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科学的进步,在于人类不断探寻“山的另一侧”的风景)
			》
 售價:HK$ 
			41.8
 
  《 
			量价狙击:精准捕捉股市机会(新时代·投资新趋势)
			》
 售價:HK$ 
			86.9
 
  《 
			万有引力书系 万川毕汇:世界环境史国际名家讲座
			》
 售價:HK$ 
			96.8
 
  《 
			企业可持续发展/ESG工作实用手册
			》
 售價:HK$ 
			50.6
 
  《 
			HR数智化转型:人机协同与共生
			》
 售價:HK$ 
			79.2
 
  《 
			范怨武讲透中医基础理论(全2册,中医临床医生范怨武历经四年精心创作)
			》
 售價:HK$ 
			118.8
 
  《 
			四海资身笔一枝:唐寅的书画人生【全球33家顶级机构珍藏,全景展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艺术世界】
			》
 售價:HK$ 
			184.8
 
  《 
			50岁后的家庭生活:中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家务劳动与孩童照料
			》
 售價:HK$ 
			140.8
 
 
 | 
         
          | 編輯推薦: |   
          | 李商隐是有颇多疑问和争议的晚唐作家。他的诗歌在晚唐独树一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他的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他始终关怀国家命运,创作出大量优秀政治诗,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韵》这种长篇史诗。清代著名诗评家吴乔说:“唐人能自辟宇宙者,唯李、杜、昌黎、义山。”在家喻户晓的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中,收录李商隐诗作3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可见他的巨大影响力。李商隐不仅是大诗人,而且是骈文大家,是晚唐时期最重要骈体文作家之一。可以说,从多方面艺术成就出发,李商隐完全可以跻身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流大作家的行列。刘学锴先生专精研究李商隐三十年,学殖深厚,治学严谨,为学界有口皆碑者,其《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文编年校注》等均为传世之作,此书更是体现了他对李商隐研究的精微和深细,是关于李商隐研究的不可多得的集大成之作。 |  
         
          | 內容簡介: |   
          | 此书为李商隐研究大家刘学锴先生毕生从事李商隐诗文整理及其生平、创作研究的总结性著作,分上、下两册,近九十万字。上册通过对相关诗文和历史材料的疏解印证、连缀贯串,呈现出一个真实而立体的李商隐,是一部兼具文学性和学术性的李商隐传;下册系统而深入地对李商隐的诗文艺术风格进行研究,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对李商隐诗文的艺术特色逐一细说,体现了刘学锴先生严谨扎实的考据功底和深细精微的学术品格。 |  
         
          | 關於作者: |   
          | 刘学锴(1933- ),浙江松阳人。1952-1963年,就读并执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顾问。曾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2016年获安徽师范大学终身成就奖。主要论著有中华书局出版的《李商隐诗歌集解》(2004年增订本)、《李商隐文编年校注》、《李商隐资料汇编》、《温庭筠全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刘学锴讲唐诗》、《李商隐诗选》、《温庭筠诗词选》、《李杜诗选》、《唐诗选注评鉴》。此外,还有《李商隐诗歌接受史》、《温庭筠传论》等。论著获得过多项国家级图书奖项。 |  
         
