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隋唐与东亚
			》
 售價:HK$ 
			63.8
 
  《 
			理解集(1930-1954)(阿伦特作品集)
			》
 售價:HK$ 
			118.8
 
  《 
			智慧储能革命 揭示储能行业的技术路线与底层逻辑 洞见能源革命的未来图景
			》
 售價:HK$ 
			86.9
 
  《 
			身体知道幸福:发现感恩、幸福与喜悦的意想不到的方式
			》
 售價:HK$ 
			86.9
 
  《 
			海外中国研究·道家与中国治道(国际汉学泰斗顾立雅集大成之作,一部打破哲学迷思的中国治道探源经典。开辟
			》
 售價:HK$ 
			63.8
 
  《 
			人体雕塑解剖学
			》
 售價:HK$ 
			140.8
 
  《 
			投喂AI:人工智能产业的全球底层工人纪实
			》
 售價:HK$ 
			75.9
 
  《 
			诛仙.全6册(最新典藏版)
			》
 售價:HK$ 
			348.5
 
 
 | 
         
          | 編輯推薦: |   
          | 1、理论的前沿性。介绍家庭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命题及其相关理论,展现一般研究方法;系统介绍婚姻家庭演变的历程及其一般规律。2、方法的实践性。系统介绍我国的婚姻家庭演变的历史、现状及其存在的冲突、矛盾和相关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从家庭社会工作的角度,阐述我国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一般方法及家庭社会工作意义,为实现家庭幸福和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理性的思考和操作性的建议。3、案例的时代性。在保证理论的前沿性的基础上,增加具有时代特色的生活案例,增加教材的可读性。4、表述的生动性。尽量再加语言的生动性,散发时代气息,契合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 |  
         
          | 內容簡介: |   
          | 建构和谐家庭关系,是实现中国梦的起点,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关键所在。本书主要面向社会学、社会工作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系统介绍家庭生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家庭社会学:概念、方法及其意义,家庭的产生与演变,婚姻,家庭:结构与功能,家庭关系,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管理,家庭问题,中国城乡家庭差异,家庭的未来等,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家庭生活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家庭发生、演变的历史,了解当代社会家庭的结构、发展过程,解析其演化的内在逻辑,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呈现解决的机制、方法和路径。 |  
         
          | 關於作者: |   
          | 朱强,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南京师范大学,从事社会学研究。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出版著作有《乡村中的异乡人》、《消费文化》、《中国都市的消费革命》等著作。沈文捷,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南京财经大学,从事社会学、社会工作理论专项研究,副教授。出版著作有《她们嫁给城市》、《社会学概论》等社会学著作。 |  
         
