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汉英对照)(国家博物馆“国际交流系列”丛书)
			》
 售價:HK$ 
			587.6
 
  《 
			世界在前进
			》
 售價:HK$ 
			81.4
 
  《 
			文以载道: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
			》
 售價:HK$ 
			88.5
 
  《 
			高句丽史
			》
 售價:HK$ 
			184.1
 
  《 
			随他们去:别把精力浪费在无法掌控的事情上
			》
 售價:HK$ 
			81.4
 
  《 
			聊斋志异:2025全新插图珍藏白话版(全4册)
			》
 售價:HK$ 
			588.8
 
  《 
			史记的文化发掘:中国早期史学的人类学探索
			》
 售價:HK$ 
			199.4
 
  《 
			风起红楼:百年讹缘探秘
			》
 售價:HK$ 
			221.8
 
 
 | 
         
          | 編輯推薦: |   
          | 从这套丛书中,我读出了神之奇,人之本,天之伦,地之道,武将之勇猛,文人之风雅,仿佛看到河东先祖先贤神采奕奕,从大河岸畔、田野深处朝我走来。 ——李敬泽
 |  
         
          | 內容簡介: |   
          | 舜,史称“虞舜”,三皇五帝之一。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建都于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市)。帝舜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帝舜时代距今已经四千多年,扑朔迷离的帝舜传说,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比较完整的叙述。作者对大量的文史资料进行了认真的爬梳抉剔,也对种种传说和遗迹进行了田野调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蒲坂建都、舜乡负夏、鸣条舜帝陵等篇章勾勒帝舜踪迹,并独辟专章《在今朝》,详细介绍了德孝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  
         
          | 關於作者: |   
          | 毕星星,山西临猗人,曾任《山西文学》副主编。著有长篇文化散文《大音绝唱》,散文随笔集《坚锐的往事》《走过带伤的岁月》《走出岁月的阴影》等十多种,长篇纪实文学《蓝火苗,红火苗》。近年主要作品有《乡村档案》《乡村风景》系列散文。近期出版文化散文集《河槽人家》。作品多次入选各个年度年选及排行榜,有作品获过冰心散文奖,赵树理文学奖。 |  
         
          | 目錄: |   
          | 001? ? 引子:一个叫蒲的地方 004? ? 第一章? 在蒲坂
 004? ? 第一节? 唤醒千年文字
 015? ? 第二节? 大地上的印证
 021? ? 第三节? 传说的伟大力量
 028? ? 第四节? 千秋功业,起点在此
 035? ? 第五节? 礼乐之光
 045? ? 第六节? 尧王台上说禅让
 057? ? 第七节? 湖光山色之外
 071? ? 第八节? 沿山走,沿河走
 083? ? 第二章? 在负夏
 083? ? 第一节? 舜乡,另一种叙述
 089? ? 第二节? 探寻负夏城
 102? ? 第三节? 庙会,民众和神祇的狂欢
 111? ? 第四节? 一条美丽的路线图
 120? ? 第五节? 历山访古
 132? ? 第三章? 在鸣条
 132? ? 第一节? 一个人的舜帝陵
 139? ? 第二节? 为什么是鸣条岗
 148? ? 第三节? 了却君王身后事
 159? ? 第四节? 旧邦与维新
 167? ? 第五节? 游览舜帝陵
 179? ? 第四章? 在今朝
 179? ? 第一节? 穿越四千年的遗产
 190? ? 第二节? 今日德孝
 200? ? 第三节? 好村子雷家坡
 208? ? 第四节? 民间的治史热情
 218? ? 第五节? 这里最早叫中国:先声和余响
 228? ? 第六节? 眺望陶寺
 237? ? 后? 记
 240? ? 参考文献
 |  
         
