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索恩丛书·帝国计划:英国世界体系的兴衰(1830~1970)
			》
 售價:HK$ 
			185.9
 
  《 
			改变的勇气:数十个真实人生蜕变故事,教你改变命运的密码。
			》
 售價:HK$ 
			64.9
 
  《 
			明清时期的灾害治理机制
			》
 售價:HK$ 
			66.0
 
  《 
			甲骨文丛书·理查国王:尼克松和水门事件
			》
 售價:HK$ 
			108.9
 
  《 
			绣罗衣裳照暮春——古代服饰与时尚
			》
 售價:HK$ 
			93.5
 
  《 
			HR如何招聘人才:招聘思维与技能
			》
 售價:HK$ 
			61.6
 
  《 
			《汉印精选》
			》
 售價:HK$ 
			206.8
 
  《 
			思索马基雅维利
			》
 售價:HK$ 
			162.8
 
 
 | 
         
          | 編輯推薦: |   
          | 晚清杰出实业家的独特诗文作品,带你深入领略个人才华与时代风云 |  
         
          | 內容簡介: |   
          | 《廖树蘅诗文集》一书为文人别集,精心收录整理了近现代湖湘地区著名实业家、诗人、学者廖树蘅的主要诗文作品,包括诗歌、抒情散文、对联、公牍、书札、年谱、日记等多种体 裁,不仅文字内容丰富,还收录了廖树蘅相关资料的珍贵照片,是目前颇为全面、系统的廖树蘅作品总汇,能够为研究湖湘近现代文学史、文化史、矿业史、经济史、城市史、维新运 动史等提供第一手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文献价值。廖树蘅的诗文不但具有较高的文学与美学水平,还保留了大量的时代纪实性内容,精彩地呈现出了廖树蘅的个人所历所感及 晚清的独特风貌。 |  
         
          | 關於作者: |   
          | 廖树蘅(1840-1923),字荪畡,一字笙陔,因室名为珠泉草庐,晚号遂为“珠泉老人”。湖南宁乡人。湖南近代著名诗人、实业家。1896年受命陈宝箴主持常宁水口山 矿,1903年调任湖南矿务总局提调,升总办。中国近代铅锌矿业先驱,近现代湖湘文化代表性人物之一。著有《珠泉草庐诗钞》《珠泉草庐文录》《茭源银场录》等。 |  
         
          | 目錄: |   
          | 目录 
 前言
 凡例
 
 
 珠泉草庐诗钞
 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珠泉草庐诗后集
 卷一
 卷二
 珠泉草庐诗补遗
 珠泉草庐文录
 王闿运序
 阎镇珩序
 胡元仪序
 卷一
 卷二
 珠泉草庐读史录
 珠泉草庐文补遗
 联语摭余
 序
 胜迹
 哀挽
 妇女类
 代作
 祠联
 附录县人旧撰
 珠泉草庐楹联补遗
 武军纪略
 卷一
 卷二
 茭源银场录
 常宁忠字一团义田记
 珠泉草庐公牍补遗
 珠泉草庐书札
 卷五
 卷二十三
 珠泉草庐书札补遗
 自订年谱
 香树簃日记
 珠泉草庐日记
 廖氏五云庐志续编
 卷上祠志
 卷中艺文志
 卷下杂志
 茭源银场诗录
 题珠泉草庐图诗
 |  
         
