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江山胜迹:人文风景的建构与传承
			》
 售價:HK$ 
			162.8
 
  《 
			雅贼(偷天大盗斯特凡·布雷特维泽的双面人生)
			》
 售價:HK$ 
			60.5
 
  《 
			天下一统: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再诠释
			》
 售價:HK$ 
			85.8
 
  《 
			探古论金--曾侯乙青铜器工艺图解
			》
 售價:HK$ 
			437.8
 
  《 
			死亡与右手(修订译本)
			》
 售價:HK$ 
			63.8
 
  《 
			东方美学口袋书 华夏青铜
			》
 售價:HK$ 
			43.8
 
  《 
			初识密码学
			》
 售價:HK$ 
			140.8
 
  《 
			政策与对策 宋代政治史探索 大沨丛书009
			》
 售價:HK$ 
			94.6
 
 
 | 
         
          | 編輯推薦: |   
          | 世界瓷都景德镇的首部城市传记。 作者反复精心修改书稿,既关注史料的逻辑性丰富度,亦力图以个性化色彩的叙述为他的故乡为这座独特的城市留下鲜活生动的记忆。
 从前“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景德镇经历了怎样的曲折方成为誉满全球的瓷器之都?景德镇陶瓷又究竟好在哪里?《景德镇传》将为您解惑。
 |  
         
          | 內容簡介: |   
          | 《景德镇传:瓷器之都》按历史顺序以内容性质为构架系统呈现景德镇的古今历史,地理与情态归属:含硬性自然地理和行政区划的位置归属,以及软性的土著和移民对本土的动态情感状况。城镇及人文脉络:主要是城史大事,包括城镇发展或转折的改变史实、具有重大影响的贤能巨匠,以及推动陶瓷手工业长进的人文要事等。世俗与迹象渊源:含风土民俗、帮派风情,以及景观渊源的阐述与诠释。附有故事的瓷宝:归拢历史上流落世界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瓷质隗宝。通过对一座地处偏僻的县辖小镇发展到世界瓷都的历史描述,勾勒出一幅陶瓷古镇前世今生的彩色画卷,书写出一首发掘瓷业高峰内动力与人文精神的史诗。 |  
         
          | 關於作者: |   
          | 江华明,1962年11月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协常务理事,景德镇市作协主席,现供职于景德镇市文联。曾就读于江西大学和鲁迅文学院,江西滕王阁文学院第二届特聘作家。在《当代作家》《上海文学》《花城》《大家》《北京文学》《青年文学》等刊物上发表小说两百多万字,并被多种选本选刊转载,曾获萌芽文学奖和谷雨文学奖;在《城市地理》《旅游世界》《中国航空旅游指南》发过长篇本土散文;主编过地方陶瓷文化集本《古镇瓷韵》《景德镇陶瓷掌故》;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江华明小说精选》《炮楼》,长篇小说《尖锐的瓷片》《龙窑飞》等。 |  
         