          | 目錄: |   
          | 第一章导论——家庭社会学:概念、方法及其意义(1) 第一节什么是家庭社会学(1)
 一、家庭与社会的关系(2)
 二、家庭社会学的概念(6)
 第二节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7)
 一、研究视角(7)
 二、研究内容(9)
 三、主要理论(11)
 第三节家庭社会学的分析方法(15)
 一、家庭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15)
 二、家庭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式(16)
 第四节家庭社会学的历史发展(18)
 一、家庭社会学的萌芽(18)
 二、家庭社会学的发展(19)
 三、家庭社会学在中国(24)
 第五节家庭社会学的研究意义(25)
 第二章家庭的产生与演变(27)
 第一节家庭的基本内涵(27)
 一、家庭的概念(27)
 二、家庭制度(30)
 三、家庭结构(37)
 四、家庭关系(38)
 第二节家庭演变的历史(41)
 一、血缘家庭(41)
 二、普那路亚家庭(42)
 三、对偶家庭(42)
 四、一夫一妻制的现代家庭(43)
 第三节现代家庭的变革(43)
 一、现代家庭的观念变革(43)
 二、现代家庭的其他变革(45)
 三、现代家庭变革的成因(46)
 四、现代家庭的发展趋向(47)
 第三章婚姻(49)
 第一节婚姻的基本内涵(49)
 一、婚姻的概念与本质(49)
 二、婚姻的动机与功能(51)
 三、婚姻的制度与风俗(51)
 四、婚姻的类型与关系形态(53)
 第二节婚姻的选择(55)
 一、择偶行为(55)
 二、婚姻市场(57)
 第三节婚姻的达成(57)
 一、婚姻的总则与限制(57)
 二、婚姻的程序与途径(59)
 三、婚姻的经济学分析(62)
 第四节婚姻的困境(63)
 一、婚姻挤压(63)
 二、婚姻坡度(64)
 第五节离婚与再婚(65)
 一、离婚(65)
 二、再婚(71)
 第四章家庭的结构与功能(75)
 第一节家庭结构的基本内涵(75)
 一、家庭结构的概念(75)
 二、家庭结构的划分(77)
 第二节家庭结构的几种类型(79)
 一、传统的家庭结构类型(79)
 二、非传统的家庭结构类型(82)
 三、家庭结构的多元化趋势(83)
 第三节家庭功能的基本内涵(84)
 一、家庭功能的概念(84)
 二、家庭的主要功能(85)
 第四节家庭的演变(89)
 一、家庭结构的演变(89)
 二、家庭功能的演变(92)
 三、家庭演变的动因(94)
 第五章家庭关系(97)
 第一节家庭关系的基本内涵(97)
 一、家庭关系的概念(97)
 二、家庭关系的特点(98)
 三、家庭关系的影响因素(98)
 第二节家庭关系的种类(99)
 一、夫妻关系(99)
 二、亲子关系(102)
 三、家庭中的其他人际关系(104)
 第三节我国家庭关系模式(108)
 一、横向家庭关系与纵向家庭关系(108)
 二、我国家庭关系模式的历史演变(110)
 三、现代家庭关系模式的建立(111)
 第四节家庭中的权力(113)
 一、家庭权力(113)
 二、家庭决策(116)
 三、夫妻权力问题(117)
 第六章家庭生命周期(119)
 第一节家庭生命周期理论(119)
 一、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119)
 二、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沿革(120)
 三、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意义(121)
 第二节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121)
 一、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标准(121)
 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123)
 三、不同阶段的主要消费特征(124)
 第三节空巢家庭及其社会问题(129)
 一、空巢家庭的基本内涵(129)
 二、城市空巢家庭(130)
 三、城市空巢家庭与养老(133)
 四、农村空巢家庭(136)
 第四节老龄化及其社会问题(140)
 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140)
 二、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后果(141)
 三、老龄社会与老人家庭(142)
 四、老龄问题与养老工作(143)
 第七章家庭管理(146)
 第一节家庭管理的基本内涵(146)
 一、家庭管理的概念(146)
 二、家庭管理的内容(147)
 第二节家庭经济管理(150)
 一、家庭经济管理的概念(150)
 二、家庭经济管理的原则与特点(151)
 三、家庭经济管理的任务与内容(152)
 第三节家庭生育计划(153)
 一、家庭生育计划的概念(153)
 二、我国生育政策的变动(154)
 第四节家庭闲暇规划(156)
 一、家庭闲暇规划的概念(156)
 二、家庭闲暇规划的内容(156)
 三、家庭闲暇规划的方法(158)
 第五节家庭生活发展设计(160)
 一、家庭生活发展设计的方式(160)
 二、家庭生活发展设计的对策——ALPEM计划(162)
 第六节家庭人际协调(162)
 一、家庭人际关系的概念(163)
 二、家庭人际关系的内容(163)
 三、家庭人际关系的协调策略(167)
 第八章家庭问题(171)
 第一节家庭问题的基本内涵(171)
 一、家庭问题的概念(171)
 二、家庭问题的内容(172)
 三、家庭问题的特点(172)
 第二节家庭冲突与家庭危机(173)
 一、家庭冲突(173)
 二、家庭危机(180)
 第三节家庭暴力与家庭虐待(182)
 一、家庭暴力(182)
 二、家庭虐待(190)
 第四节家庭社会工作与家庭危机应对(197)
 一、家庭社会工作的概念(197)
 二、家庭社会工作的内容(198)
 三、各种家庭危机的应对(199)
 第九章中国城乡家庭差异(204)
 第一节家庭结构差异(204)
 一、城市的家庭结构特征(206)
 二、农村的家庭结构特征(206)
 第二节家庭功能差异(207)
 一、经济功能(207)
 二、赡养功能(209)
 三、教育功能(211)
 四、生育功能(211)
 第三节家庭关系差异(212)
 一、夫妻关系(213)
 二、亲子关系(214)
 三、代际关系(216)
 第四节家庭生命周期差异(219)
 一、城市的家庭生命周期与消费结构(219)
 二、农村的家庭生命周期与消费结构(219)
 第十章家庭的未来(222)
 第一节预 测 依 据(223)
 一、生产方式(223)
 二、生活方式(224)
 三、社会文化价值(224)
 四、社会规范的约束力(226)
 第二节代 表 观 点(226)
 一、家庭振兴论(227)
 二、家庭消亡论(230)
 三、家庭多样论(233)
 参考文献(240)
 后记(247)
 |  
         
