 (3)休息
 (4)将“服务对象的高频行为”设定为强化物
 (5)食物和饮料
 (6)“活动本身很有趣”
 4 行为问题的应对准备
 (1)事先需要考虑的要点(关于危机处理)
 (2)行为问题的强度与介入时机
 (3)引导服务对象平静下来的方法
 (4)行为问题没有减少的话,就需要修正干预计划
 第4章 生活自理必备技能的教学方法
 1 适当行为的教学意味着什么
 (1)适当行为的含义
 (2)适当行为增加,行为问题就会减少
 (3)适当行为与替代行为的不同之处
 (4)调查服务对象已掌握的适当行为
 2 对适当行为进行提示的方法(辅助与辅助渐褪)
 (1)辅助与辅助渐褪
 (2)肢体辅助
 (3)示范
 (4)手指提示
 (5)利用口语的提示(语言辅助)
 (6)图片或照片、文字的辅助
 (7)辅助程度
 (8)辅助时机与辅助延迟
 3 逐步接近目标适当行为(塑造)
 (1)小步骤引导
 (2)差别强化
 (3)塑造的步骤
 4 复杂行为需要先分解再教学(任务分解与行为链)
 (1)将复杂、困难的行为细分
 (2)对单个行为提供辅助,将一系列行为串链起来(行为链)
 (3)从最后一个单个行为开始教(逆向串链)
 (4)从第一个单个行为开始教(顺向串链)
 (5)对全部行为进行整体教学(全任务呈现法)
 (6)任务分解与行为链的记录方法
 5 代币经济
 (1)代币经济
 (2)代币经济的规则
 (3)实施代币经济的准备
 (4)代币经济的程序
 (5)反应代价
 第5章 制订实际干预计划
 1 行为干预计划
 (1)行为问题的干预计划
 (2)适合于服务对象的干预方法
 2 对干预的回顾
 (1)定期评估(服务对象本人的评估和工作人员的评估)
 (2)修正行为干预计划
 第6章 机构干预实例
 实例1 对拧人和捏大便行为的干预
 实例2 针对服务对象急于开始下一个活动而导致行为问题出现的预防性干预
 实例3 对涂抹尿液等行为问题的干预
 实例4 使用约定卡对服务对象攻击行为的干预
 |  
         
          | 內容試閱: |   
          | 前言 初次见到这位服务对象的时候,我刚刚开始自己博士学位课程的学习。我在前一年才好不容易拿到了硕士学位,此时还只能算半个临床专家。一家我在硕士学习期间就与之合作开展研究的成人安置机构,就在这个时候向我提出了咨询邀请,是关于他们那里入住的这位服务对象的问题。
 这位服务对象被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并伴有重度智力障碍,他具有一定的口语沟通能力,能够开展不太复杂的对话,因此有时可以与工作人员和我进行愉快的沟通。
 但在自己的要求未能得到满足等情况下,他就会大喊大叫,如果升级,他就会出现击打自己的头部等自伤行为,或者出现殴打工作人员等攻击行为,进而还会出现扔东西或拍打东西等破坏物品的激烈行为,因此机构的工作人员在为他提供干预服务时感到非常头疼。
 就在我考虑应该如何为这位服务对象提供干预的时候,我恰好有机会在一场会议上听到了奥田健次老师的报告,奥田老师的这项研究是关于如何运用行为契约的干预策略来改善行为问题的(奥田和川上,2002)。
 简单地说,这个方法就是让服务对象与机构签订一个相关行为问题的契约(合同),如果服务对象能够完成契约的话,就能获得想要的东西。我当时听了奥田教授的报告之后,心想“就是它了!”于是,我决定将这个方案应用到对这位服务对象的干预中去。
 随后,我向机构的工作人员讲解了干预程序,然后应用在这位服务对象身上,最后获得的效果非常好,不但他的攻击行为几乎减至零,而且他与工作人员之间的适当行为也大幅度增加了。这令我对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干预方法的效果更加信服了。
 这位服务对象的故事就是本书第6 章中大隆(化名)的案例。
 在障碍人士康复服务领域,重度行为障碍可以说是近年来的重要研究项目之一。重度行为障碍是指那些激烈的、以超出一般想象的高频率出现的自伤或攻击行为,刻板行为,睡眠障碍,异食,以及破坏物品等行为。
 为具有重度行为障碍的服务对象提供支持服务的监护人及机构工作人员,往往需要不分昼夜地应对这些激烈行为,这很可能会让他们自己身心疲惫,最终陷入支持困难。
