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如何了解一个人
			》 
			 售價:HK$ 
			75.9
			 
			 
	
			  
			《 
			木石交响:日本古都与欧陆遗产的千年对话
			》 
			 售價:HK$ 
			87.8
			 
			 
	
			  
			《 
			中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自我评估问题研究
			》 
			 售價:HK$ 
			88.0
			 
			 
	
			  
			《 
			蝉鸣震耳欲聋
			》 
			 售價:HK$ 
			75.9
			 
			 
	
			  
			《 
			刘心武谈《三言》(冯梦龙文学经典“三言”原著的替代性通俗读本)
			》 
			 售價:HK$ 
			74.8
			 
			 
	
			  
			《 
			植物圣经(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典藏全彩复刻,跨越400年的科学与艺术瑰宝,一部改写人类植物认知的里
			》 
			 售價:HK$ 
			294.8
			 
			 
	
			  
			《 
			边际利润
			》 
			 售價:HK$ 
			75.9
			 
			 
	
			  
			《 
			红帆船
			》 
			 售價:HK$ 
			62.5
			 
			 
	
 
       | 
     
      
      
         
          | 編輯推薦: | 
         
         
           
            骆宾基作为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始终扎根生他养他的黑土地,创作取材丰富,文笔细腻,取譬深刻,文风朴质、厚实,充满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色彩。他借自己敏锐的生活触角直面现实的残酷,在辛酸的场面中坚持对人生的肯定;用一种抒情的、含蓄的回忆性语调传达对东北家乡的执拗而深沉的思恋。他是忠厚而又执着的,也正因如此,他对于动乱背景下平凡人的刻画和关注,对于社会痼疾的批判和反思,饱含着呐喊呼啸的民族激情,也深藏着苦涩而忧郁的民族反省。
 《骆宾基全集》由骆宾基之子张书泰先生授权,依据骆宾基著作手稿、最初发表的报刊、初版本、通行本汇校而成,收录了骆宾基在报告文学、散文、小说、剧本、杂文、古籍考释、民间故事、传记文学等方面的作品,文体全面,内容完整,力求达到精华不漏的目的,是骆宾基作品一次全方位的展示。本套丛书共14卷,1卷为报告文学集,2至6卷为小说集,7卷为传记文学集,8卷为纪实报告集,9卷为民间故事集,10卷为剧作集,11卷为杂文集,12至14卷为金文研究论著,是研究骆宾基著作的十分完备的参考资料。
           | 
         
       
      
      
      
      
         
          | 內容簡介: | 
         
         
          |  
            《难忘的往事》为《骆宾基全集》中的第十一卷,杂文卷,共收录作者发表过的杂文《难忘的往事》《一九三九年冬去绍兴》《新诗与诗人》《以往和未来》《富饶迷人的黑河》等130余篇,作者为抗日战争所鼓舞,以自己手中的笔为救亡图存的急迫任务服务,作品笔触细腻,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从中可以感怀前辈文人干预生活的勇气。
           | 
         
       
      
      
      
         
          | 關於作者: | 
         
         
          |  
            骆宾基,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理事、 东北文化协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战旗》《文学报》《东北文化》主编、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等。本册为《骆宾基全集》中的杂文集,共收录作者发表过的杂文《新诗与诗人》《以往和未来》《富饶迷人的黑河》等70余篇,作者为抗日战争所鼓舞,以自己手中的笔为救亡图存的急迫任务服务,作品笔触细腻,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从中可以感怀前辈文人干预生活的勇气。
           | 
         
       
      
      
      
      
         
          | 目錄: 
           | 
         
         
           
