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当代中国经济讲义
			》
 售價:HK$ 
			151.8
 
  《 
			40堂生死课
			》
 售價:HK$ 
			63.8
 
  《 
			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看日本系列)
			》
 售價:HK$ 
			61.6
 
  《 
			砂与海之歌纪念画集
			》
 售價:HK$ 
			107.8
 
  《 
			大学问·月照崇徽:章献刘后与宋真仁之际政治
			》
 售價:HK$ 
			107.8
 
  《 
			荆棘里
			》
 售價:HK$ 
			47.1
 
  《 
			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修订版
			》
 售價:HK$ 
			107.8
 
  《 
			拉开人生差距的关键能力
			》
 售價:HK$ 
			65.9
 
 
 | 
         
          | 編輯推薦: |   
          | 本书从模因论视角研究非遗保护,理论新颖,有较大参考价值。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从模因论的视角,对木雕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进行了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实验研究等多种研究手段,对木雕类非遗保护和传播的理论、方法、技术等不同层面进行了创新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非遗保护策略,及面向木雕非遗的数字化虚拟雕刻技术。本书内容涉及了文化学、传播学、设计学、计算机技术等多个领域,是在融合多学科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问题的探索,对从事非遗保护、艺术理论研究和木雕行业的人员均有一定借鉴价值。 |  
         
          | 目錄: |   
          | 第1章 绪论 001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背景 / 002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背景 / 002
 1.3 模因论视角下木雕类非遗的传播与保护概述 / 004
 1.4 思路与总体内容 / 005
 1.5 主要创新点 / 006
 
 第2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008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 / 008
 2.1.1 文化遗产 / 008
 2.1.2 从“无形文化遗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 009
 2.1.3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阐释 / 010
 2.2 模因论 / 011
 2.2.1 模因的由来 / 011
 2.2.2 模因论的基本观点 / 012
 2.2.3 模因论的影响及应用 / 013
 2.2.4 模因论的数字化发展趋势 / 014
 2.3 文化进化论 / 014
 2.3.1 进化论影响文化学研究 / 014
 2.3.2 文化进化论主要观点 / 015
 2.3.3 非遗保护与文化进化论 / 015
 2.3.4 非遗文化进化传承的基因—模因(meme) / 016
 
 第3章 木雕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研究综述 017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时代背景 / 017
 3.1.1 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保护领域的应用现状 / 017
 3.1.2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木雕非遗 / 018
 3.1.3 数字化技术对木雕非遗的影响 / 018
 3.2 木雕三维建模技术 / 020
 3.2.1 基于图像的建模技术 / 021
 3.2.2 基于二维图形的建模技术 / 023
 3.2.3 参数化特征建模技术 / 025
 3.2.4 三维扫描与数据优化技术 / 026
 3.3 木雕图案与造型创新设计技术 / 027
 3.3.1 分形法 / 028
 3.3.2 多边形法 / 028
 3.3.3 交互虚拟雕刻技术 / 029
 3.4 现有的木雕CAD系统 / 030
 3.5 面向木雕的CAD技术与展望 / 030
 3.5.1 现有面向木雕的CAD技术比较与分析 / 030
 3.5.2 趋势与展望 / 031
 
 第4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差异化的生存现状 034
 4.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 035
 4.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 / 035
 4.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 035
 4.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途径 / 036
 4.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视角 / 036
 4.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 037
 4.2.1 非遗所处的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保护问题 / 037
 4.2.2 非遗保护和开发的平衡问题 / 037
 4.2.3 不同非遗生存环境的差异化问题 / 038
 4.2.4 非遗的开发创新问题 / 038
 4.3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态评价研究 / 039
 4.3.1 基于模糊集理论的非遗生存状态评价方法 / 039
 4.3.2 评价结果 / 043
 4.3.3 非遗评级制度的改革 / 045
 4.3.4 非遗差异化保护策略 / 046
 
 第5章 模因论视角下木雕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 048
 5.1 模因论视角下的木雕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049
 5.1.1 关于木雕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模因分析 / 049
 5.1.2 木雕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模因构成 / 050
 5.2 木雕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从历史演变角度 / 054
 5.2.1 东阳木雕非遗传播 / 054
 5.2.2 黄杨木雕非遗传播 / 060
 5.2.3 不同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模因复制 / 065
 5.3 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模因传播—从实验角度 / 066
 5.3.1 实验设计 / 066
 5.3.2 实验过程 / 068
 5.3.3 实验数据与结果 / 068
 5.3.4 结论分析 / 079
 5.4 木雕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模因判别 / 080
 5.5 基于模因判别的木雕非遗保护策略 / 082
 5.5.1 实现木雕非遗的差异化保护 / 082
 5.5.2 重视木雕非遗的数字化传播 / 082
 5.5.3 善用当代强势模因对木雕非遗的影响 / 084
 5.5.4 开发木雕非遗的周边衍生产品 / 084
 
