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理查国王:尼克松和水门事件
			》 
			 售價:HK$ 
			108.9
			 
			 
	
			  
			《 
			绣罗衣裳照暮春——古代服饰与时尚
			》 
			 售價:HK$ 
			93.5
			 
			 
	
			  
			《 
			HR如何招聘人才:招聘思维与技能
			》 
			 售價:HK$ 
			61.6
			 
			 
	
			  
			《 
			《汉印精选》
			》 
			 售價:HK$ 
			206.8
			 
			 
	
			  
			《 
			思索马基雅维利
			》 
			 售價:HK$ 
			162.8
			 
			 
	
			  
			《 
			皇帝与国王:足利义满和他的时代(颠覆天皇王权的逆贼将军,还是活用东亚朝贡规则的政治能人?)
			》 
			 售價:HK$ 
			64.9
			 
			 
	
			  
			《 
			锦衣行 (《白衣公卿》影视原著小说)
			》 
			 售價:HK$ 
			54.8
			 
			 
	
			  
			《 
			乘风而上(美依礼芽中文自传)
			》 
			 售價:HK$ 
			85.8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根据中医药爱好者及初学者的兴趣爱好和理解水平,兼顾专业性与通俗性,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述中药学基础知识和应用,从不同角度向读者呈现中药的真实面貌,展现中药文化之多彩和中药智慧之博大精深。内容分基础篇和药物篇,介绍常见中药150余种,每味药按来源、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药用举隅、现代研究、药性歌括等逐项予以介绍,既有古籍文献摘录,又有现代药学研究报道,更不乏临床药用实例的佐证。
           | 
         
       
      
      
      
         
          | 關於作者: | 
         
         
          |  
            医学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中药学后备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委员。从事中医药学教学、临床与科研工作20余年,具备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临床经验。对中医经典尤其是《伤寒论》有深入研究,临证擅用经方调治中医内、儿科脾胃、肺、心系疾病及妇科、皮肤科常见病。
           | 
         
       
      
      
      
      
         
          | 目錄: 
           | 
         
         
           
            基 础 篇
 第一章 何谓中药—中药的相关概念 / 002
 第二章 神农尝百草,本草一脉传—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 005
 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 / 005
 第二节 中药的发展 / 005
 第三章 一时一地一中药—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 011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 011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 012
 第四章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中药的炮制 / 015
 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 / 015
 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 016
 第五章 中药性格面面观—中药的性能 / 020
 第一节 四气 / 020
 第二节 五味 / 022
 第三节 升降浮沉 / 024
 第四节 归经 / 026
 第五节 毒性 / 029
 第六章 人有六欲,药有七情—中药的配伍 / 033
 第七章 本草明言十八反—中药的用药禁忌 / 036
 第八章 不传之秘在于量—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 040
 第一节 中药的剂量 / 040
 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 / 042
 药 物 篇
 第一章 解表药 / 048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 049
 麻黄 / 049
 桂枝 / 051
 紫苏叶 / 053
 荆芥 / 055
 防风 / 056
 白芷 / 058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 062
 薄荷 / 062
 桑叶 / 064
 菊花 / 066
 柴胡 / 068
 葛根 / 070
 第二章 清热药 / 074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 075
 石膏 / 075 知母 / 077
 芦根 / 079
 栀子 / 081
 夏枯草 / 083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 084
 黄芩 / 084
 黄连 / 086
 黄柏 / 088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 091
 金银花 / 091
 连翘 / 093
 板蓝根 / 094
 蒲公英 / 096
 鱼腥草 / 097
 射干 / 098
 白头翁 / 099
 白花蛇舌草 / 101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 103
 地黄 / 103
 玄参 / 105
 牡丹皮 / 107
 赤芍 / 108
 第五节 清虚热药 / 110
 青蒿 / 110 地骨皮 / 111
 第三章 泻下药 / 114
 第一节 攻下药 / 115
 大黄 / 115 芒硝 / 118
 第二节 润下药 / 120
 火麻仁 / 120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 121
 第四章 祛风湿药 / 123
 第一节 祛风寒湿药 / 124
 独活 / 124
 威灵仙 / 125
 木瓜 / 126
 第二节 祛风湿热药 / 128
 秦艽 / 128 防己 / 130
 第三节 祛风湿强筋骨药 / 132
 五加皮 / 132 桑寄生 / 133
 第五章 化湿药 / 136
 广藿香 / 136
 苍术 / 138
 厚朴 / 140
 砂仁 / 141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 144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 145
 茯苓 / 145
 薏苡仁 / 147
 泽泻 / 148
 第二节 利尿通淋药 / 150
 车前子 / 150 滑石 / 151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 153
 茵陈 / 153 金钱草 / 155
 第七章 温里药  / 157
 附子 / 157
 干姜 / 160
 肉桂 / 161
 吴茱萸 / 163
 第八章 理气药 / 165
 陈皮 / 165
 枳实 / 167
 木香 / 169
 香附 / 170
 薤白 / 172
 第九章 消食药 / 175
 山楂 / 175
 神曲 / 177
 麦芽 / 178
 第十章 止血药 / 181
 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 / 182
 小蓟 / 182
 地榆 / 184
 侧柏叶 / 185
 第二节 化瘀止血药 / 187
 三七 / 187 蒲黄 / 189
 第三节 收敛止血药 / 191
 白及 / 191 仙鹤草 / 192
 第四节 温经止血药 / 194
 艾叶 / 194
 第十一章 活血化瘀药 / 197
 第一节 活血止痛药 / 198
 川芎 / 198
 延胡索 / 199
 郁金 / 201
 第二节 活血调经药 / 204
 丹参 / 204
 红花 / 206
 桃仁 / 208
 益母草 / 210
 牛膝 / 212
 第三节 活血疗伤药 / 214
 土鳖虫 / 214
 第四节 破血消癥药 / 217
 莪术 / 217 水蛭 / 219
 第十二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 221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 / 222
 半夏 / 222
 天南星 / 224
 旋覆花 / 227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 / 229
 川贝母 / 229
 瓜蒌 / 231
 竹茹 / 233
 桔梗 / 235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 237
 苦杏仁 / 237
 百部 / 239
 紫菀 / 240
 枇杷叶 / 242
 桑白皮 / 243
 第十三章 安神药 / 245
 第一节 重镇安神药 / 246
 磁石 / 246 龙骨 / 247
 第二节 养心安神药 / 249
 酸枣仁 / 249 远志 / 251
 第十四章 平肝息风药 / 254
 第一节 平抑肝阳药 / 255
 石决明 / 255
 牡蛎 / 257
 赭石 / 259
 第二节 息风止痉药 / 262
 羚羊角 / 262
 牛黄 / 264
 钩藤 / 266
 天麻 / 268
 地龙 / 270
 第十五章 开窍药 / 273
 冰片 / 273 石菖蒲 / 276
 第十六章 补虚药 / 278
 第一节 补气药 / 279
 人参 / 279
 黄芪 / 282
 白术 / 284
 山药 / 286
 甘草 / 288
 第二节 补阳药 / 291
 鹿茸 / 291
 淫羊藿 / 293
 杜仲 / 295
 补骨脂 / 297
 菟丝子 / 298
 冬虫夏草 / 300
 第三节 补血药 / 303
 当归 / 303
 熟地黄 / 305
 白芍 / 306
 阿胶 / 308
 何首乌 / 310
 第四节 补阴药 / 313
 北沙参 / 313
 百合 / 314
 麦冬 / 316
 石斛 / 318
 枸杞子 / 319
 龟甲 / 320
 第十七章 收涩药 / 325
 第一节 固表止汗药 / 326
 第二节 敛肺涩肠药 / 326
 五味子 / 326 乌梅 / 328
 第三节 固精缩尿止带药 / 330
 山茱萸 / 330
 海螵蛸 / 333
 莲子 / 334
 中药名称索引 / 337
           | 
         
