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改变的勇气:数十个真实人生蜕变故事,教你改变命运的密码。
			》 
			 售價:HK$ 
			64.9
			 
			 
	
			  
			《 
			你好,乐器大明星(全4册)
			》 
			 售價:HK$ 
			63.8
			 
			 
	
			  
			《 
			明清时期的灾害治理机制
			》 
			 售價:HK$ 
			66.0
			 
			 
	
			  
			《 
			甲骨文丛书·理查国王:尼克松和水门事件
			》 
			 售價:HK$ 
			108.9
			 
			 
	
			  
			《 
			绣罗衣裳照暮春——古代服饰与时尚
			》 
			 售價:HK$ 
			93.5
			 
			 
	
			  
			《 
			HR如何招聘人才:招聘思维与技能
			》 
			 售價:HK$ 
			61.6
			 
			 
	
			  
			《 
			《汉印精选》
			》 
			 售價:HK$ 
			206.8
			 
			 
	
			  
			《 
			思索马基雅维利
			》 
			 售價:HK$ 
			162.8
			 
			 
	
 
       | 
     
      
      
         
          | 編輯推薦: | 
         
         
          |  
            这本书带我们穿越时空,走进人类和传染病的历史博物馆,从最初对传染病的恐惧,到逐渐发现微生物的存在,千百年间,一代又一代祖先,一位又一位科学家,有意或无意的发现,都在无形中推动着人和传染病的关系不断向前。直到今天,人类依然延续着与各种传染病的故事。微生物的存在也许是渺小的,但它们对人类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回顾这些故事能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些远比人类古老得多的生物,或许会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思考,甚至启发。
           | 
         
       
      
      
      
      
         
          | 內容簡介: | 
         
         
           
            每一种传染性疾病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从疾病的自然史及其在个体中的病程,到疾病的描述、发现和治疗的故事。从肺结核对英国历史的影响到人类DNA的构成,从古代世界最致命的瘟疫到21世纪的流行病,从黑死病的肆虐到抗体的发现,等等。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就探讨了历史上那些著名且具有严重危害的传染病的故事。除了讨论它们的症状、原因、预防和治疗,还讨论了它们对病人的改变,以及它们对世界历史和人类进化的影响。在人类与传染病的故事里,永远绕不开的,是那些与它们作斗争并做出非凡贡献的科学家和医护工作者。比如首个对疫苗的使用进行严格验证的人爱德华·詹纳,第一个创建流行病学的人约翰·斯诺,创立了细菌感染理论的路易斯?巴斯德,提灯女神南丁格尔等,当然还有那些在人类与疾病之间进行永无止境的斗争的平凡之人。
  
 此外,作者还在书中展示了疾病如何塑造了物种的进化,并提示我们: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传染病可能会威胁到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生存。
           | 
         
       
      
      
      
         
          | 關於作者: | 
         
         
          |  
            理查德·冈德曼(Richard Gunderman)博士是一位著名的医生、作家和历史学家,印第安纳大学教授,撰写过700多篇文章和12本书,最近出版的著作有《特斯拉》(2019年)和《居里夫人》(2020年)。
           | 
         
       
      
      
      
      
         
          | 目錄: 
           | 
         
         
           
            序一 
 序二 
 1 关于传染病死亡的报道被严重夸大 8 
 2 感染性疾病 14 
 3 感染性微生物的生命 19 
 4 自然选择与感染性疾病 24 
 5 古代的健康与疾病观:希波克拉底学派 29 
 6 雅典瘟疫 34 
 7 黑死病 40 
 8 薄伽丘与黑死病 47 
 9 西班牙对阿兹特克人的征服 54 
 10 首次看见微生物:列文虎克 60 
 11 天花的接种 65 
 12 瘟疫时代的英雄医生:本杰明·拉什 70 
 13 爱德华·詹纳和“小混蛋” 77 
 14 结核病:顽固的杀手 84 
 15 结核病:一个诗意的病例 91 
 16 约翰·斯诺:流行病学的创始人 97 
 17 伊格纳兹·塞麦尔维斯:洗手的信徒 103 
 18 约瑟夫·李斯特:微生物杀手 106 
 19 提灯女神佛罗伦萨·南丁格尔 111 
 20 巴斯德:杰出的微生物学家 116 
 21 罗伯特·科赫及其激进假设 121 
 22 以身试菌的佩滕科弗 127 
 23 “史上最大的流行病” 130 
 24 世界上最致命的动物 138 
 25 性病:性传播感染 146 
 26 青霉素 151 
 27 根除传染病的尝试 157 
 28 艾滋病病毒 163 
 29 消化性溃疡有传染性吗? 170 
 30 预防癌症的疫苗:HPV疫苗 175 
 31 作为武器的传染病:生物恐怖主义 178 
 32 冠状病毒:21世纪流行病之王 183 
 33 传染病:前进的道路 190 
 致谢 196
           | 
         