          | 目錄: |   
          | 上册 第一章 李商隐出生的时代和家世1
 第一节 李商隐出生的元和时代 / 1
 第二节 带有悲剧色彩的家世 / 7
 第二章 籍贯与出生年16
 第一节 李商隐的籍贯 / 16
 第二节 李商隐的生年 / 19
 第三节 生年的其他佐证 / 24
 第三章 幼年与少年28
 第一节 获嘉三年与随父两浙 / 28
 第二节 父丧回郑与占数东甸 / 32
 第三节 佣书贩舂与从叔求学 / 37
 第四节 学仙玉阳 / 41
 第四章 踏入社会:从郓幕到兖幕46
 第一节 入幕前的诗文创作 / 46
 第二节 初谒令狐 / 48
 第三节 入天平幕 / 55
 第四节 居太原幕 / 64
 第五节 在华州幕 / 67
 第六节 兖幕一月 / 73
 第五章 “天荒地变”与感时伤春77
 第一节 往返京郑 / 77
 第二节 大和政局与甘露之变 / 82
 第三节 感时伤乱和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 88
 第四节 和令狐绹等人的交往及有关诗文创作 / 95
 第五节 没有结果的爱情 / 102
 第六章 登进士第与入泾幕成婚106
 第一节 登进士第 / 106
 第二节 赴兴元幕 / 115
 第三节 应宏博试与入泾原幕 / 119
 第四节 娶王氏女 / 125
 第五节 泾幕诗文和泾幕同僚 / 129
 第七章 两入秘省134
 第一节 释褐入仕 / 134
 第二节 出尉弘农 / 137
 第三节 文宗去世与移贯长安 / 144
 第四节 赴陈许幕 / 154
 第五节 暂寓华幕 / 162
 第六节 重入秘省 / 166
 第八章 居母丧和永乐闲居169
 第一节 母丧和迁葬 / 169
 第二节 在伐叛战争中 / 173
 第三节 移家永乐 / 181
 第九章 从郑洛到长安198
 第一节 应邀至郑 / 198
 第二节 由郑至洛 / 201
 第三节 服阕复官 / 204
 第四节 武宗去世前后的诗歌创作 / 206
 第十章 桂幕往返(上)212
 第一节 朝局变化中的选择 / 212
 第二节 赴桂途中 / 216
 第三节 赴江陵前的桂幕生涯 / 230
 第四节 奉使江陵 / 245
 第十一章 桂幕往返(下)253
 第一节 黄陵晤别刘蕡 / 253
 第二节 偶客昭州 / 261
 第三节 府主贬循 / 266
 第四节 罢幕北归 / 273
 第五节 夔峡往返 / 280
 第六节 江陵续发 / 285
 第十二章 京兆作掾与卢幕从军293
 第一节 京兆作掾 / 293
 第二节 对李德裕的态度和与令狐绹的关系 / 301
 第三节 哭吊刘蕡 / 310
 第四节 应辟徐幕 / 315
 第五节 徐幕生活 / 320
 第六节 汴幕奉使 / 324
 第十三章 王氏去世与任国子博士330
 第一节 王氏去世 / 330
 第二节 任国子博士 / 335
 第三节 应东川辟 / 339
 第十四章 梓幕五年(上)350
 第一节 赴梓途中 / 350
 第二节 成都推狱 / 355
 第三节 幕府生活和伤春意绪 / 366
 第十五章 梓幕五年(下)372
 第一节 思乡念亲 / 372
 第二节 梓幕期间归京 / 379
 第三节 克意事佛 / 387
 第四节 梓幕罢归 / 393
 第十六章 生命的最后阶段397
 第一节 归京闲居 / 397
 第二节 任盐铁推官 / 402
 第三节 病废卒于郑州 / 407
 附考一 李商隐开成末南游江乡说再辨正413
 附考二 《李商隐开成末南游江乡说再辨正》补证427
 附考三 李商隐开成五年九月至会昌元年正月行踪考述——对李商隐开成末南游江乡说的续辨正433
 附考四 李商隐《哭刘蕡》“湓浦书来”补笺447
 附考五 李商隐梓幕期间归京考452
 附考六 李商隐诗文集中一种典型的脱误现象——从《为尚书渤海公举人自代状》题与文的脱节 谈起464
 附考七 李商隐杂考二题477
 附考八 李商隐生年补说——从“仲弟”的含义说起489
 
