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乘风而上(美依礼芽中文自传)
			》 
			 售價:HK$ 
			85.8
			 
			 
	
			  
			《 
			金庸江湖的另一面
			》 
			 售價:HK$ 
			64.9
			 
			 
	
			  
			《 
			以远见超越未见:当今时代的教育、文化与未来
			》 
			 售價:HK$ 
			65.8
			 
			 
	
			  
			《 
			DK草药大百科
			》 
			 售價:HK$ 
			294.8
			 
			 
	
			  
			《 
			甲骨文丛书·英国人在印度:三百年社会史
			》 
			 售價:HK$ 
			173.8
			 
			 
	
			  
			《 
			唯美手编.17,绚丽的春夏毛衫
			》 
			 售價:HK$ 
			53.9
			 
			 
	
			  
			《 
			朱可夫回忆录:艰难的胜利
			》 
			 售價:HK$ 
			140.8
			 
			 
	
			  
			《 
			儿童与青少年异常心理学(第四版)
			》 
			 售價:HK$ 
			217.8
			 
			 
	
 
       | 
     
      
      
         
          | 編輯推薦: | 
         
         
           
            文物之所以称为文物,既是“纹饰”之“纹”,又是“文明”之“文”。文物上的纹饰之美是艺术之美,它们穿过千百年的历史,仍以不朽的审美价值,陶冶着我们的情操。文物中深深蕴藏的文明密码是文明之美,承载着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它们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光辉与灿烂。
 总而言之,文物是活的,是有生命的,不是静静躺在博物馆里的。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欣赏文物之美,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陶冶情操的必修课,也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最直观形象的方法。而欣赏与感受的途径,就是文物背后那一个个鲜活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文物,欣赏中国文物之美,爱上中国文物!
           | 
         
       
      
      
      
      
         
          | 內容簡介: | 
         
         
           
            你听过用两千多年前的乐器演奏的现代音乐吗?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乾隆皇帝为什么会为了一个喂狗粮的盆子写诗?
 刘备的先祖是怎么使用环保灯的?
 都说我们是龙的传人,可龙是从哪儿来的呢?
 “中国”这个词最早是从哪里来?
 ……
 每一件文物都自带温度,这温度源自它们深藏不露的故事,源自故事背后蕴藏的中华文明密码与中华文化底蕴。
 作者以生动严谨的笔触和清晰的结构,带领青少年读者探索30余件国宝文物的前世今生,鉴赏数千年中华历史画卷。
           | 
         
       
      
      
      
         
          | 關於作者: | 
         
         
           
            包君成,全国优秀教师、作家、诗人,中国教育智库特聘专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核心素养研究员,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包子老师”。
 曾出版《文语方程式》《第三门:恋之启》《以“法事情人”视角破解古典诗词》《重构阅读思维:“法”“事”“情”“人”阅读法深度解析》《纸上的作文直播课》《诗话二十四城》《包君成经典品读课:四大名著》《包君成文学课:照亮中国文学夜空的58颗星》《包君成文学课: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学简史》等著作;在写作、阅读、古诗文等领域有独到而专业的研究;其“法事情人”阅读法、“六项全能学习法”、“秒变作文法”等多项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级奖项;曾登上《时代人物》杂志封面;在多种报刊发表过相关论文和文学作品;工作之余,爱好广泛,涉猎颇多,曾发行国风音乐专辑等。
           | 
         
       
      
      
      
      
         
          | 目錄: 
           | 
         
         
           