          | 內容試閱: |   
          | 前言 
 地处洞庭南缘的三湘四水,向来气候卑湿、瘴疠横行,自上古至明季,在数千年的中华史中,这里几乎没有发生过什么举世注目的重大史事,亦缺乏引领时代潮流的风云人物,以至于有学者云:“湖南人物,罕见史传。”然而,自清初以来,尤其是近代以降,湖湘大地竟呈现出人才喷涌的瑰丽奇观,甚至可以这样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由湖南人写就。”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作为“全国最有生气之省份”的湖湘大地,率先在全国发动声势浩大的维新运动,一批有热血有担当的旧式知识分子纷纷走出书斋,积极投身到维新运动的滚滚洪流之中。廖树蘅就是这样一位敢为人先的人物,他积极顺应时代潮流,高举实业报国的大旗,由此开启了中国近代铅锌矿业的先河,被誉为湖南近现代矿业第一人。
 曾国藩长孙、近代著名诗人曾广钧先生曾作《天运篇·赠邹价人、向乐谷》诗,论及巡抚陈宝箴主持湖南新政时的代表性人物。诗中有云:“一别湘州事势新,其间岁月颇嶙峋。前辈将才余几个,义宁孤立古君臣。我时谒告游巡署,日接黄遵宪梁启超一辈人。健者谭嗣同唐才常时抵掌,论斤麻菌煮银鳞。廖树蘅梁焕奎诗伯兼攻矿,一洗骚人万古贫。沅水黄忠浩熊希龄来应梦,双珠萼生、鞠生盐铁佐经纶。”正因为廖树蘅对中国近代有色金属矿业的独特贡献,世人遂以实业家称之,以至于刘宗向先生曾这样感言:“世几忘其文学矣!”殊不知,廖树蘅在早年即以诗鸣于湘中,是近现代湖湘诗坛的著名人物之一。
 在这里,我们通过阅读《廖树蘅诗文集》所辑录的诗文作品,从其字里行间的点点滴滴,不仅可以窥探到晚清至民国初年那个特殊时代的波谲云诡,更能感知到一位旧派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急遽变革背景下的学术理念、性情品格和家国情怀。
 
