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世界观: 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原书第3版)【2024最新版】
			》
 售價:HK$ 
			141.9
 
  《 
			儿童哲学教育:案例式教程 南强儿童哲学丛书 曹剑波、黄睿主编 案例教程 高校教师用书
			》
 售價:HK$ 
			66.0
 
  《 
			驰骋三界:汉代神兽的图像世界
			》
 售價:HK$ 
			118.8
 
  《 
			印章的故事
			》
 售價:HK$ 
			49.5
 
  《 
			数字化口腔
			》
 售價:HK$ 
			437.8
 
  《 
			中国史前玉器
			》
 售價:HK$ 
			96.8
 
  《 
			最后的使团:1795年荷兰访华使团及被遗忘的中西相遇史
			》
 售價:HK$ 
			96.8
 
  《 
			源远流长:英格兰银行史(1694-2013)
			》
 售價:HK$ 
			184.8
 
 
 | 
         
          | 編輯推薦: |   
          | 本书综观美学整体大方向,谈论美、人性,探讨东方五千年来中国艺术审美的时代诉求,如何“以人为本”,展现艺术家的心灵世界。也讲美学与社会文化结合,剖析西方社会在时代快速发展下,所呈现的绘画特点与魅力,让读者一窥堂奥,开拓更广远的视野。 中西美学兼具,横跨人类历史6000多年,纵横双向全方位了解美学发展脉络。
 内涵60多幅博物馆器物、书画藏图,集画册欣赏与艺术讲解于一体。
 从哲学的角度,剖析美学的独特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和与生命的息息相关性,角度独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哲学、艺术发展史。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从整个历史的角度俯瞰美学发展历程,以“人”的角度阐述中西美学的发展,从头至尾贯穿着哲学思想的脉络。开篇卷谈西方美学自文艺复兴之后人们开始注重以人为本而衍生出的各个绘画风格与流派;后三卷讲中国美学发展,先阐述孔孟、老庄的思想主旨与发展,将哲学里的生命感受与体认贯穿在美学(书法、器物、绘画)的发展历程中。不论是书法、器物还是绘画,均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从先秦到现代,以及哲学发展情况加以赏析。 |  
         
          | 關於作者: |   
          | 辛意云,著名国学家、教育家、演讲家和美学家,钱穆关门弟子,并师从爱新觉罗?毓鋆研习中国传统经典。治学以中国古代思想、哲学、文学、美学等为主,长期在台湾的学校、民间推广传统经典教育及传统艺术活动,讲授《论语》《老子》《庄子》《史记》《诗经》《中国哲学史》《中国美学》《墨子》等。 辛意云曾任台湾“建国中学”语文教师,多次创造台湾高中升学纪录,是白先勇昆曲《牡丹亭》青春版的主创之一。
 自2000年起,辛意云担任*“国培计划”师德培训者研修项目暨京师好老师生命成长营特聘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传统文化进校园师资班”特聘专家。
 |  
         
          | 目錄: |   
          | 卷一 从绘画光影谈起 光·色彩·眼睛—绽放艺术光芒的十九世纪 / 3
 十七世纪荷兰的绘画光影—我爱的十七世纪的三位画家 / 13
 现代绘画的开创性—读赵无极、常玉等画作有感 / 20
 卷二 艺术思想的传承
 中国先秦思想对美学的影响 / 40
 人性的觉醒—中国美学思想的初建 / 53
 浅谈中国艺术的空间性 / 59
 略谈中国绘画的抽象性 / 63
 书法·艺术·性情 / 74
 卷三 时代器物之美
 初民生命的跃动—彩陶混沌之美 / 86
 美丽与温情—谈中国玉器的美与德 / 92
 宇宙的建构—中国青铜器 / 98
 人间至情—姿态灵动的秦汉陶俑 / 104
 花样的年华·丰美的生命—唐三彩 / 111
 玉洁冰清—似水柔情的宋瓷 / 117
 卷四 灵动的书画之美
 灵动的线条·飞跃的生命—魏晋南北朝的书法艺术 / 126
 浑融苍茫·空灵辽阔—文人画 / 133
 寂静的春天—清朝的艺术 / 142
 从文人画谈溥心畬、黄宾虹 / 151
 附 录
 知道、守道,下笔自然能神—读理玄先生书画有感 / 163
 中国文化中的情与美—写在沈耀初先生回顾展观后 / 170
 |  
         
          | 內容試閱: |   
          | 中国先秦思想对美学的影响 中国学术思想乃以人、以人的生命与情意为研究的对象,其间美学与哲学的相通性更是密切而不可轻易割裂。 我们或说它是中国学术中的一体之两面。
 
 东西方美学元素的交融
 
 美学原本是哲学中的一部分。这是西方学术传统中一种隶属与分类关系,在中国,学术思想是否也能从这个角度加以观察与认识? 答案是肯定的。中国美学也含藏在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与哲学中。因而我就根据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与中国哲学的特质,试着来说明它们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命题
 
 孔子提出“仁”字以界定人之所以为人这一概念,一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万物的本源是水”这一成为西方哲学、学术根源及方向的命题,不只决定西方学术向客观世界探查,并以“物”为真理主体等的特殊性格。而孔子则以“仁者爱人”“仁者人也”为中国哲学上的命题,也为中国学术提出了主要的课题。即是以“人”“仁”为真理的主体;以人所开出的生命世界为学术探讨的对象。
 “仁”从“二”“人”。“二”“人”即有沟通的意思,一个以人为主体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特质即在相互的需要、反应与依存。我们称之为“爱”或“爱人”。人类似乎没有不需要爱而可以生存的。换言之,人虽是动物,在生存的发展中也得追逐本能和欲望,要求生存中的舒适或喜悦,以此求得生命的延续与发展。但人毕竟不同于动物,其不同在人能自觉于此需要,并主动选择自己的需要。人的爱不是单方向的爱,而是得在双方的反应中,协调一致,达到和谐的状态,因而人类的爱具备一种双向交流的特性。孔子的“仁者爱人”“仁者人也”具备三层意义:
 (1)人并非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人是理智的动物”,而是“感情的动物”。因人的特质在“爱”。
 (2)只是此情感与爱和动物不同,其具备一种自觉性。即人能反省,能自我意识。
 (3)在此自我意识的前提下,人的爱与情感主要在一种双向的交流。也唯有在此双向的交流下,才能沟通你我,打破孤立与主客体的隔阂,相互融而为一,达成一种均衡与和谐的状态。因而“仁”有融通和合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