 下册
 第一章 晚唐前期的政坛与诗坛1
 第一节 文、武、宣三朝政坛 / 1
 第二节 晚唐前期诗坛的三大诗人群体 / 7
 第三节 李商隐在晚唐前期诗坛上的地位 / 13
 第二章 李商隐的思想与悲剧性格17
 第一节 李商隐的思想 / 17
 第二节 李商隐的悲剧性格与悲剧心态 / 30
 第三章 李商隐与牛李党争41
 第一节 有关这一问题的各种不同观点概述 / 41
 第二节 牛李党争的性质问题 / 47
 第三节 李商隐在牛李党争中的倾向性 / 53
 第四节 党争中暴露出的人格缺陷 / 68
 第四章 李商隐创作的分期74
 第一节 于学习模仿中初露风格个性的时期 / 76
 第二节 由关注现实政治向抒写个人情感的转变 / 82
 第三节 感伤诗风的成熟期 / 86
 第五章 李商隐的政治诗93
 第一节 广泛性 / 95
 第二节 深刻性 / 96
 第三节 整体性 / 101
 第四节 独特性 / 103
 第六章 李商隐的咏史诗107
 第一节 李商隐以前咏史诗的发展 / 108
 第二节 讽时性 / 110
 第三节 典型性 / 113
 第四节 抒情性 / 117
 第七章 李商隐的咏物诗122
 第一节 李商隐以前咏物诗的发展 / 122
 第二节 从类型化向个性化的转变 / 124
 第三节 托物寓怀诗的特征 / 130
 第八章 李商隐的无题诗136
 第一节 无题诗界说 / 136
 第二节 无题诗寄托问题辨析 / 139
 第三节 无题诗的特征 / 148
 第四节 《锦瑟》:佳人锦瑟忆华年 / 156
 第九章 《锦瑟》阐释史163
 第一节 宋、元、明三代对《锦瑟》的阐释 / 163
 第二节 清人对《锦瑟》的阐释 / 167
 第三节 二十世纪学者对《锦瑟》的阐释 / 177
 第十章 李商隐的爱情诗183
 第一节 一般爱情诗 / 185
 第二节 忆内诗和悼亡诗 / 198
 第十一章 李商隐的女冠诗208
 第一节 湘瑟秦箫自有情 / 208
 第二节 境类心通 / 215
 第十二章 李商隐诗歌中的人生感慨223
 第一节 李商隐以前诗歌中的人生感慨 / 223
 第二节 李商隐诗中的命运感慨与世情感慨 / 227
 第三节 李商隐诗中的情绪型感慨 / 231
 第十三章 李商隐的七言律诗238
 第一节 对七律内容的开拓 / 239
 第二节 对七律艺术的创新 / 243
 第三节 七律的两种类型:典丽精工与清空流美 / 249
 第十四章 李商隐的七言绝句256
 第一节 运重入轻 / 257
 第二节 化重为轻 / 260
 第三节 推进一层 / 265
 第十五章 李商隐的其他各体诗歌269
 第一节 五言古诗 / 269
 第二节 七言古诗 / 272
 第三节 五言律诗 / 279
 第四节 五言绝句 / 282
 第五节 五言排律 / 285
 第十六章 李商隐的白描诗境289
 第一节 历代对李商隐诗的主导看法 / 289
 第二节 义山诗自有白描佳境 / 293
 第三节 白描诗境在义山创作中的意义 / 305
 第十七章 李商隐的骈文309
 第一节 李商隐骈文概述 / 309
 第二节 表、状、启、牒 / 312
 第三节 祝文与祭文 / 323
 第四节 箴、铭、书、序及黄箓斋文 / 333
 第十八章 樊南文的诗情诗境338
 第一节 诗语 / 339
 第二节 诗情 / 342
 第三节 诗境 / 346
 第四节 诗心 / 349
 第十九章 李商隐的赋和古文352
 第一节 赋 / 352
 第二节 古文 / 356
 第二十章 李商隐与宋玉369
 第一节 李商隐与宋玉身世境遇、思想性格的相似点 / 370
 第二节 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思想主题和悲秋伤春的意蕴 / 372
 第三节 微辞托讽 / 374
 第四节 抒写艳情绮思 / 376
 第五节 李商隐与宋玉的异同 / 377
 第六节 中国文学史上的感伤主义传统 / 379
 第二十一章 李商隐诗与唐宋婉约词383
 第一节 中晚唐绮艳诗风与诗的词化 / 384
 第二节 李商隐诗的词化特征 / 388
 第三节 李商隐诗对唐宋婉约词的影响 / 392
 第二十二章 历代李商隐研究述略401
 第一节 从唐末至明末的李商隐研究概述 / 402
 第二节 清代的李商隐研究 / 404
 第二十三章 二十世纪中国大陆李商隐研究述略430
 第一节 传统笺注考证成果的总结 / 430
 第二节 在新思潮和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李商隐研究的新变化 / 435
 第三节 总结与创新:新中国成立后的李商隐研究 / 439
 第二十四章 李商隐诗集版本系统考略449
 第一节 《李商隐诗集》三卷本系统 / 451
 第二节 《李义山集》三卷本系统 / 453
 第三节 季沧苇抄本、朱鹤龄注本及《全唐诗》的三卷本系统 / 454
 第四节 明代分体刊本系统 / 456
 第二十五章 纷歧与融通:读懂商隐诗的锁钥459
 第一节 创作起始阶段的触绪多端、百感交集 / 459
 第二节 创作过程中于特定题材的歌咏中融入多方面生活感受 / 462
 第三节 创作完成后接受主体对同一作品的多方面感受与认识 / 466
 第二十六章 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李商隐现象470
 第一节 钟摆现象 / 470
 第二节 纷歧现象 / 474
 第三节 索隐现象 / 476
 主要参考文献及引用书目482
 三版后记490
 |  
         
          | 內容試閱: |   
          | 元和七年初,李商隐在获嘉县廨出生,当时他父亲李嗣正在获嘉县当县令。在他之前,已有三位姊姊,他出生时裴氏仲姊已经十九岁。结婚以后二十来年未曾得子的李嗣对这个迟迟到来的宁馨儿自然分外珍爱,而且对这个孩子寄予厚望,给他取名商隐,字义山。商隐之名,当是取义于秦末汉初隐于商山的四位高士,即后世所谓“商山四皓”。古人名与字义每相关,商隐的一位堂兄字让山,李嗣于是给商隐取字为“义山”,也是取义于四皓之高义如山之意。商山四皓后来因张良之荐,出来辅佐汉高祖的太子,安定储位。李嗣给这个孩子取名商隐,自然不是希望孩子隐居不仕,而是企盼他如四皓之待时而出,成为帝王之佐。对父亲在取名字上所寄托的这种厚望,商隐似有深刻领会。他后来写过两首《四皓庙》诗,一首借慨李德裕能任用石雄,破回鹘、平泽潞,却不能如张良之荐四皓、安储位;另一首则借四皓之建立羽翼殊勋而见弃于时,以托讽时君之斥弃功臣。两诗都赞扬了四皓的“羽翼殊勋”,可见商隐对他们的钦仰。他在《骄儿诗》中甚至希望自己的儿子衮师将来能为“帝王师”,将父亲曾寄予的厚望转寄予下一代。衮是帝王穿着的衮龙服,衮师亦即帝王之师。《骄儿诗》云:“便为帝王师,不假更纤悉。”因此衮师之名同样寄托着商隐对儿子的期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