            【目录】
  
 001 / 戏台下的风波
 006 / 夜与昼
 009 / 诗人的忧郁
 014 / 播种者
 017 / 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五周年
 020 / 关于宪政
 ——由知与行、认识与实践上说起
 023 / 欧洲和远东
 027 / 七十五届议会后敌国国民将怎样生活
 030 / 纪犀牛岭
 035 / 鸡鸣与狗吠
 041 / 乡居小记
 ——在广西两江
 045 / 答读者
 049 / 孤 独
 052 / 读诗小记
 063 / 三月书简
 076 / 新诗和诗人
 084 / 幸运的人们
 ——桂渝旅途小记
 087 / 大风暴中的人物
 ——评丁玲著《我在霞村的时候》
 095 / 忘 却
 ——读《发疯》之后
 097 / 论感伤
 098 / 发表欲小论
 099 / 答友问
 ——关于写作种种
 100 / 祝 福
 101 /给C君
 102 / 文学与人生
 105 / “新春噩梦”之外的话
 107 / 虐杀者与战士
 110 / 我欢呼,我怀念,我又担心呀!
 113 / 纪念鲁迅,加强学习
 115 / 读诗小论
 ——兼评田间著《抗战诗抄》
 120 / 纪念高尔基,学习高尔基
 ——在山东大学召开的纪念高尔基逝世十四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
 125 / 八月一日记事
 羽衣
 127 / 国庆大典观礼记
 130 / 有理由自豪,但并不满足
 ——评王安友著《李二嫂改嫁》
 135 / 我们带回来的是什么?
 ——慰问十九兵团归来
 138 / 英雄气概与生产艺术家
 142 / 纪念民盟先烈的几句话
 146 / 略谈契诃夫
 150 / 以往和未来
 152 / 从王府井大街所见而想起的
 ——关于“写真实”问题
 158 / 十年,奔驰了百年的路
 166 / 响应号召,持续跃进
 168 / 争取做红色文艺工作者
 171 / 富饶迷人的黑河
 176 / 航行在黑龙江上
 ——大兴安岭散记之一
 180 / “东北”号江轮上
 ——大兴安岭散记之二
 183 / “燕子峡”外
 ——大兴安岭散记之三
 188 / 高举毛泽东旗帜前进
 ——关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2 / 东北的冬天
 196 / 我们如处春天
 ——听《祝辞》之后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
 代表大会的一个小组会上的发言
 204 / 写在孔厥著《灯塔》出版之前
 206 / 初到哈尔滨的时候
 213 / 《初春集》编后语(一九八○年秋)
 218 / 悼茅公
 219 / 风姿飘逸似崖松
 ——悼茅盾先生
 220 / 悼念茅盾先生
 223 / 复宫尾正树先生的信
 231 / 与茅盾先生第一次见面的前后
 237 / 多读、多看、多写
 ——答《编创之友》编者问
 239 / 庐山行之一
 ——仙人洞外
 239 / 庐山行之二
 ——盘山道上
 240 / 关于作者的话
 ——柳溪长篇《功与罪》代序
  
 243 / 悼冯雪峰同志
 249 / 我的创作历程
 ——为了悼念雪峰、荃麟和彭康等同志
 274 / 我在嵊县抗日救亡活动片段
 279 / 六十自述
 293 / 由戈悟觉的作品而想到的
 ——《记者和他们的故事》序
 298 / 初访“神坛”(第一夜)
 ——回忆乡居的冯雪峰同志
 337 / 关于刘岘木刻画展的几句话
 339 / 关于抗战时期的作品评论问题
 ——致秦兆基同志书稿
 344 / 生活是文学艺术之源
 349 / 纪念郭沫若 师承其创新精神
 355 / 一曲优美的赞歌
 ——《“修氏理论”和它的女主人》读后
 357 / 珲春小志
 367 / 一九三九年冬去绍兴
 378 / 一九四○年初春的回忆
 393 / “工农兵”的概念要更新
 396 / 两个时期的农民朋友
 ——为了纪念建国三十五周年
 403 / 怀念胡风先生
 407 / 谈“挂历”
 409 / 瞭望时代的窗口
 ——读《经济和人》
 416 / 八六年书怀
 ——纪念金剑啸殉国五十周年
 417 / 难忘的往事
 421 / 关于《老女仆》在日本
 ——致赖丹同志书稿
 423 / 答香港作家彦火问
 ——摘自彦火著《中国现代作家风貌》续篇
 428 / 抗战初期到浙东
 (回忆提纲)
 445 / 总攻击令史纽斯
 448 / 关于《海军大将》
 450 / 纪念高尔基
 455 / 关于我和鲁迅先生的两次通信
 ——答复旦大学《鲁迅日记》注释组
 457 / 关于我的笔名
 ——答上海文学研究所及广西八步师专等同志问
 459 / 政治与文学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在日本》代序
 464 / 文艺理论的危机
 ——也谈“方法论”
 468 / 冯雪峰和他的朋友们
 484 / 《泰山诗联集墨》小序
 486 / 抗日战争爆发那一天
 ——纪念抗战爆发五十周年
 495 / 《大洋彼岸的龙雾》读后随笔
 498 / 又是一年春草绿
 ——忆秦似怀绀弩
 511 / 往事堪回首
 ——为纪念韩侍桁先生而想起来的
 570 / 《瞭望时代的窗口》自序
 573 / 纪念老舍先生的几句话
 577 / “的士”与“巴士”
 ——谈谈出租汽车
 580 / 希望寄托在这一代
 583 / 白各庄小记
 ——北京郊区纪实
 587 / 题外有关的话
 ——在厦门大学丁玲创作讨论会上的致辞
 595 / 关于环境
 597 / 七星岩下怀故人
 601 / 悼念丁玲同志
 604 / “七次量衣一次裁”
 ——致《井旁琐记》作者信
 610 / “窦店纪行”附记
 ——关于《八十年代中国农业一座里程碑》的话
 616 / 纪念巴人同志
 ——在宁波巴人学术讨论会上的书面致辞
 618 / 许行著《第四片枫叶》序
 622 / 《李起超小说集》序
 627 / 回忆诗人伍禾
 ——读诗集《行列》有感
 630 / 我的启蒙老师和他的私塾
 ——珲春县人物小志
 634 / 父子情
 ——珲春县人物小志
 639 / 传记文学随想
 641 / 丁卯之秋
 642 / 点点滴滴 记忆犹新
 ——为了悼念萧军先生
  