 第6章 木雕虚拟雕刻系统 086
 6.1 文化计算 / 087
 6.1.1 文化计算的源起 / 087
 6.1.2 文化计算研究方法 / 088
 6.1.3 文化计算应用领域 / 088
 6.2 木雕虚拟雕刻系统的设计思路及模块功能 / 089
 6.2.1 木雕虚拟雕刻系统的设计思路 / 090
 6.2.2 木雕虚拟雕刻系统的功能模块 / 091
 6.2.3 木雕虚拟雕刻系统的使用方法 / 091
 6.3 木雕虚拟雕刻系统开发原理 / 092
 6.3.1 软件开发工具选择 / 092
 6.3.2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Rhinoceros简介 / 092
 6.3.3 Rhino 3D二次开发语言简介 / 093
 6.4 木雕虚拟雕刻系统模块功能实现 / 094
 6.4.1 取料工具的实现 / 094
 6.4.2 刷样工具的实现 / 095
 6.4.3 剔地和雕刻模块中平凿工具的实现 / 096
 6.4.4 剔地和雕刻模块中圆凿工具的实现 / 098
 6.4.5 剔地和雕刻模块中三角凿工具的实现 / 100
 6.4.6 打磨修光工具的实现 / 102
 6.5 木雕虚拟雕刻系统的应用实例 / 103
 6.5.1 设置Rhinoceros中的虚拟雕刻系统工具列 / 103
 6.5.2 虚拟取料 / 104
 6.5.3 虚拟刷样 / 105
 6.5.4 虚拟打坯和细雕 / 106
 6.5.5 虚拟打磨 / 107
 
 第7章 创新与展望 109
 7.1 研究总结 / 109
 7.2 研究主要贡献 / 110
 7.3 未来研究展望 / 111
 7.3.1 大数据技术在非遗生存状态评价方面的应用 / 111
 7.3.2 木雕类非遗保护和传播相关数字化技术优化 / 111
 7.3.3 模因论在非遗衍生产品的开发中的应用 / 112
 
 附录一 木雕非遗模因传播研究调查问卷 113
 
 附录二 木雕非遗传播研究背景学习资料 119
 
 附录三 虚拟雕刻工具Python实现代码 130
 
 参考文献 137
 |  
         
          | 內容試閱: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工作的主要目标是让非遗能够更好地留存、继承、传播和发展。近年来,动了系统性的非遗保护工作,我国非遗的留存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但对非遗的文化传播和发展方面的工作还有待推进。模因论在文化传播和文化进化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助于研究非遗的文化传播规律,从而让非遗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本书基于模因论的观点,以木雕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分析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异化生存状态,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规律,提出利用数字化手段分析、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研究工作成果如下。 ,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发展和形成过程,总结了模因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影响和应用领域,结合文化进化论的思想,将这些理论导入到非遗保护研究领域当中,并论证其关联性和可行性。
 第二,论述了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木雕非遗的现状,及数字化技术对木雕非遗的影响,总结了面向木雕的数字化技术发展情况,对现有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展望了未来研究趋势。
 第三,从非遗保护的内容、措施、技术条件和研究视角等维度分析了非遗保护的现状,从而发现非遗保护工作中仍然存在的非遗生存状态差异化问题,进而提出针对生存状态不同的非遗需要有差异化的保护策略。针对生存状态差异化问题,基于模糊集理论,建构了非遗生存状态层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完整的评价方法,可用于评估非遗的生存状态。在此研究基础上,还提出了非遗评级制度的改革及差异化保护策略。
 第四,将模因论应用到木雕非遗保护研究当中,分析了木雕类非遗的模因构成。分别从历史演变角度和实验角度对木雕非遗的模因传播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非遗进化发展的过程中,木雕非遗模因的复制贯穿始终,同时伴随了模因的变异现象。还对木雕非遗模因的强弱特点进行了判别,综合历史演变和实验数据情况两个角度的分析结果,认为木雕材料模因、木雕工具模因、木雕工艺流程模因等是强模因,其余的木雕艺术风格模因、木雕题材模因、木雕构图尺寸和色彩质感模因、木雕功能和用途模因、木雕雕刻技法模因等为弱模因。根据木雕非遗模因的强弱表现不同,提出了实现差异化保护、重视木雕非遗数字化传播、善用当代强势模因影响、开发木雕非遗周边衍生产品等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
 第五,从木雕数字化保护的技术层面需要出发,开发了木雕虚拟雕刻系统。此系统基于 Rhino 3D辅助设计软件,采用软件内置的Python语言作为二次开发语言,可以模拟木雕创作的工艺流程,主要模拟浮雕的虚拟雕刻过程,可以在木雕非遗展示环境中使用,作为木雕雕刻技艺的数字化传播手段,帮助促进木雕非遗的数字化传播。系统输出的三维数字模型可以实际应用于木雕产品生产当中。
 本书由江西财经大学况宇翔著。
 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书中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著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