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猫和花草的刺绣
			》
 售價:HK$ 
			53.9
 
  《 
			《史记·货殖列传新诠》 一篇学问世故、治身治国的文章;一个经济、教育大学者的经世解读;奇伟文章在乱世
			》
 售價:HK$ 
			41.8
 
  《 
			博物馆里的中国 故宫
			》
 售價:HK$ 
			85.8
 
  《 
			海洋治理与中国的行动(2024)
			》
 售價:HK$ 
			107.8
 
  《 
			阿萨姆茶园:一部环境文化史
			》
 售價:HK$ 
			107.8
 
  《 
			乐道院潍县集中营资料编译·第一辑
			》
 售價:HK$ 
			107.8
 
  《 
			绝对历史主义何以可能?--黑格尔主义进路下的葛兰西绝对历史主义思想研究
			》
 售價:HK$ 
			96.8
 
  《 
			新民说·欧洲城市现代史:从 1815 年至今
			》
 售價:HK$ 
			96.8
 
 
 | 
         
          | 編輯推薦: |   
          | 《故事会文摘版合订本.第25辑》是由《故事会》文摘版杂志中的文章汇总而来,这类文章有趣、有料、有观点,谈古、说今、讲故事,青春励志,温暖感人,贴近生活,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学生读者的欢迎,对于青年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作文素材的积累,以及人生观念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养成,都起到极好的效果。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中的这些作品为故事会公司旗下《故事会》文摘版杂志第73期至第75期之汇总,杂志中的文章适宜当代青年读者阅读,在市场上受到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群体的欢迎,对于青年的思想熏陶,人格养成,理想信念,以及学生作文,提高语文素养等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  
         
          | 關於作者: |   
          | 本书作者为《故事会》文摘版编辑部。《故事会》文摘版创刊于2014年,是故事会公司的又一拳头产品。作为一本非虚构性、故事体文摘杂志,《故事会》文摘版俨然已成为文摘杂志的“新科状元”。《故事会》文摘版编辑部始终致力于扩大《故事会》文摘版杂志的影响力,为更广大读者提供丰富精彩的故事。 |  
         
          | 目錄: |   
          | 卷 首 你身边的危险 / 胡捷 01
 焦 点
 活着,真是太危险了 / 熊漫 04
 被加盟骗局收割的创业者 / 杨喜 07
 父母旅游,一块肥肉上了路 / 周屿 11
 看 点
 一道伤口如何惊动四个科室 / 杨嘉煜 10
 祖母的“复仇”/ 马海霞 17
 那天我们去吃鸡 / 和菜头 21
 快手菜和慢工活 / 张佳玮 31
 “不该接”的电话 / 亢斌口述 宋瑞让撰写 35
 我们是一家人 / 丁家幺女 39
 被一只松鼠碰瓷 / 槽值小妹 76
 砸乞丐碗的城管 / 曾颖 80
 赔你一碗热干面 / 汪学猛 85
 你的孝心只值一块钱 / 金狐 88
 做了五年演员,我的片酬是每秒 0.00462 元 / 张成龙 92
 盲 点
 想飞的男人 / 申赋渔 15
 摆地摊吗?可以成为百万富翁的那种!/ 有两夏子 33
 唐朝公主为什么没人敢娶 / 梦貘貘 57
 我在法国外籍军团当兵的日子
 肖遥讲述 爱哲创作 68
 乘风破浪的“鼻祖”/ 李楚翘 78
 这些“令人喷饭”的词儿,居然都是成语 / 樵棂 82
 笑 点
 老公获学院最美家庭提名,老婆赶紧发灵魂举报
 王大花 23
 丸子的朋友圈 48
 牛大姐家乐事多 64
 发现班主任在窗外看我,我是否要看回去
 Chris Chan 66
 被语言劫劈中的外国人 / 杨杨 74
 老婆今天很特别 / 文静 86
 睡觉 / 王吴军 90
 零 点
 地府“引渡人”/ 卒子 25
 作为食材的我们 / 张寒寺 42
 视 点
 陆游气坏了等三则 / 草木虫 28
 一懒众衫小,薪净自然凉 / 林帝浣 72
 观 点
 当父母更相信“权威的外人”/ 沈嘉柯 37
 亮 点
 养兔子 / 北岛 44
 酒爷 / 蔡兴荣 50
 珍珠翡翠白玉汤 / 蔡兴荣 52
 微型小说的芯片 / 张凯 55
 泪 点
 那一年,一个陌生女人把我从孤儿院领走……
 张小芙 60
 评 点
 读者说&编者说 96
 |  
         