  
 647 / 相隔十八年的两次会面
 ——《点点滴滴 记忆犹新》之二
 657 / “电视”漫笔
 659 / 《美的殉道者吕荧传》代序
 ——《美学家——吕荧之死》及附语
 665 / 三十年代左翼女作家葛琴
 ——香港版《葛琴选集》后序
 669 / 为了继承和发扬
 ——“左联”六十年纪念语
 675 / 《艺窗琐记》序
 679 / 关于“围棋”的话
 684 / 《骆宾基》自序
           | 
         
       
      
      
      
         
          | 內容試閱: 
           | 
         
         
           
            【序言】
 好的文字越经过岁月沉淀,才越彰显价值
 何鲁丽
 骆宾基,一九一七年出生于吉林珲春,山东人的淳朴本性、东北人的豪爽民风,家乡独特的多民族聚居环境和文化传统,特别是特定的历史时期,都给骆宾基以深深的影响。面对时代的变幻和人生的挫折,骆宾基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坚守为人的底线,为艺术创作和金
 文研究奉献出毕生心血。
 骆宾基的文学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那就是在现实主义细腻描写中交织着浪漫主义,尤其是其中鲜明的地域特色正是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而这也恰恰构成了他作品扎实厚重的底蕴,使其具有了鲜明的美学特色和艺术品格。除了纪实报告,中篇、长篇小说,他还创作了剧本等。读骆宾基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家内心的精神气韵。新中国成立后,骆宾基走进乡村,体验生活,写了一些小说,多角度展现了新农村的面貌。在金文研究方面,骆宾基能独立思考,敢于争鸣,不囿于旧有的金石学理论,自己独创了一套新的。
 骆宾基是个爱故乡、爱祖国的战士,是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优秀作家,他专心写作、严谨治学,他有理想,有抱负,他的作品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几十年后看,依然是很有特色、很有贡献的,正所谓“好的文字越经过岁月沉淀,才越彰显价值”。希望年轻的作家,也能传承前辈的精神,从人民中汲取营养,创作出受到民众喜爱的作品。
  
 二○二一年十二月
 
 【试读章节】
  
 戏台下的风波
  
 煤气灯一片亮光覆映下,照着观众们稠密的嘴脸,肩膀靠近肩膀,胸脯压着脊背,无数的鼻梁随着脖子在扭动。锣鼓的急凑激动着每个人的心脏,就是摆小摊的阿七,也鼓舞起精神,高叫:“老刀牌二十七个铜板!小金鼠……”
  
 偶尔戏台后的角落里会响出巨吼:“去四!免三!二煞全门!”接着是赌客们的吵嚷与咒诅。这淆杂音响像雷鸣似的,压低了阿七的呼叫,冲破了锣鸣凝成的堡垒。
  
 一个身穿缺了纽扣的旧灰制服青年,满面镇静而严肃地走进来,有些人和他扬手打招呼。向观众环顾一眼,他不言不语走向戏台对面的大殿。
  
 “我们正等你,福新。”身材瘦瘦的小学教师杨光宇迎面走来,
  
 “你看,戏这样长久演下去,我们的夜校就得关门了。”
  