          | 目錄: |   
          | 城镇年表 / 01 序 章 china 的孕育
 盘古地壳的起伏酝酿 / 3
 远古的那点动静 / 7
 第一章 脱陶而瓷之“昌南”
 “汉世”起色 / 13
 “陈以来土人多业此” / 18
 瓷器师主赵慨出现 / 21
 激活市镇的昌江动脉 / 25
 第二章 瓷城的“隋唐演义”
 显仁宫的狮象大兽 / 31
 新平县设立与县治变迁 / 34
 “假玉器”进京 / 40
 皇帝瞩目 / 45
 第三章 宋始的瓷器风光
 被朝野所器重 / 49
 “景德”年间的背景 / 52
 “影青贯耳杯”退兵 / 54
 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 / 56
 “陶瓷之路” / 59
 “高岭土”的锦上添花 / 64
 第四章 元“浮梁磁局”的助推
 一面瓷业界旗帜的树立 / 71
 精致的民窑瓷宝 / 75
 青花瓷窖藏真相 / 80
 第五章 “御器厂”的鼎盛
 官窑的手笔 / 87
 郑和下西洋的硬货 / 91
 童宾跳窑 / 95
 烧造大龙缸的纠葛 / 97
 皇帝的蟋蟀罐 / 103
 “斗彩”里的宫廷私密 / 108
 “打毛银派头” / 112
 第六章 大明的民窑
 于光及其“军窑” / 119
 上川岛上的走私 / 124
 “隐市”巨匠昊十九 / 127
 仿古高手 / 132
 对陶王菩萨的崇拜 / 137
 第七章 清朝的瓷业高峰
 御窑厂 / 143
 两位“洋人”的探秘 / 147
 疯狂的奥古斯都二世 / 151
 最响亮的督陶官唐英 / 156
 触礁的“哥德堡号” / 166
 三打王家洲 / 168
 茭草行殉职的郑子木 / 174
 第八章 封建没落的挽歌
 光绪十年的河水暴涨 / 181
 为油盐的一次暴动 / 184
 慈禧的“大雅斋” / 188
 县衙不得不迁址上镇 / 193
 纠结的官商康达 / 198
 军阀的勒索和打劫 / 206
 第九章 帮派的聚集与霸道
 “都帮”崛起 / 215
 徽商的垄断 / 222
 硬扎的“杂帮” / 231
 会馆扎堆 / 237
 行帮林立的“草鞋码头” / 245
 第十章 民国的改良挣扎
 城徽“龙珠阁” / 261
 抱团取暖的“珠山八友” / 265
 撞南墙的改良者 / 274
 陶瓷教育先驱 / 282
 红军奇袭 / 289
 陈毅的“瑶里改编” / 291
 日机轰炸 / 296
 英美元首的礼品瓷 / 299
 第十一章 瓷面折射出的曙光
 瓷业生产的恢复 / 305
 “青花大王”的诞生 / 309
 “神雕”曾龙升 / 314
 赵渊的初心延续 / 319
 “国瓷办” / 325
 有关“7501 瓷” / 330
 陶瓷考古“疯子” / 333
 第十二章 古镇新芽
 “鬼市”与瓷片 / 341
 莲花塘又名佛印湖 / 350
 被盗挖洞开的御窑遗址 / 355
 本色瑶里 / 364
 手工制瓷的重现 / 369
 第十三章 新世纪的隆起高台
 国营工业遗存 / 377
 “文创街区”模式 / 383
 “陶艺范儿”三宝瓷谷 / 390
 整座城就是一个博物馆 / 395
 “试验区”的新标高 / 404
 
 主要参考文献 / 407
 后记:过程的意味 / 409
 |  
         
          | 內容試閱: |   
          | 景德镇地区最远最早的特色记录,在史书中也只找到这么一句——“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新平”是最早的东晋官方对这块无名野地的称呼(现在浮梁县浮梁镇旧城村的河对面还有一个新平村委会),虽然不一定是精准地指“昌南”这块地界,但是因为同处于昌江的东岸,在人烟稀疏的古代与景德镇的直线距离不过十几华里的路程,发展到现在与景德镇市城区的珠山山区几乎是无缝对接。所以远在汉代官方,特别是八十千米之外的鄱阳县衙,差不多就把同样有一些窑业的昌南与新平视为一体。后来的史实也证明,因为新平这个地方日渐式微,窑户们大多都将散落在乡野的作坊窑场,集中迁移到水路交通和市场都比较发达的下游“昌南”。 这也就是说当地始制陶瓷,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着专业手工划时代的标识意义。事实也在证明:景德镇这个地方开始像一个涉世之初者一样,有若干个窑口以制瓷的手艺特长,从周边平庸的农业、林业、渔业,或纯商业中脱颖而出,潇洒地在社会上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一面。在这之前,一个庸常的城镇被当权者无足轻重地忽视,就像是对待一枚破旧的皮球,景德镇在历代被可有可无地踢得滚来滚去。
 秦二世元年(前 209),陈胜吴广起义,曾立国号“张楚”,景德镇再次归楚。汉高祖六年(前 201),这里属汉朝设置的豫章郡鄱阳县。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01),孙权设置鄱阳郡,景德镇为鄱阳郡鄱阳县的东隅——三国时代的吴国一直统领这一地区,当地又回归到了扬州管辖的怀抱。
 在这漫长的反反复复以后,到了晋惠帝元康元年(291),朝廷以荆、扬两州所属十郡另设置江州,鄱阳郡为其中之一。景德镇又继秦之后作为鄱阳郡的一员,再次隶属于附近的江州,也就是如今的九江。这类流水账似的零碎史料,作为志书为了保持一个地方的延续性,它所记的每一笔“陈芝麻烂谷子”都不可或缺。但是仔细分析,这些繁杂琐碎,景德镇地区被当球一样踢来踢去的现实,昭示着权力高层已经将这块“犄角旮旯”,当成了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肋骨,被历代君王无所谓地盘来盘去,最后顺手丢给一个就近的辖区——这就是它最初“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经历和遭遇。
 但是到了“汉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