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普林斯顿历史学研究指南
			》
 售價:HK$ 
			103.8
 
  《 
			即用是体:阳明学深度解读
			》
 售價:HK$ 
			280.8
 
  《 
			山河在:一部鲜活的抗战史(1931—1945)
			》
 售價:HK$ 
			269.0
 
  《 
			《庄子》中的100个哲理故事
			》
 售價:HK$ 
			92.0
 
  《 
			极限聊斋:王蒙神侃聊斋(精装珍藏版)
			》
 售價:HK$ 
			93.2
 
  《 
			2025-2028帆船竞赛规则
			》
 售價:HK$ 
			115.6
 
  《 
			华章大历史042——帝国的骨架:先秦、秦汉地缘政治结构变迁大势
			》
 售價:HK$ 
			115.6
 
  《 
			香遇中国:中华香史五千年
			》
 售價:HK$ 
			127.4
 
 
 | 
         
          | 編輯推薦: |   
          | 1.全本全注全译,无障碍阅读,让理解更通畅,满足广大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 2.完整保留旧刻本批注与序言,了解该书成书背景,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3.全书分学问、存养、处世、接物、齐家、从政等十一类,涵盖社会人生方方面面。
 4.古代版“名言警句大全”,广为传诵,弘一法师幼年启蒙读本,也是古代蒙童书。
 5.集儒、释、道思想精华于一体,娓娓道出中国人几千年修身处世智慧。
 6.精装典藏,全新升级(软精装改硬精装),是阅读、收藏、赠友的上佳之选。
 |  
         
          | 內容簡介: |   
          | 《格言联璧》是清代金缨编纂的一部格言集,分学问、存养、处事、接物、齐家、从政等十一类,内容广博,语言精练,涵盖了社会人生方方面面和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的思想精髓。该书约成书于清代中晚期,一经问世即受到诸多名家推崇,因书中许多格言警句侧重生活实际,如“处事类”“接物类”等章在为人处世方面,对当下的读者仍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和劝诫价值。 |  
         
          | 關於作者: |   
          | 金缨,清代学者,浙江山阴人,大略知道是生于清朝后期一个颇富有的书香门第,其他信息已不可考。编著有《格言联璧》一书。 |  
         
          | 目錄: |   
          | 序一… …………………………………………………………( 01 ) 序二… …………………………………………………………( 03 )
 序三… …………………………………………………………( 05 )
 学问类… ………………………………………………………( 1 )
 存养类… ………………………………………………………( 25 )
 持躬类… ………………………………………………………( 47 )
 摄生(附)… …………………………………………………(101)
 敦品类… ………………………………………………………(113)
 处事类… ………………………………………………………(125)
 接物类… ………………………………………………………(143)
 齐家类… ………………………………………………………(185)
 从政类… ………………………………………………………(205)
 惠言类… ………………………………………………………(235)
 悖凶类… ………………………………………………………(265)
 |  
         
          | 內容試閱: |   
          | 格言联璧·学问类 古今来许多世家①,无非积德;
 天地间人品,还是读书。
 【原注】
 传家久远,总不外“读书积德”四字。若纷纷势利,真如烟花过眼,须臾变灭。古联云:树德承鸿业,传经裕燕贻。又云:树德箕裘惟孝友,传家彝鼎在诗书。又云:天庥静迓惟为善,祖泽长延在读书。又云: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书。又云:立品定须成白璧,读书何止到青云。皆格言也。
 【注释】
 ①世家:旧时泛指门第高、世代做大官的人家。
 【译文】
 古往今来,世家的名声都是靠积累德行而成就的;要想具备高洁的人品,只有通过读书获取。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原注】
 不因果报方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
 【译文】
 读书即使不能成名,毕竟可以使人品行高洁;修养德行而不希望获得回报,自然饱食酣眠,心态安稳。
 
 为善乐,读书便佳。
 【原注】
 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此事之乐而莫可加者也。若徒求诸几席之丰,堂构之美,润屋润身,相去殆有天壤之别矣。张扬园云:人第见近世游庠序者,至于饥寒;衣冠之子,多有败行,遂以归咎读书。不知末世之习,攻浮文以资进取,未尝知读圣贤之书。是以失意斯滥,得意斯淫,为里俗所羞称尔,安可因噎而废食乎?试思子孙既不读书,则不知义理;一传再传,蚩蚩蠢蠢,有亲不知事,有身不知修,有子不知教。愚者安于固陋,黠者习为巧诈,循是以往,虽违禽兽不远,勿耻也。然则诗书之业,可不竭力世守哉!
 【译文】
 为人行善,能令人快乐;认真读书,能让品格提高。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
 擅一艺①微长,便算读书种子;
 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
 尽五伦②本分,共成名教③中人。
 【原注】
 广州香山书院楹联。刘直斋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若夫少时无所持养,不为事亲从兄之事,不闻礼义廉耻之说,但为无根浮伪之文,骤登青云之路,其不蔑弃君亲、草菅人命者,鲜矣。
 【注释】
 ①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②五伦:即“五常”,封建礼教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五种关系。《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③名教:以正名定分为中心的封建礼教。
 【译文】
 各位为什么来到这里?难道只是为了做学问、写文章吗?难道在这方面有一技之长,就能算做读书人吗?在我看来,我们所探求的不过是“恕”,不过是尽五伦的职责,成为恪守礼教的人。
 