            第一章 雨后霁霞,云破天青:中国陶瓷之美 1
 壹 炎黃祖先的彩陶遗迹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 3
 贰 唐三彩上的羌笛胡笳
 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 10
 叁 千峰碧波翠色来
 北宋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18
 肆 价值连城的元青花
 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 26
 伍 中华瓷王
 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 34
 第二章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中国玉器之美 43
 壹 “中华第一龙”
 红山文化玉龙 45
 贰 最早、最大的玉制器皿
 商代青玉簋 53
 叁 和氏璧的传说
 战国玉螭凤云纹璧 60
 肆 寒玉永生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金缕玉衣 67
 伍 雅俗相宜的吉祥珍宝
 清代翠玉白菜 73
 第三章 国之重器,举世无双:中国青铜器之美 81
 壹 中华第一王朝的见证
 二里头文化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83
 贰 镇国之宝
 商代后母戊鼎 91
 叁 何以中国
 西周何尊 100
 肆 改写世界音乐史的稀世珍宝
 战国曾侯乙编钟 108
 伍 两千年前的节能环保灯
 西汉长信宫灯 116
 第四章 百城南面,芸帙披香:中国书简之美 123
 壹 汉字是怎么来的
 大汶口文化刻符陶尊 125
 贰 最早成熟汉字的见证
 商代“王为般卜”刻辞龟甲 130
 叁 青铜铸就的金文诗史
 西周毛公鼎 139
 肆 竹片上的遗迹
 秦代云梦睡虎地秦简 147
 伍 文化盛世的回响
 南宋福建刻本《晦庵先生文集》 154
 第五章
 金戈铁马,瀚海冰河:中国军备之美 161
 壹 中国矛王
 齐家文化圆銎宽叶倒钩青铜矛 163
 贰 中华第一位女英雄的利器
 商代妇好钺 169
 叁 千年不朽的上古神兵
 春秋越王勾践剑 176
 肆 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战国杜虎符 183
 伍 改变世界的“第五大发明”
 北燕铜鎏金木芯马镫 190
 第六章 惟妙惟肖,鬼斧神工:中国雕塑之美 197
 壹 黄河文明的摇篮
 马家窑文化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199
 贰 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 206
 叁 “马踏飞燕”的前世今生
 东汉铜奔马 218
 肆 从天竺到中华
 云冈石窟佛像 226
 伍 盛唐气象
 唐代昭陵六骏石刻 232
 第七章 疆理重海,通达天下:文化交流中的国宝之美 241
 壹 草原丝路上的古罗马玻璃器
 北燕鸭形玻璃注 243
 贰 中国墓葬中的古希腊神话
 北周鎏金银壶 250
 叁 西域文化大融合
 隋代嵌珍珠宝石金项链 258
 肆 从海底打捞起的海上丝绸之路
 南宋“南海Ⅰ号”沉船 265
 伍 郑和下西洋打开的新局面
 明永乐青花海水纹香炉 274
           | 
         
       
      
      
      
         
          | 內容試閱: 
           | 
         
         
           
            提起文物,人们的第一反应好像都是博物馆里的那些瓶瓶罐罐。据说它们个个是连城之璧、无价之宝,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据说它们个个精美绝伦、雅趣盎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精品。可对于孩子们来说,它们总是高冷神秘、深不可测,或者“死气沉沉”。总之,你把这些国宝说得越是“高大上”,它们就越显得冰冷而安静,也就距离孩子们有趣的生活越遥远。
 可如果我们换个方式来介绍文物呢?比如跟孩子们聊聊这些话题:
 你听过用两千多年前的乐器演奏的现代音乐吗?
 乾隆皇帝为什么会为了一个喂狗粮的盆子写诗?
 刘备的先祖是怎么使用环保灯的?
 “中国矛王”是张飞用的丈八蛇矛吗?
 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是谁?
 都说我们是龙的传人,可龙是从哪儿来的呢?
 “中国”这个词最早是从哪里来?
 这些看似有点稀奇古怪的问题,其实,我们都能在本书中的文物里找到答案。
 文物并没有看起来那样冰冷,每一件都自带温度,这温度源自它们深藏不露的故事,源自故事背后蕴藏的中华文明密码与中华文化底蕴。
 出土了金缕玉衣和长信宫灯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最初是因为解放军战士进行一场爆破时,突然有人随着碎石沉了下去,然后眼前就出现了一个漆黑的洞口,由此开启了大墓。这过程,简直就是一部探墓小说。当年为了防止毛公鼎被劫持到海外,爱国志士曾斗智斗勇,那场面足够拍成一部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电视剧。还有许多看起来让人感到震撼甚至难以置信的文物。比如在我国北朝的墓葬里,埋藏着一把由中亚人制造的波斯风格的鎏金银壶,而上面的图案讲的竟然是古希腊的神话,那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蒙太奇。我们在许多游戏、小说、影视剧里见到鱼肠、巨阙、湛卢、胜邪、纯钧等上古神剑,其实现实世界里真的有一把与之齐名的宝剑,其主人就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我们发明的一个小小的马镫,最终竟然推动了整个欧洲社会形态的变革。这些新鲜、离奇又有趣的故事,都深深刻在文物的基因里。
 文物之所以称为文物,既是“纹饰”之“纹”,又是“文明”之“文”。文物上的纹饰之美是艺术之美,它们穿过千百年的历史,仍以不朽的审美价值,陶冶着我们的情操。文物中深深蕴藏的文明密码是文明之美,它们承载着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光辉与灿烂。
 总而言之,文物是活的,是有生命的,不是静静躺在博物馆里的。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欣赏文物之美,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陶冶情操的必修课,也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最直观形象的方法。而欣赏与感受的途径,就是文物背后那一个个鲜活动人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文物,欣赏中国文物之美,爱上中国文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