 一、 廖树蘅之家世渊源与生平事迹
 廖树蘅(1840—1923),字荪畡,一字笙陔,因室名为珠泉草庐,晚号遂为“珠泉老人”。湖南宁乡人。湖南近代著名诗人、实业家,水口山矿开拓者,中国近代铅锌矿业先驱,也是近现代湖湘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据记载,廖氏先世原籍江西泰和。在南宋时,其先人廖庸,字淇惠,号奇聪,一号明浦,素谙方略,随同名将孟珙一道抗金,因为护驾有功,被宋理宗敕封为“护国公”,镇守潭州,世袭“指挥职”。廖庸即是廖氏家族从江西迁入湖湘的始祖。
 其曾孙廖城景,字庆云,袭“指挥职”。元朝延祐年间,由长沙卜居宁乡之衡田。廖城景先后育有五子,其中第四子廖万熙被留守在衡田老屋,继守廖城景的遗业。廖万熙,字宇平,其人富而好义,天子嘉之,敕为“义官”。自四世祖廖城景以降,数百年来,宁乡廖氏,家族文脉,源远流长。有清一代,宁乡廖氏名人辈出。康、雍之时,廖城景的十六世孙廖方达被举荐为茶陵州学正,他出私财搜集、整理明代政治家、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所著诗文作品,刊刻成一百多卷的《怀麓堂集》,辞世后入祀郡县乡贤祠。十四世孙廖俨,曾任岳麓书院山长,为清代湖南著名教育家,卒后祀岳麓山长祠。
 廖树蘅的曾祖父廖锦江,虽然没有为官,但其经济、文章均被时人所称颂。祖父廖含章,字芬田,国子监生,被清政府赠“奉直大夫”。廖含章是湘中宿儒,学者称为“芬田先生”,为人识量宏朗,颇具名德,以让产闻名乡里,县人袁名曜称之为“宁乡第一孝友”。廖含章的代表作有《松泉书屋文钞》《春泉堂诗钞》《廖氏五云庐志》等。晚清名儒王闿运为其撰述墓志铭。伯父廖新竩,字福成,国子监生,工诗善画,著有《古梅仙阁诗存》。季父廖新竘,字桂汀,能文章、工书法。父亲廖新端,字培吾,国子监生,府知事衔,被清政府赠“奉政大夫”。廖新端曾助县令治事,“亭决可否,一秉至公”。他一生质直好义,终日勤学。晚清诗人洪彭述赠廖新端诗云:“满院松花点苍雪,白头编写史宬书。”
 从三四岁始,廖树蘅即随祖父廖含章接受音韵启蒙教育。“四岁即延师授读”(廖树蘅《生母氏墓道述》),“性敏异,初读书,能通大义”(廖基棫《先考行状》)。“七岁,芬田先生教以音韵并反切法,能领悟。”(郭立山《廖荪畡先生传》)稍长,其嫡母张夫人“教之习书算,每夕必载笔砚,命条记日用于籍,以备遗忘”(廖树蘅《先妣氏墓道述》)。到九岁时,廖树蘅“出就外傅”,稍怠,其母杨氏“辄扑责”(《民国宁乡县志·故事编·女士传·才德》)。后来,廖树蘅又先后求学于宁乡玉潭书院、长沙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同治二年(1863),二十四岁的廖树蘅考中秀才,在随后的府试中也曾名列第一,但是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畅,几次乡试都未能中举。于是,廖树蘅转而致力于诗歌创作与经世致用之学。其为人仗义,喜好交友,常常与诗朋文友在名山幽谷中吟诗作对,诗文水平日益精进。
 光绪二年(1876),廖树蘅受陈宝箴之请,司笺牍之务,并兼课陈氏次子三畏的教读。当三十七岁的廖树蘅走进长沙陈氏闲园时,他已是德才兼备的湘中名士。在教读闲隙,他常与陈宝箴、陈三立父子诗酒唱和,结下了一生的深厚情谊,也为后来廖树蘅开拓水口山铅锌矿乃至主持湖南全省矿务奠定了扎实的人脉基础。
 光绪九年(1883),廖树蘅受湘军甘州提督周达武之聘,从湖湘一路向西,远赴张掖,入周达武幕府,游历关原,眼界大开。廖树蘅的甘州戎幕之旅,对其二十年后以“兵法部勒”治理矿务而言,可谓是一次思想理念上的提前储备。
 光绪十八年(1892)、十九年(1893),廖树蘅出任玉潭书院山长。“院例向课制艺,府君为置群籍,仿姚先生姬传义理、考据、词章分课,并编立学约,使诸生知敦品励学,通古今,习时务。”(廖基棫《先考行状》)
 光绪二十一年(1895),陈宝箴升任湖南巡抚。赴任伊始,素有“贫国”之称的湖南,此时正值“旱饥”,“赤地且千里”(陈三立《巡抚先府君行状》)。于是,陈宝箴便将旨在“立富强根基”的洋务事业提上了施政日程。因湖南“土地奥衍,煤铁五金之产毕具”,陈宝箴遂奏请清政府在长沙设立湖南省矿务总局,主持开采全省五金、煤炭等矿。廖树蘅初始即被聘入总局襄事。
 光绪二十二年(1896)春,廖树蘅出任水口山矿务局首任总办,协助陈宝箴深度参与湖南维新变法。廖树蘅携长子廖基植、次子廖基棫、三子廖基朴来到水口山,“是时风气未开,事属创举,无矿师之指导,无成法之规随”(黄忠绩《附湖南矿务总局总理黄忠绩呈请抚恤故常宁水口山分局总办廖基植稿》)。“矿场在万山中,其地狭隘,商人开采久,窟穴重叠,积潦甚深,入夏即当停采,府君旁皇筹度,得开明窿一法。”(廖基棫《先考行状》)但是,廖树蘅首创的“明窿”采矿法,遭到了保守势力的极大阻挠。“主省局者悉反前议,谓古今中外无此办法。函牍交驰,百端诮让,府君不为动……至十月乃获大矿。”(同上)明窿法的卓著成效,使水口山铅锌矿成为了当时中国矿业之首,“水口山之名,远腾中外”。虽然水口山矿厂员工多达五六千人,但是矿场管理井井有条。廖树蘅开办水口山矿八年,不仅将其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有色金属矿区,而且为湖南财政赢利六百多万两白银,成为湖南最为重要的利源。仅一个水口山矿,其年收入约占当时湖南全省财政的六分之一。廖树蘅由此开启了湖南近代矿业的先河,水口山矿历经风雨百年而不衰。“作为中国近代铅锌矿业的先驱,为湖南早期矿业形成产、运、销、炼一体化产业的现代化作出了杰出贡献”,廖树蘅由此被湖南省推举为“影响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十大湘学名人”之一。
 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后,廖树蘅由宜章训导对调清泉训导,就近兼理水口山矿务。“在清泉五年,宣讲训学,推及种植、水利,各具章程,廉三备录之,通饬列县仿行。”(刘宗向《民国宁乡县志·先民传》)
 光绪二十七年(1901),廖树蘅出于赈灾之需,为常宁地方置买义田,主持修建义仓,年储租谷达三百余石。“人以是感之。”(廖基棫《先考行状》)
 光绪二十八年(1902),廖树蘅被湖南巡抚俞廉三举荐经济特科。奏称“学问渊博,践履笃实,性情爽直,条理井然,经史而外,中西政艺讲求有素。……该山横亘十余里,厂屋栉比,丁夫数千,悉以兵法部勒,秩然不紊,足征威足御众,力能任事”(俞廉三《湖南巡抚俞片奏》)。“提学柯劭忞亦疏保,而树蘅以衰暮辞,不应试。”(刘宗向《民国宁乡县志·先民传》)
 光绪二十九年(1903),廖树蘅调任湖南省矿务总局提调,后升总办。“力将积弊廓清,常谓治矿有如经商,当保官本,图渐进,毋务恢张,在事八年,官商大和,利无旁溢。”(廖基棫《先考行状》)在他的治理下,除常宁水口山、平江黄金洞和新化锡矿山外,还部署落实了一批铅、锌、锑、煤、铜、硫磺、锡等勘探开发项目,于是湖南矿业大兴,成为晚清全国矿业之冠。清政府为了表彰廖树蘅的功绩,特赐二等商勋、加三品衔,加级授荣禄大夫。同时,湖南有色金属矿产业的大力发展,带动了冶炼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口山炼铅厂、炼锌厂以及湖南黑铅炼厂先后建立,湖南有色金属产业实现了产、供、销、炼一体化,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由此基本形成。
 宣统三年(1911)冬,廖树蘅退居衡田老屋,避谈世事,终日吟诗作文,整理诗文旧稿。“辛亥后山居,汲汲于风教文献,于廖氏祠右庑置龛,祀乡贤谢英、易祓、周堪赓、陶汝鼐、廖方达、廖俨、王文清。选刊汝鼐及刘基定诗文集。”(刘宗向《民国宁乡县志·先民传》)
 民国十二年(1923)五月,廖树蘅在衡田老屋辞世,无疾而终,享寿八十四岁。对于廖树蘅之为人为事,赵尔巽《湖南巡抚赵片奏》如此评价:“心地光明,笃实沉毅,尤能淡泊明志,有古儒者风。”岑春蓂《湖南巡抚岑片奏》则云:“任事诚恳,劳怨不辞,与人接物,一秉大公。”刘宗向《民国宁乡县志·先民传》曰:“同光间,县人恢张事功者夥矣。以树蘅之高明强毅、实事求是,独退然以诗鸣,老而殚心一矿,虽一雪文人无实之诮,然卒不得大任。惜夫!”
 