       
      
      
      
         
          | 內容試閱: 
           | 
         
         
           
            序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福生
  
 长期以来,传染病始终是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人类已经消灭了天花,并能够治愈鼠疫和霍乱等许多重大急、慢性传染病;但有些疾病(例如慢性乙型肝炎和艾滋病)仍然无法根治,而新突发的传染病却不断涌现,对人类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例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全球流行已经持续了两年多,尽管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结局仍然充满变数。在这个艰难而充满挑战的时刻,回顾人类与传染病漫长而艰辛的斗争历程,总结科学抗疫的经验和成果,将有助于我们树立信心,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关于传染病方面的科学知识普及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无论是乙肝、结核病、艾滋病这些慢性传染病,还是SARS、新冠病毒肺炎这类突发传染病,全社会范围内的预防诊治都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组织协调,需要医务人员的悉心治疗和科学家的深入研究,离不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支持和参与。我们国家能够很好地应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重视科学教育,向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正是有了公众的理解和配合,各项防疫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一部优秀的科普作品就像一位良师益友,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还可以启迪新思想、传播正能量,甚至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我清晰地记得,我在中学时代曾经读过一本关于传染病的科普读物,该书用浅显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人类与病菌斗争的历程,介绍了各类传染病的危害和防治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传染病:人类与致命疾病的故事》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相信一定能够受到读者的欢迎。希望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尤其是专门从事科普工作的同行再接再厉,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科普作品,以提升全民的科学素养,形成热爱科学、尊重知识的氛围,引导和激励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投身科研事业,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序二
  
 华大集团CEO 尹烨
  
 研究生命科学越久,对自然的敬畏就会越深。比如以下的认知,无论你认不认可,它就是事实:人类从来就不是地球之主,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如果你问我谁是地球之主?答案一定是:微生物。它们早在30 多亿年前就已经是这个星球的主人了,它们见证并参与了地球上所有大事件的发生,它们掌控了后续生命的一系列演化,也在不断调节因为某一类物种(如人类)自觉或不自觉的“强势” 而带来的生态失衡。人类世来临之后,人类开始通过语言、文字和数字记录微生物的“罪恶史”,我们通常称为传染病或者瘟疫。但你要知道,人类几乎所有器官、几乎任何时候都可能被感染,只不过这种感染多数不会令人达到“患病”的程度。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类及其他多细胞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的。一个多细胞生物,无论是蚂蚁还是大象,它们其实都是一个生态系统而决非只有这个物种本身的细胞。
  
 大概没有什么物种能像微生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历史。无论是对传染病起因的认知,还是对帝国版图的扩张;无论是科学灵感瞬间点亮的记录,抑或是一时放纵后的无尽惩罚……这本通俗有趣的科普书,就是围绕着人类和微生物“相爱相杀”的30余个故事展开的,书中展示了200多张图片,堪称图文并茂。这其中的主角既有病毒,又有细菌,还包括寄生虫及其宿主(如蚊子),当然与之对应的人类活动——无论是智慧的,还是愚蠢的——也必不可少。人类坚持用研究去寻找光明—— 世世代代与微生物对抗,而有心者和天才们也在对抗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并创立了免疫学、发明了疫苗、发现了抗生素、建立了公共卫生体系。特别是过去的一个世纪, 人类和微生物进行了若干场生死之战,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均预期寿命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人类开始反思对待微生物和自然的态度,因为他们看到,在一场场与疾病的战斗胜利的同时,人类并未停止对自然(如野生动物)的侵食,各样的隐患潜伏在人类周围。2019 年年底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肆虐了两年多,科学家依然无法预测疫情彻底平息的时间。即使百花齐放的疫苗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接种率,然而奥密克戎变异株借着和人类选择压力的对抗一再向世人证明, 要彻底消灭新冠病毒可能面临着多种挑战,需要政府、公民,需要科研人员、医护人员,需要各行各业人们的共同努力。但换个角度看,几乎每个人的鼻腔或呼吸道里都有着1~4 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会引起普通感冒的冠状病毒,虽然人类从20 世纪60 年代才开始认知它们,但只要以科学和发展的角度去对待和处置,即使是新冠病毒, 也并不可怕,我们要做的是更加谦卑地对待大自然。
  
 正如潘多拉的盒子最后出现的是“希望”,一场场与传染病的斗争会让人类更加警醒,而没有国界的微生物们也会让人类社会更加团结。只有正确地认识人与微生物的关系,人类才能更长久地在地球家园生存繁衍下去。
  
 是为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