          | 內容試閱: |   
          | 父亲的高考 @ 德川咪咪
 他的大学梦
 1977 年 8 月 13 日,教育 部做出了恢复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的决定。那一年,我父亲 22 岁,已经当了 4 年搬运工了,因工作勤奋、表现良好,被提拔为司机,这份工作比搬运工轻松很多,出车结束后大家还会结伴去游泳。
 有一回游泳的时候,另一个司机告诉他,他们工厂有个女工的哥哥参加了今年的高考,并被复旦大
 学录取了。
 30 年以后,在我的选课书上,父亲指着“复旦大学名师 ×××”这行字说 :“也许就是从听说他考进复旦的那一刻起,我就想着要去考大学了。”
 那个时候,考大学这条路并不好走。我爷爷很年轻的时候就因肝癌去世了,奶奶为抚养家中三个孩
 子,白天在商店做营业员,晚上就着昏暗的灯光做缝纫补贴家用。家境艰难,甚至时常温饱不济。
 父亲的两个妹妹,大姑姑去了崇明下乡,小姑姑还在中学念书。
 他只能把大学梦深埋在心底。1978 年,即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又有两个同事分别考上了复旦和同
 济,离开了工厂。告别宴上,考进同济大学的同事告诉我父亲,现在,国家对于非应届考生有政策照顾,
 只要满 5 年工龄就能够带薪读书。
 到 1978 年 10 月,我父亲的工龄正好满 5 年。“就这样,再也没有什么理由能阻止我去考大学了。”
 下决心迎考时,天还很热,蝉鸣如涛,福州路的人浪却有甚于这滚滚热浪。“高考资料一到书店就
 会被一抢而空,考的人太多了。”为了买到《高考大纲》,他排了两个小时的队。
 买到教材翻开以后,仿佛一桶凉水浇了下来。“考纲里列出的数学考试的范围要从四则运算一直到
 数列,我没读过高中,看数学就像是看天书一样。”
 但是父亲不想放弃,拿到考纲之后他开始制订复习计划,那时候家里只有一套范文澜所著的《中
 国通史》,他就从这套《中国通史》开始看起。直到 1979 年春节,书店里的高考资料开始多了起来,他
 才买到了正规的复习资料。
 忠于自己
 他开始投入全部身心复习迎考。晚上 5 点,工厂下班,他直奔上海图书馆,一直学习到图书馆关
 门,回到家以后还要继续学习到第二天凌晨。
 当时父亲一家住在太仓路。我从未见过那个仅 6 平方米的亭子间,但它一直存在于家族的传说中 :屋子里灯光昏黄,奶奶常常坐在缝纫机前做工,还在读书的小姑则把洗衣板翻过来当成桌面,趴在床上做
 作业。没有写字台,父亲就把一高一矮两个五斗橱拼在一起,把书放在高的橱上,自己爬到低的橱上,就这样站着看一晚上。
 这样的复习他坚持了 5 个月,到了 1979 年 3 月,国家取消了“满 5 年工龄可以带薪读书”的政策,改为颁发“职工助学金”。学费没了着落,大学梦再次遥远起来,那时他已经被提拔到机关里“坐办公室”,在那个年代是很多人都羡慕的工作。于是,他打算放弃高考。
 复习停掉了。之后的两个多星期,突然空出了大把时间,他怅然若失。父亲想到自己已经努力了 5
 个月却要放弃,总有点不甘心,后来再一想,即使被录取,读不读的决定权还在自己手里。
 适逢 3 月,春暖花开,昼长夜短。他去买了一张公园的月票,每天清晨 5 点到 7 点去公园晨读。
 高考如期而至,1979 年 7 月,父亲向单位请了一星期的假,搬去他的小学同学家中复习备考。
 高考 3 天,酷暑难当,我父亲几乎没有合过眼。头两天,他顺利地考完了语文、数学、历史和地理,第二天晚上全身心地投入到政治考试的复习中。那时,他的小学同学在菜市场上班,天不亮就要去卖菜。
 7 月 9 日凌晨 4 点半,同学从床上爬起来,看到父亲仍然在写字台前挑灯夜战,惊讶地问了一句 :“咦,你又一个晚上没睡觉吗?”
 我父亲头也没抬地“嗯”了一声,同学也不再打扰他,起床后出门工作去了。清晨 5 点左右,天色还早,我父亲扭头看到同学的床空着,便打算上床休息一会儿。
 
 被幸运眷顾的人
 不知过了多久,父亲猛然从床上惊起,手表上显示的时间是 7 点 30 分,离开考只有半个小时了。前两天他都是乘 96 路公交车去考试,周末早晨 7 点半车少人多,公交车还经常脱班,从住处到考场总要 45 分钟左右。那个时候没有自行车,更没有出租车。而高考考场规则中规定 :迟到 10 分钟者取消考试资格……
 他的大脑里嗡声一片,一瞬间不知有多少想法掠过,最后只剩下一个信念 :跑跑跑……
 他背上书包,狂奔下楼,准备穿过陕西路沿着肇嘉浜路一路长跑去考场。“那一路简直是和时间赛
 跑,和命运赛跑,如果迟到了,那我的一生就不一样了。”
 跑过一段路他才觉得有些异样,原来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那天却空空荡荡,他才想起这天是周一。快跑到文化广场时,他听见身后有喇叭声,他一回头,看到一辆 96 路慢慢地向他开来。
 “因为那天是周一,公交车放得多,开过来的是一辆脱班的 96 路车。那天人很少,路况特别顺,
 7 点 55 分就到了考场。现在想想简直太惊险了,如果不是周一,如果不是车子脱班,如果我多睡了 5 分钟,那就是长跑也没法按时到考场啊。”
 跳下车后,父亲看了看手表,离政治考试还有 5 分钟,大部分同学已经进了考场。刚才的一番波折
 让他“太狼狈了”,于是他没有急着进考场,而在学校门口稍事休息,顺便看了眼黑板报。
 3 分钟后,考试的铃声响了起来,父亲走进了考场。
 谁知拿到政治考卷打开一看,刚才在黑板报上看到的那篇文章正好是考试的最后一道大题。父亲当
 时感到目瞪口呆,然后便欣喜若狂。“如果我自己去答的话,可能只能拿一半的分数。我把刚才看到的那
 篇文章的内容写了进去,这道题目就答得非常完满了。”就这样,政治考试顺利地结束了。
 在 1979 年的高考中,他的政治考了 84 分,总分 347 分,高于复旦大学录取分数线 41 分。我父亲走进了复旦大学,成为 1979 级复旦大学中文系 58 个学生中的一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