 不难想象,在刚开始直接面对那些重度行为障碍的服务对象时,机构工作人员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不仅会因这些激烈行为而震惊,而且自身也可能会受到极大的冲击。身为服务支持者,他们此时的心情也许会是“不管怎样,我都要努力想办法提供干预,让这位服务对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但他们也可能会深感疲惫,心中暗暗叫苦,“再不想干这行了”;当然也肯定会有一些热心干预的工作人员,他们本来下定了决心,“我一定得想办法来减少这些行为问题”,可当他们在尝试各种干预方法时,有时可能使用了错误的方案,反而令服务对象感到厌恶。
 如果没有学过专业知识的话,普通的干预往往有可能仅仅止步于行为问题发生后的处理。其实,当行为问题发生后再做处理,很多时候已经晚了,不但无法改善行为问题,而且可能会因处理方法不当,造成相反的效果。同样的道理,机构工作人员在没有掌握干预方法时,可能只是一味地在服务对象出现行为问题之后进行强制阻止,其结果是令干预效果一直无法提高。
 服务对象的激烈行为被强制阻止,这可能会背离干预者的初衷,反而使行为问题升级,甚至升级到无法靠近的激烈程度。总之,这种跟着感觉走的处理策略无法为具有重度行为障碍的服务对象提供有效干预。
 处理行为障碍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本书书名中提到的应用行为分析(ABA)方法。这套基于ABA 的干预方法,最初是在美国研究并推广的,近年来在日本迅速普及,尤其是在智力障碍或发育障碍儿童及成人的干预上,应用研究的数量最多,展示出了它的科学有效性。另外,在具有上述行为障碍的智力障碍者的干预应用方面也积累了许多研究实证。
 然而,基于ABA 的干预方法至今也未能在日本的康复服务工作者之中得到普及性的发展。我认为原因之一有可能是其专业理论知识太难。因此,为了让初学者也能理解,本书将尽量避免使用专业用语,并且在版面设计上也有意做了布置,左侧页是文字说明的部分,右侧页则是一目了然的图表。
 ABA 有几个重要的基本原理,但其中最重要的理论应该就是强化原理。强化原理是指“如果特定的刺激在行为之后立刻出现,那么该行为未来出现的频率就会提高”(岛宗,2019)。简单地说,也就是“一个人做出某行为之后,马上出现了对其来说是高兴的事物(或者厌恶的事物没有了),那么该行为以后就更容易发生”。
 如果在服务现场应用这条强化原理的话,那就是“强化服务对象的适当行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安排布置强化物,让服务对象自己就能获得”,这可以说是引导服务对象走向自立的一个重点。
 服务对象表现出的不当行为,常被称为“问题行为”。但“问题行为”这个词的背后,常含有“这个人表现出有问题的行为,他自己有责任”的意思,而这种可能的误解并不符合本书的主旨,所以,对于不当行为,本书全部统一写作“行为问题”。“行为问题”的定义是,这个人表现出的行为是因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问题。
 在行为分析这门学科中,为确定行为功能(行为的作用)而进行的函数关系分析,叫作“功能分析”。而在本书中所使用的“行为问题”这个词的含义并不是用来指某个具体行为,因此,“行为功能”的说法是正确的表述,但“行为问题的功能”这个说法却不够严谨。不过,本书仍会使用“行为问题的功能”这样的表述方式,原因如上文所述,使用这样的表述意在表明我们在帮助服务对象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观点,“他表现出的行为是因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问题”,而问题行为包含了“行为的责任在服务对象本人”这样的观点,所以本书用“行为问题”代替“问题行为”使用。
 本书的内容构成是,第1 章讲解智力障碍及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基础知识,以及ABA 的基本原理等。第2 章以功能分析为中心,讲解对于有行为问题的服务对象来说非常必要的几种评估方法。第3 章和第4 章讲解为改善行为问题,增加和扩展适当行为而必须掌握的各种ABA 技术。第5 章讲解将以上ABA 技术具体落实到干预计划的过程。最后,第6 章介绍了我接触过的服务对象的具体实例。
 本书可以说是我到目前为止所有研究的综合总结。我希望它能够帮助到那些长期给我鼓励的机构工作人员,也能帮助到那些正在为干预工作而烦恼的,或正要开始尝试干预工作的人们。
 村本净司
 2019 年12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