 被叫福新的青年,鼻子哼了声,挠挠短发,在靠近黑板的木凳上坐下,望望这空洞教室,一个学生影子都不见,整排书桌子冷冷清清的,教师台上一盏煤油灯,寂寞地燃着。蚊虫在光圈里飞扑。
  
 “福新哥,你想个办法,把他们赶出去……”保长的儿子钱生高声说着。一阵手提锣疾响掩覆了他的话声。钱生竞赛似的嘴巴贴了福新的肩头暴叫:“你只要出个主意,有我来动手,他妈的。”
  
 “福新哥,我们开个会,商量商量。他们是诚心诚意来捣蛋,想破坏我们的夜校。”光头顶的汉子,手掌在福新的眼前摆来舞去,抽空偏过头贴了杨光宇的耳边低声说,“听传言汉奸在杭州开了个秘密会议呢,万一我们这村子……”
  
 急雷般鼓响,像蜂蜡似的灌塞满小学教师杨光宇的耳朵,他只见禿头汉子的嘴唇启动,仿佛无声影片上的人物。
  
 歪头望去,戏台上一个穿长肥褂的老太婆,嘴里念着什么,持杖背身走去。密层层的人群仰脸望向空台。朴素打扮的农妇,坐在大殿台阶上,抽暇拍了拍睡在前怀的孩子。
  
 锣鸣鼓响的声浪,已经减低,人声沸腾中,只有幽婉悦耳的胡琴单调地响。
  
 “没有什么别的妙法,除了详细解释,不怕厌烦地解释在抗战时期,这种歌舞升平现象是怎样一种罪过,我们不能来强制。”福新的响朗语言继续下去,“我们在这测验器里检查一下我们的工作,群众们……总之我们没有打下坚固的基础,没有完全把握住群众们的意识。”
  
 “你是说还找机会上台演讲去解释吗?”杨光宇瞪起囚蛙似的眼睛,“我可不挨骂了,这是挨骂的事情,并且今天有打的风声。”
  
 院落透来一阵骚动的呼唤,教师台上的煤油灯起了不安的闪烁,福新抬起脸来。
  
 四老板的彪形身材,在人丛中出现了。酒后的脸红作一团,头微微点动着,答谢观众们彼谦此让而闪的空隙。短小精悍的“义勇壮丁”提来了条长凳。
  
 “来了,副乡长来了。”秃头顶映出灯光一闪一闪的,他低呼着。
  
 “福新哥你上台讲一讲救国的道理,给他们听听,看四老板怎么样。”钱生坐在一个较髙的台子口,叠起两膝说,“让他们搬出去唱,我们这里要读夜书。”
  
 突然乡公所刘事务员闯进门来,匆忙地。
  
 “借条凳子,借条凳子,对不起!对不起!”顺手提了一只,又匆忙地走去。
  
 “写写今天的壁报。”福新低头掀起制服,从小褂兜里掏出油印简报,“消息不错,津浦路敌人的计划整个将要失败了,台儿庄收复时歼灭万把敌人。”显然是台儿庄对于人们是陌生的名字,他们没有感到什么。抖了抖身子,纷纷站起来。钱生懒懒地挺了挺腰。舞台换了个场面,娇声娇气的花旦,正向台下伸出食指发媚地唱着。灿烂鲜丽的装束,在四老板眼前闪射。间或向他投一俏眼。
  
 “福新,我们的事情……你等一些工夫上台解释吗?”杨光宇用一把生锈的短把刀裁着白纸,“我们的夜校不能再延迟下去了。”“不听我们的话,势逼得不能不打出去了,这是公众祠堂不是姓……”钱生望了望门外四老板背影,“他妈妈的。”福新手持了教师台上的煤油灯,移向木质熏黑的香案。“我讲也可以,你们负责把壁报写起来。”拍了拍禿头顶那家伙的肩膀,跨出门去。夜间胡琴音调出色的清爽,花旦娇媚地抿嘴微笑,且对戴相公帽的小生装着含羞的眉眼,趁空又瞟了下满面红光的四老板。福新挪过眼睛,在烛火迷离、暗影耸动的赌摊前站住。“统统下上……这一注不赢……他娘的,”刘事务员抓了抓汗水淋漓的眉毛,大声疾呼,“三……三三……除三不来,免二,去幺,四够本。”
  