 卷一
 
 涉园
 晨园露草香,云气养丛菊。岩泉注秋涧,愔愔咽琴筑。绪风池阁凉,树影摇空绿。波喧蛙黾窜,石瘦苔泉蓄。余怀信怡怿,孤赏延空曲。喧寂谅难兼,悠然眷林麓。
 案:《珠泉草庐诗钞》衡州本(以下简称“衡本”)卷一中,“树影摇空绿”作“竹树摇深绿”。
 
 岳麓万寿禅林,晋之麓山寺也。林石幽奥,
 令人意远,登览之余,率尔成咏
 磴道延缘万绿稠,半空回首见湘洲。风吟坠叶敲樵笠,雨挟泉声入寺楼。路转阴连群壑暝,松深凉送六朝秋。尘劳如海无时断,丈室萧闲为小留。
 案:衡本卷一中,此诗题为《岳麓万寿寺,晋之麓山寺也。林石幽奥,令人意远,登览之余,率尔成咏》。“雨挟”作“雨杂”,“凉送”作“凉带”,“萧闲”作“幽闲”。
 
 正月初二日雪霁试笔
 一天旭彩喧檐溜,亭馆晶嵌壁有棱。饕鼎尚盦元日火,麝香刚释砚池冰。屠苏入髓通身暖,银海生花万象澄。导鹤头听取暄燠,远山青已褪层层。
 
 自长沙归,中途遇雨,得诗一首
 一江梅雨别湘城,百里云山管送迎。匣底青萍知己感,天涯芳草客心惊。村醪味薄难成醉,驿树风高易借声。归路相将成独往,大堤烟柳若为情。
 案:衡本卷一中,此诗题为《归自长沙,途次偶作》。
 
