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改变的勇气:数十个真实人生蜕变故事,教你改变命运的密码。
			》
 售價:HK$ 
			64.9
 
  《 
			明清时期的灾害治理机制
			》
 售價:HK$ 
			66.0
 
  《 
			甲骨文丛书·理查国王:尼克松和水门事件
			》
 售價:HK$ 
			108.9
 
  《 
			绣罗衣裳照暮春——古代服饰与时尚
			》
 售價:HK$ 
			93.5
 
  《 
			HR如何招聘人才:招聘思维与技能
			》
 售價:HK$ 
			61.6
 
  《 
			《汉印精选》
			》
 售價:HK$ 
			206.8
 
  《 
			思索马基雅维利
			》
 售價:HK$ 
			162.8
 
  《 
			皇帝与国王:足利义满和他的时代(颠覆天皇王权的逆贼将军,还是活用东亚朝贡规则的政治能人?)
			》
 售價:HK$ 
			64.9
 
 
 | 
         
          | 內容簡介: |   
          | 土司制度是理解历史时期西南地区国家治理的重要面向之一。按学界通行的看法,土弁是清雍正朝改土归流后在西南地区依照绿营弁衔专门设立的土职,属于武职小土司。本书围绕黔东南苗疆土弁的设立与嬗变,紧扣社会经济变迁,并从地方人群的主观能动性出发,在史料挖掘和史实梳理的基础上,揭示出土弁实际上是一种权力来源多样,身份介于土司、流官、差役之间的职官。土弁在黔东南苗疆基层社会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兴衰,深刻反映了清政府在这一开辟之前仍属于“不通声教、不服王化、互不联属、无君长传统”的地区推行王朝秩序并不断深入的过程。 |  
         
          | 關於作者: |   
          | 卢树鑫,男,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师从温春来教授。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在《近代史研究》《福建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此书是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的结项成果。 |  
         
          | 目錄: |   
          | 绪论1 章“开辟”苗疆与雍乾之际的苗疆社会23
 节“化外”与羁縻24
 第二节雍乾之际苗疆的村落、人群与组织32
 第二章清廷在苗疆的治理结构与施政实践48
 节苗疆治理体系的构建50
 第二节理苗厅的职责与施政实践74
 第三节苗疆的盐政设计与区位影响力上升96
 第三章流土并治格局下的苗疆土弁设立105
 节清初以来在西南边疆设立土弁的先例与实质106
 第二节不设土司治苗:理苗厅基层社会治理思路的奠定120
 第四章土弁在苗疆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运作实践137
 节作为在官人役的苗疆土弁及其身份转变138
 第二节土弁制度的运作与调适154
 第五章苗疆开发与基层社会权力结构的变迁168
 节苗疆开发过程中的制度因应与人群互动169
 第二节理苗厅基层社会权力格局的嬗变197
 第六章苗疆土弁势力的式微215
 节各方对“咸同苗乱”的因应与善后215
 第二节清廷裁革苗疆土司与理苗厅治理体系重构227
 结语242
 附录清代土弁分布汇总248
 征引文献268
 后记283
 |  
         
          | 內容試閱: |   
          | 西南的代理人与王朝秩序的展开(代序) 温春来
 树鑫大作杀青,邀我作序。我欣然应允,不只因为树鑫是我学生,更重要的是,我认为本书对深入理解明清西南如何进入王朝秩序有重要价值,我很乐意与读者分享我的这一认识。
 西南国家传统vs.无君长传统
 十多年来,在多次学术演讲与数篇(部)论著中,我不断强调《史记·西南夷传》对认识整个传统时期西南社会格局的意义。两千多年前,曾亲履巴郡、蜀郡、邛、笮、昆明等地的司马迁,将在西南辽阔地域中繁衍生息着的众多人群分为两大类。一类有某种政权形式,存在较大聚落与君长统治,如夜郎、滇等,他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描述道: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
 另一类人群则比较松散,缺乏制度化、阶层化的权力架构,人们居无定所,“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
 上述两种基本的社会形态,在西南历史中长期延续。虽然自西汉起,中央王朝就开始了对西南的大规模经营开拓,但其进程反反复复,并非一个统治越来越深入的线性过程。到宋代,西南许多地方性政权完全游离于大一统体系之外,我称之为“多‘国’林立的宋代西南地区”。宋王朝也从未把统治西南视为显示自身正统性的必要条件,据说宋太祖鉴于唐朝与南诏关系的教训,“乃弃越巂诸郡,以大渡河为界,欲寇不能,欲臣不得”,是为“御戎之上策”由此,在后世演绎出了广为流传的“玉斧画河”的传说。对于历史上两种秩序在西南并存的局面,我用“西南国家传统vs.无君长传统”来形容。
 许多地方性政权都有书写自身的能力,而关于中央王朝在西南的各种开拓与施政,也因需要面对这些地方性政权的存在而留下了相对较多的记载。与此相应,既往的西南民族史研究,成果偏重于有“国家”传统的区域与人群。我自己也不例外,过去二十多年,我在故纸堆中钩沉索隐,在田野中探幽析微,神思冥游于西南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