 “净手!净手!”戴眼镜的局主聚精会神地把住“宝盒”。空气立即紧张,所有的人都瞪眼注视“宝盒”上战抖的手掌。
  
 霎时,赌客们有的转身挤出去,有的在算眼前赔的钱。钞票混同银角,诱惑着周围的人群,但刘事务员可不声不响擦了擦汗,转过了身子。
  
 “都输了,输了个精光……”向福新摇摆下头,搬起木凳来。台前透来爆豆似的小牛皮鼓响声。“真是出乎意料呢!”福新说,“你竟也弄起这个劳什子。”
  
 “不过玩玩罢了。”一面擦着汗。
  
 “对于我们村子这次演戏,你有什么意见没有?”
 “无所谓……无所谓。”
  
 “乡长的意思呢?”福新瞅着他那疲劳的眼睛。
  
 “乡长也并不……也是无所谓。”刘事务员像苍蝇摆脱蛛网似的
  
 点了点头,“我还有事……对不起……”
  
 走进观众们的圈子里,刘事务员挨近四老板粗壮身子坐下,揉揉眼,向戏台扫了眼。
 花旦迈着轻捷娇小的步子,在小生挟持下入场了。
  
 “这小浪种……嘻……嘻。”四老板深深透了口气,一偏脸,望见刘事务员,“你到啥地方去咯!……你告诉台主……我点出戏,《梅龙镇》好不好,嗳,就是《梅龙镇》吧!”刘事务员会意地笑了笑。
  
 “喂!刚才下场这花旦必须扮李凤姐这个角色。”最后,四老板还叮嘱了句,燃起支香烟来。周遭静下去,只有阿七“老刀牌二十七个铜板……”的单调叫卖声。台上空了场,煤气灯响着,鼓架旁一个长衫汉子,调整胡琴弦,
  
 细妙音韵时断时续飘来。四老板吐出口烟,静静思索而两眼无神地望向舞台,门帘缝隙间,
 似乎露出花旦一双俊俏的凤眼。猛抬头,雪亮的煤气灯下,福新的身影出现了,血立即涨满四老板的脸,酒燃烧着激动的胸脯,火星在眼前迸射。
  
 “拖下来!”四老板指台上高叫,“他总想捣我的蛋……拖下来!”
  
 “打呀……打呀!”
  
 “谁敢打——他妈妈的。”钱生挤在人群里,东顾西望地说。
  
 “拖下来……”
  
 “打打……打……”
  
 “谁……哪个说的?”
  
 “不要吵,不要吵。”福新脸色苍白,嘴唇战栗着,平伸出两手,“你们知道我想说什么?很简单,不干涉你们作乐,可是民众夜校的男女学生听着,我报告个好消息,千万弟兄在台儿庄流着鲜血,将那残垣染上了光荣……克服了,完全克服了!我们今晚要到教室里开庆
 祝会,这里有时事报告……就是为了这个事。”
  
 人群里翻起了浪花,四老板仓促挤出去。
  
 “……今晚谁不到就开除。”为了加强口气,福新临下台又坚决地喘吁着补充一句,“全体不到,全体开除,因为他失去了血性,不是中国的子孙。”
  
 人们吵着,拥挤,议论,稠密的嘴脸闪动,眉眼晃动,大量鼻梁在时闪时隐。
  
 福新脸上流满豆大汗珠,脸色还是苍白,眉毛蹙成摺纹,眼睛顶撞着凝集到他身上的许多有力的眼光。
  
 “福新哥,”阿七拦腰截住仰脸说,“帮帮忙,你若扰散了戏……真是我这几天都是随着戏喝点水的,往香烟里混两升米吃……若是散了……福新哥……”
  
 像烈阳下的冰岩,群众逐渐融化了。大殿里吸进一批批农夫与农妇,而后门吐出一批批老太婆伴同窜动的孩子。随了骚动的来往穿梭的肩膀,一只有力的手掌从阿七身后抓来,福新在群众里消逝了。黑影里,阿七窥出“义勇壮丁”一张神秘的脸。……
  
 第二天清早,村庄里的人再看到福新时,他那右手已经包缠起纱布,而带有浓紫血迹的嘴唇,噙了糨糊刷子。左手放下人们熟习的那只小圆筒,面朝粉壁墙,撕扯起红绿圈画的纸张来,在贴壁报。
  
 “管台儿庄做什么,钱生念念杭州的消息吧,日本鬼子过了江了没有?”人群里有谁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