          | 內容試閱: |   
          | 引子:一个叫蒲的地方 大约在四千年前,一群先民在黄河岸边迁徙。
 这是一个原始部落群,称作有虞氏。他的首领,后人叫作舜。
 有虞氏部落原来以捕鸟为生。他们熟悉鸟性,能听懂“鸟语”,捕捉鸟儿时,要模仿各种委婉动听的鸟叫,把鸟儿引诱过来。深山里,经常有野兽出没,他们学会了张开大口发出怒吼,吓唬野兽。或者把野兽驱赶到预设的陷阱里。后人根据他们张开大口呼喊驱赶野兽的样子,造出了一个“虞”字。有虞氏部落,崇奉一种叫驺虞的仁兽为图腾。驺虞只吃死的动物,不吃活物,被称为仁兽。
 黄河南下,在这里拐了个弯,向东。像一个胳膊肘子,大小臂勾连。那时的黄河肘弯里,气候湿润,降雨量也大。成片的大森林,河岸是一望无际的水草。森林里,草地上,奔跑着大象、犀牛、黑熊、鹿群,河水宽阔清澈,滩地有水鸟起落。这个部落就在这一片土地上生活繁衍。他们在森林里围猎,在河里捕鱼。这一带,就成为初民最早的居住地。
 我们的舜啊,那时已经学会种植采集,要狩猎,要耕种。中原地区适宜农作物生长,他们开始种植牟麦(即大麦)。麦穗带芒,他们把种植这一类作物的最好时日,叫作“芒种”。使用的工具也都还是石器、骨器,还有蚌壳做的。用弓箭,箭镞也多是骨镞。有了火,有了陶器,陶器的花纹也还较为简单。居住呢,全都是原始的茅草屋,有地上的,也有地穴式的,半地穴式的。有个容身之地罢了。
 风雨雷电,洪水泛滥,舜带着他的部落,要迁徙。
 往哪里去?逐水草而居。
 舜和他的一干族人,沿着山,沿着河,行行重行行,有那么一天,终于看到了一块平坦的地面,嘉禾青草,绿茵茵。濒水,水边是一丛一丛茂盛的蒲草。
 舜指了指连绵起伏的蒲草,回望他的族群,那意思是,就这里吧。
 这里成为他们新的定居点。
 这里有蒲草。
 蒲草在黄河滩常见。蒲草叶子细长柔韧,丛生,中间会长出蒲薹,薹尖是一尺来长的蒲棒。蒲棒开花,又凝结成为密密实实的果实。火红色,向上劲挺。蒲草叶子柔软,可以编织草绳草墩,蒲薹成熟以后,长蒲絮,飞飞扬扬,十里蒲花。蒲棒像一根火烛,人们认为是祥瑞之物。黄河之滨,田野水岸,连绵的蒲草挺拔的蒲棒,人烟出没,蒲草在日光里挺拔摇曳,舜和他的氏族,逐渐在这里驻扎下来,一个部落,在此定居。
 人们把这里叫蒲。
 舜在这里立国以后,就以部落名“有虞”作为国号,“蒲”就成了最早的国家都城所在地,具备了早期城市的特征。史书有所谓“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说法。无疑地,“蒲”作为华夏民族的早期帝都,可能很原始,很简陋,但在当时,却是先民心目中最神圣庄严、繁花似锦的地域,最令人向往的中心。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上,它是一处原始文明的发端,走向新岸的驿站。舜都蒲坂,成为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秦以前,这里一直叫蒲。
 秦以后,叫过蒲坂、蒲城、河东、蒲关等。
 有虞氏族人,搭蒲为庐,依坂而居,就叫蒲坂了。
 我们的舜,在平阳,在蒲坂,在负夏,就此上演了一出威武雄壮的文明演进的活剧。
 舜在黄河岸边,种植,制陶,观天象,制定历法,创造发明。舜的部落壮大以后,作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舜协和万邦,开始建立早期的国家管理制度。在这里,形成早期的中华文明。
 帝舜时代至今已经四千多年。四千多年,帝舜不死,今天仍然吸引我们时时回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