 藓砌
 藓砌余寒翠蕊蕤,春风曾共倚阑窥。玉扃消息经年断,一任湘帘踠地垂。
 
 里中大雾寺,为先世供佛之所,上有龙洞,
 云气常罥,祷雨辄应
 老树空苔合暝阴,箯舆山路碧沈沈。林间依约闻仙梵,松际高寒见鹤心。行雨龙归阴洞黑,应霜鲸吼暮烟深。三朝遗构仍形胜,蹋阁攀林与细寻。
 案:衡本卷一中,此诗题为《里中石佛禅林,亦名大雾寺,先世供佛之所也,上有龙洞,云气常罥,祷雨辄应》。
 
 晓仙谣
 银蟾蚀尽玻璃影,仙鹤无声莲漏永。银瓶鸦轧响桐阴,一奁湿翠涵金井。迷离梦雨蕙裯空,笑推宝枕珊瑚红。双鸾明镜湛秋水,华珰复带娇春风。缃桃泣露幽兰润,晓入瑶台调紫凤。十二栏干风露凉,金缝罗衣压肌重。白榆历历秋风长,情波潋滟生银潢。谁怜绿绣笙囊湿,天上人间同断肠。
 案:衡本卷一中,“栏干”作“栏杆”。
 
 春晚
 云木溪桥接叶圆,蒙蒙空翠隐啼鹃。焙茶天气逢微雨,种竹人家暝烟。修禊已伤芳草暮,冶春犹剩晚花妍。客来命坐休辞釂,漉雨香螺入箸鲜。
 
 中秋,宴瑶里张氏宅
 虚幌悬香桂露,夜堂银烛向人寒。年光怯听青虫响,秋思偏宜白纻单。花写湘屏围玉斝,菱酣溪雨落晶盘。生来浅懦难胜酒,夜合花前一倚栏。
 
 上官屋场
 
 靳水出湘乡万岁塘,十里入宁乡,受麻山水始渐大。其地有靳尚墓,水因此受名。前年有人于墓前掘地得古鼎,形制诡异,置暗室有光,静中隐隐作笙竽声,以为怪异。投之溷中,光响遂绝。江岸有废墟,土人称为上官屋场。至今田垄犹袭花园、库厩之称,当即尚之宅基。地志失载,诗以纪之。
 春风十里闻,恶木森森围废宅。至今犹被上官名,山水蒙羞湔不得。上官当日最工谗,断送君王入武关。湘上裘营窟穴,水边菉害芝兰。年深蚁垤无人识,碧涧荒榛闪寒日。惟凭父老说依稀,阶墄池台余旧迹。青山一角翠烟荒,云是穷奇骨所藏。土人发地得古鼎,云雷滃郁含宫商。焉知不是殉葬物,便房同闭三千霜。我来正值清和节,古翠新阴满林樾。研毫江馆纪遗闻,留与他年补梼杌。
 案:此诗收录于《长沙名胜诗词选》(张湘涛主编,岳麓书社,2014年)。
 
 初夏
 樱笋成时日渐长,檐风草阁燕泥香。午晴支枕维摩榻,残梦依稀堕画廊。
 
 自大雾寺逾岭至大富访张发濬福荄,
 岭路险峻,人迹罕经
 涉涧履危石,披榛上高岭。寒松澹日色,夕气澄虚景。风来万窍鸣,磐响诸天静。泉枯涧痕白,石瘦苔花肿。回头睇来术,窅窈同眢井。扶携出云表,弥望天容迥。连山开阵云,带水萦蛇蚓。寥寥宇宙阔,纳纳古今永。穿云下崱屴,上下拳肩踵。危攀雕鹘巢,险踏铜铅矿。少焉落夷旷,野水横畦畛。隔林闻犬吠,失喜柴扉近。打门得良晤,举酒同笑唪。宵深兴渐阑,崿生孤枕。
 案:衡本卷一中,此诗题为《由石佛寺逾岭至大富访福荄,岭路险峻,人迹罕经》。“连山”作“群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