 聪明用于正路①,愈聪明愈好,
 而文学功名益成其美;
 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
 而文学功名适济其奸。
 【注释】
 ①正路:大路,指正道。《孟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译文】
 聪明如果用于正道,那么就越聪明越好,而学问和功名更能增加他的美德;聪明若用于邪路,那么越聪明就越谬误,学问和功名反会助长他的奸诈。
 
 战虽有阵,而勇为本。
 丧虽有礼,而哀为本。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
 【译文】
 作战虽有一定阵法,但以勇敢为根本。办丧事虽有一定礼法,但以哀伤为根本。有识之士虽有学问,但以品行为根本。
 
 飘风①不可以调宫商②,
 巧妇不可以主中馈③,
 文章之士不可以治国家。
 【注释】
 ①飘风:旋风。《尔雅·释天》:“回风为飘。”
 ②宫商:指古代宫、商、角、徵、羽五音。此处泛指音乐。
 ③中馈:饮食家务等事项。旧称妇女之职为主持中馈。《易·家人》:“无攸遂,在中馈,贞吉。”
 【译文】
 回旋的风不能奏出美好的音乐,取巧的妇人不能管理好家务,只会写文章的读书人不能治理好国家。
 
 经济①出自学问,经济方有本源。
 心性②见之事功,心性方为圆满。
 舍事功更无学问,求性道不外文章。
 【注释】
 ①经济:经国济世。
 ②心性:佛教称不变的心体为心性。
 【译文】
 经国济世之道出自于学问,学问才是经国济世的本源。修心养性的成果体现于建功立业,心性才算圆满。除建功立业之外,世上没有真正的学问;要想获得修心养性的方法,不外乎文章。
 
 何谓“至行”①,曰“庸行”②。
 何谓“大人”③,曰“小心”。
 何以“上达”④,曰“下学”。
 何以“远到”,曰“近思”。
 【注释】
 ①至行:至高无上的德行。
 ②庸行:日常行为。
 ③大人:品行高洁的人。《易·乾》:“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④上达:向上进取。《论语·宪问》:“君子上进,小人下达。”
 【译文】
 什么是的德行?即日常的修行。什么是品德高尚的君子?即谦恭谨慎之人。如何才能上进?即虚心学习,不耻下问。怎样才能实现远大的抱负?即思虑当下。
 
 竭忠尽孝,谓之人。治国经邦,谓之学。
 安危定变,谓之才。经天纬地,谓之文。
 霁月光风①,谓之度②。万物一体,谓之仁。
 【注释】
 ①霁月光风:霁,开朗;光,与霁同义。霁月光风,比喻心胸光明坦荡。
 ②度:器度,胸襟。《左传·昭公十二年》:“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
 【译文】
 能竭忠尽孝的人称为人。学治国安邦的本领叫作学。具有平险定乱的才能叫作才。能规划天地万物的文字叫作文。光明坦荡的风度叫作度。万物与我一体的仁心叫作仁。
 
 以心术为本根,以伦理①为桢干②,
 以学问为菑畬③,以文章为花萼,
 以事业为结实,以书史为园林,
 以歌咏为鼓吹④,以义理为膏粱⑤,
 以著述为文绣,以诵读为耕耘,以记问为居积,
 以前言往行为师友,以忠信笃敬为修持,
 以作善降祥为受用,以乐天知命为依归。
 【注释】
 ①伦理:人类道德之原理。《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
 ②桢干:筑墙所用的木柱,竖于两端的叫桢,竖于两旁的叫干。喻事物之本根。
 ③菑畬(zī yú):良田。初耕的土地叫菑,开垦过三年的田地叫畬。《尔雅·释地》:“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畬。”
 ④鼓吹:原指鼓、钲、箫、笳等合奏之乐曲,此代称音乐。
 ⑤膏粱:喻珍美之味。《孟子·告子上》:“《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
 【译文】
 把心术当作根本,把伦理当作枝干,把学问当作田地,把文章当作花萼,把事业当作果实,把书籍当作园林,把歌咏当作音乐,把义理当作食粮,把著述当作纹饰,把诵读当作耕耘,把讨论当作积累,把先贤的言行当作良师和益友,把忠信诚敬当作修身之本,把行善事、赐祥瑞当作享受,把乐天知命当作归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