          | 內容試閱: |   
          | 后记《家庭社会学》第一版成书于2011年6月,距离我此次接到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钱坤先生的再版邀请,已经过去10年有余。于人际交往而言,十年一瞬,不过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于学科建设而言,俯仰之间,琐碎的家庭事务却已经走出传统的私人领域,成为全民关注的公共议题。当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当我国总和生育率已经低于国际警戒线、当大家开始热烈讨论“送父母去养老院就是不孝吗”、“如何看待离婚冷静期和婚姻家庭辅导”、“家庭能带给人多大的勇气”等等,我一方面欣喜于家国同构之下,个人对于家庭的期待越来越高,这势必可以正向激励家庭向善、国家向上;但另一方面,我难免忧思,若不是理想与现实交困,家庭研究又怎会强势复苏?那么,我们究竟要研究什么,以及如何研究,才能准确把握当下的家庭现状,实现经世致用的完满状态,进而安顿人心。马克思指出,家庭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应该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历史就是这样。从中国社会的自身经验出发,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各领域的惊人发展,传统与现代,在“家庭”场域碰撞出了不可言状的火花。十年后重读旧时的文字,部分细碎的描述和口语的表达,对比社会学教材丛书的定位,还有进一步打磨的必要;但是,真正着手修改,又产生了敝帚自珍的惶惑。——因此,此次修订,我首先确立了三大改点:一是要增补10年来的中外学界关于家庭社会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二是要淘汰或替换过时的理论、命题和提法;三是要结合互联网的新生活状态,呈现中国家庭独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我认为原有的章节安排仍具有当下解释力,故而保留,但对每个章节的细分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力求实现学术规范和阅读体验的双重满足。当然,顺应我国家庭研究的发展趋向,家庭逐渐被视为解析社会、观望国家的窗口。想要探究国家、家庭与个人的关系,*直观的路径,就是观察国家层面的政策变动,在社会引起了怎样的讨论,以及对家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之于本次修订,用墨*多的就是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编“婚姻家庭”;以及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法与时变,礼与俗化,结合国家法典与官方数据,关注家庭生活中的恒常与无常,带读者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思考视野,共同体会“家庭”的社会学意涵。在这里,我还要提及,此番修订得益于我的研究生张寒同学的大力支持。张寒,是这个时代少有的醉心于学术的人,青灯黄卷,孜孜以求,无心挂念世事纷扰,一念专注桌前书香。她年轻的社会观察力,前沿的学术敏感度,为本书的最终结果奉献良多。*后,感谢读者朋友的关注,期待诸君的批评指正。2021年12月1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