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平装版 全八册)
》
售價:HK$
327.8

《
万物皆有时:中世纪的时间与生活
》
售價:HK$
96.8

《
英特纳雄耐尔——《国际歌》的诞生与中国革命
》
售價:HK$
184.8

《
去看看!我们的世界自然遗产(全5册)
》
售價:HK$
105.6

《
爱丁堡古罗马史(上辑1-4卷)
》
售價:HK$
306.7

《
心悦读丛书·善与恶的距离: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学
》
售價:HK$
74.8

《
万有引力书系 · 崇祯七十二小时:大明王朝的最后时刻
》
售價:HK$
85.8

《
星鱼
》
售價:HK$
87.8
|
| 編輯推薦: |
广受各学派尊敬的政治思想家 才智与人文素质兼具的典范
朱迪丝·N. 施克莱全部思想的凝练与精华
乌托邦有什么用?是什么驱使着人们实施压迫与不公正?
某些欲望可否变为美德,易于转化为罪恶的欲望可否被控制、阻止或净化?
施克莱反对政治上的无度,偏爱克制与中庸
恐惧的自由主义不是追求至善,而是避免至恶
施克莱反对政治上的无度,偏爱克制与中庸
恐惧的自由主义不是追求至善,而是避免至恶
朱迪丝·N. 施克莱也许是上世纪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之一。她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然后留校任教。在英美学界,施克莱享有崇高地位:她是哈佛政府学系第一个拿到终身教职的女性,也是美国政治科学学会首位女主席。沃尔泽(Michael Walser)、卡维尔(Stanley Cavell)、霍夫曼(Stanley Hoffmann)等同辈巨匠和她是知交好友,桑德尔、阿克曼等后辈学人对她恭敬有加。虽然施克莱已去世整整 30 年,名气至今不衰。但在中文学界,若以文章引用率、社会知名度为衡量标准,施克莱尚未获得与她的学术成就相匹配的关注。本文集是施克莱去世后,由斯坦利·霍夫曼和丹尼斯·汤普森(Dennis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是施克莱逝世后精选而成的纪念文集,收录了她近40年研究生涯中写作的21篇论文,涵盖了她无比广泛的研究兴趣,从古希腊到汉娜·阿伦特,从启蒙运动的宠儿到浪漫的柏格森,从著名的雅典流亡者到迈克尔·沃尔泽,从哈林顿到奥威尔。在这些丰富多样的主题背后,施克莱致力于思考:在20世纪严峻的历史背景下,压迫与不公的根源及其解决之道。本书收录的《恐惧的自由主义》是其著名代表作,《乌托邦有什么用》在该书中首次发表。这些清晰、严谨、富于洞见的文章充分证明了,施克莱“既是一位狐狸型的学者,也是一位刺猬型的学者”。
|
| 關於作者: |
|
朱迪丝·N. 施克莱 Judith N. Shklar (1928—1992)。美国政治理论家,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历任美国政治学与法哲学协会主席、美国政治科学协会主席等,并入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哈佛政府学系第一个拿到终身教职的女性,也是美国政治科学学会首位女主席。对法国和美国政治思想传统有精深研究,对约翰·罗尔斯、理查德·罗蒂等人产生过重要影响。代表作品有:《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想家》(Political Thought and Political Thinkers)、《美国公民权》(American Citizenship)、《法条主义》(Legalism)、《平常的恶》(Ordinary Vices)以及《不正义的多重面孔》(The Faces of Injustice)、《乌托邦之后》(After Utopia: the Decline of Political Faith)等。
|
| 目錄:
|
推荐者前言
编者序
第一部分 政治学知识
第一章 恐惧的自由主义
第二章 政治理论与法治
第三章 义务、忠诚、流亡
第四章 流亡者的困境
第二部分 关于思想的知识
第五章 探究诠释学循环
第六章 政治学与知识分子
第七章 学而不知
第八章 颠覆性的谱系学
第九章 乌托邦的政治理论:从忧思到怀旧
第十章 乌托邦有何用?
第三部分 关于思想家的知识
第十一章 蒲柏《人论》中的诗意与政治想象
第十二章 意识形态的狩猎:以詹姆士·哈林顿为例
第十三章 孟德斯鸠与新共和主义
第十四章 解读《社会契约论》
第十五章 让—雅克·卢梭与平等
第十六章 让·达朗贝尔与历史学的复兴
第十七章 柏格森与直觉政治
第十八章 《1984》:我们应当关注政治理论吗?
第十九章 反思既往
第二十章 作为贱民的汉娜·阿伦特
第二十一章 迈克尔·沃尔泽的著作
|
| 內容試閱:
|
作为政治理论家,施克莱力图理解压迫和不公,进而为那些经受住了时间考验、尽管不能根除但能够减少压迫和不公的手段辩护。世上没有完全或永远阻止其发生的手段—如果认为有,那就会迷失在乌托邦的幻想中。不过,认为压迫和不公可以减少,则是明智的、现实的。毕竟,还是有一些社会,其中最恶劣的政治表现得以避免,最糟糕的趋势得以遏制。她援引诗人戴—刘易斯(Cecil Day-Lewis)的原话:我们必须“两害相权取其轻(defend the bad against the worse)”。施克莱致力于理解社会生活为什么常常如此可怕,为什么改良总是不常见且不确定。凭借自身的能力,她以政治理论研究者和政治理论家的双重角色,渴望洞悉人类胡作非为的根源,捍卫那些防御其胡作非为的不完美的屏障。
本书中的文章展示了作为政治理论研究者的施克莱的功力。实际上,她只是在最近的两部著作《不正义的多重面孔》(The Faces of Injustice,1990)和《美国公民权》(American Citizenship,1991)中才直接阐述理论。大多数情况下,她都是研究其他作家的文本,并从中引申出有关政治的真理,或者可能鼓舞或激励人心的建议。阅读她的文章,我们一再发现,施克莱会与他人的作品展开激烈的交锋,不从中汲取到有价值的东西决不罢休—某些本身就有价值,某些可引为鉴戒。读者可以感受到一副激情四射头脑,其碰到同样激情四射的头脑时会做出最充分的回应。可以说,施克莱的激情是为了捍卫政治及其他生活领域的执中与克制。当然,施克莱并没有自成一家的政治理论,但是对读者的政治教育却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