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宏观经济学 来自后凯恩斯主义-老制度主义-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第一本宏观经济学教科书
			》 
			 售價:HK$ 
			283.8
			 
			 
	
			  
			《 
			《山海经》的博物世界:植物(刷边特装版)博物岛系列 探寻上古草木之美纵览山川博物大观
			》 
			 售價:HK$ 
			281.6
			 
			 
	
			  
			《 
			中国芍药品种图志(精)
			》 
			 售價:HK$ 
			316.8
			 
			 
	
			  
			《 
			现代战略家军事史:1861年以来美国的主要战争
			》 
			 售價:HK$ 
			107.8
			 
			 
	
			  
			《 
			智能工业机器人技术(刘永奎)
			》 
			 售價:HK$ 
			64.9
			 
			 
	
			  
			《 
			中国世界遗产全书·大美中国篇+最美非遗篇(全2册 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798.0
			 
			 
	
			  
			《 
			“欧洲之心”人文视角下的捷克国别研究
			》 
			 售價:HK$ 
			107.8
			 
			 
	
			  
			《 
			书立方 中国文化常识口袋文库 礼盒装共30册
			》 
			 售價:HK$ 
			330.0
			 
			 
	
 
       | 
     
      
      
         
          | 編輯推薦: | 
         
         
           
            ★数百年人类水星探索史,记录数代科学家锲而不舍的探索之路。
 ★水星零距离,解锁诸多谜团:水星是月球的“双胞胎”吗?水星上有水吗?水星的轨道偏心率极高,为何对太阳不离不弃……
 ★水星的异常进动,见证从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科学革命。
 ★全面的水星科普书,系统介绍水星的发现、运行规律、基本特征及其与太阳、地球甚至与其他行星的关系,其中交织着科学家们的故事、天文观测设备的发展演进等。
 ★水星就像一个闪烁的哨兵,不仅要尽职尽责地驻守在太阳系的内侧边疆,还要抓紧日出前和日落后那短暂的一瞬,向地球送上友好的致意。
 ★文笔幽默明快、故事真实有趣、图片精美写实,四色彩印、装帧考究、印制精良。
           | 
         
       
      
      
      
      
         
          | 內容簡介: | 
         
         
          |  
            《水星》是一部引进天文学科普著作。该书回顾了人类对水星观测研究的历史,讲述了为此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的故事,展现了天文观测设备(从望远镜目测到太空探测器零距离观测)的发展演进,启发读者对星空的认知和想象,沿着前辈科学家的探索之路继续探索未知的世界,是一本向读者普及水星及其相关天文知识的科学通俗读物。
           | 
         
       
      
      
      
         
          | 關於作者: | 
         
         
           
            作者:威廉·希恩(William Sheehan),美国著名的天文历史学家、作家和业余天文学家,多年来一直从事土星、木星等行星的观测研究。出版有《土星》《木星》《水星》《行星与感知》《发现冥王星》等天文学作品。16037号小行星就是以“Sheehan”的名字命名的。
 译者:卢瑜,副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学系,目前就职于北京天文馆,任《天文爱好者》编辑部主任,长期从事公众天文教育方案设计、活动策划、科普文章撰写等工作。出版图书有《小行星会撞地球吗?》《到太阳系去旅行》《熊&孩子的星座故事书》《中国儿童视听百科·飞向太空》等,代表作品有球幕影片《迷离的星际》。
           | 
         
       
      
      
      
      
         
          | 目錄: 
           | 
         
         
           
            章 闪烁的行星 1
 第二章 水星的运动 5
 第三章 望远镜的助力 21
 第四章 自转 33
 第五章 水星零距离 78
 第六章 祝融星 123
           | 
         
       
      
      
      
         
          | 內容試閱: 
           | 
         
         
           
            自古以来,水星就是为众人所熟知的五大行星之一,而且一直以来都以“难以观测”而著称。传说即便是哥白尼也无法认出它来。事实上,水星可以变得和木星一样明亮,水星大距时,在天空中就很容易脱颖而出。在北半球地区,水星的观测时机是在春天的傍晚,以及秋天的黎明。
 由于水星的体积较小(直径仅比月球大了不到一半), 其表面反射的光经过地球浓厚大气层的折射后,才能进入人的眼睛,所以用肉眼来看,水星经常闪烁不已。使用望远镜通常只能观测到水星的相位遮挡图像,这与我们熟悉的月相效果类似。这通常是内行星的特征,因为内行星比地球更靠近太阳。历史上对水星的研究,在19世纪80年代出现了突破。当时伟大的意大利天文学家乔凡尼·斯基亚帕雷利(1835—1910)证明了在白天观测水星的可行性,他绘制了一张水星的表面图,并认为自己已经计算出了自转周期,即与公转周期相同,都是88天。
 斯基亚帕雷利有着众多的支持者,当中甚至包括了技艺精湛的著名希腊-法国天文学家欧仁·米歇尔·安东尼亚第(1870—1944)。但是我们现在可以肯定,包括水星的自转周期在内,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对于水星的了解和认知,大都是错误的。这当然与早期研究者们的学术水平和研究精神无关,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的局限条件下,他们犯了一些错。显然他们也不应为此受到苛责,在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观测研究一个比火星和月球还要遥远的小个子行星, 这其中充满了困难和挑战。
 直到20世纪60年代,射电望远镜开始用来观测水星,这才开始了我们对这颗行星的现代认知。我们发现水星的自转周期其实是58.65天,正好是其公转周期的三分之二。这种情况被称为“自旋轨道耦合”,在太阳系中,还是独一份。通过射电望远镜,我们还有另一个出乎意料的发现:水星南北两极附近常年被阴影所笼罩,在这里的陨石坑中,存在着明亮的物质——水凝结成的冰。
 当然,想要了解水星的更多细节,需要等待宇宙飞船时代的到来。水手10号就向前迈出了巨大的一步,1974— 1975年,它完成了对水星的三次飞掠。之后便是很长一段时间的停顿。终,信使号水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在围绕水星运行的2011—2015年间,它成功地完成了对水星的表面、空间环境、地球化学,以及测距等一系列的探测任务。另一个水星探测器贝皮科伦布号是欧洲航天局和日本的联合项目,计划于2018年发射,预计在2025年抵达水星(译者注:贝皮科伦布号探测器已于2018年10月20日成功发射)。
 尽管现在我们对水星有了很多了解,但仍有很多谜团。起码,我们已知它的内核是太阳系中所有天体中含铁量的;但对于这一事实,目前还无法合理解释。所以,尽管水星的英文名字与“汞”同名,但它实际上是一颗铁行星。毫无疑问,在对水星的起源和早期演化进行整体的研究后,关于水星的这些独特特征,我们一定会得出合理的结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