       
      
      
      
         
          | 內容試閱: 
           | 
         
         
           
            中医药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民众基础,古人有“事亲者当知医也”的思想,言下之意,虽不必尽通其奥,然对医学略知一二,亦可裨益于人伦。当今之世,人们在身体、心理、精神等层面都面临着一些挑战,尤其是新发传染病的出现和流行,使得健康成为人们愈加关注和重视的话题。很多人为自身和家人健康考虑,开始从中医药学中寻求养生保健之术,了解简易的药物疗法便是其中之一。
 但苦于信息之泛滥,内容之混杂,在缺乏专业指导的前提下,人们不免望“药”兴叹,无从起步。《零起点学中药》的推出就是基于上述考虑,本书集专业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是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特别是具备一定中医理论基础的爱好者的中药自助式学习书籍。
 本书参考了现行中医药高等院校《中药学》教材的编写体例,主要分基础篇、药物篇两大部分。基础篇着重介绍中药的起源与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中药的炮制、中药药性理论及中药的应用等相关事实性、概念性、原理性知识,尽量采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并结合古今研究进行一些知识外拓,以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和可读性。药物篇按药物功效进行分类,遴选百余味常见中药,每味药按来源、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药用举隅、现代研究、药性歌括等逐项予以介绍,既有古籍文献摘录,又有现代药学研究报道,更不乏临床药用实例的佐证,以便从不同角度向读者呈现中药的真实面貌。对于一些易混易误的药物,则通过“类药鉴别”进行说明。“药性歌括”选自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药性歌括四百味》,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知识链接”则是从基源、炮制、鉴定、药用及历史、人文等方面对药物知识的引申,亦为展现中药文化之多彩和中药智慧之博大精深。此外,每章还另附其他药物功用简表,供读者作为一般了解。
 本书的编委或出自中医药高等院校,或源于中医药临床一线,皆是学验俱丰,编委们的通力协作保证了本书的专业质量。全书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由刘敏负责编写,基础篇、安神药、收涩药由张晓东负责编写,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由杨成国负责编写,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由杜赟负责编写,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由赵凡负责编写,顾俊菲主要编写药物篇各药现代研究,刘佳、韩笑负责药物篇其他药物功用简表及药用举隅、知识链接的文献检索与整理。
 尚须说明的是本书所举药方用例仅作参考,不可盲从,为用药之安全有效考虑,如需使用,请咨询专业医师或药师。
 由于编者学识、水平所限,虽力求尽善,然终有瑕疵,本书若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1 年10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