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以远见超越未见:当今时代的教育、文化与未来
			》 
			 售價:HK$ 
			65.8
			 
			 
	
			  
			《 
			DK草药大百科
			》 
			 售價:HK$ 
			294.8
			 
			 
	
			  
			《 
			甲骨文丛书·英国人在印度:三百年社会史
			》 
			 售價:HK$ 
			173.8
			 
			 
	
			  
			《 
			唯美手编.17,绚丽的春夏毛衫
			》 
			 售價:HK$ 
			53.9
			 
			 
	
			  
			《 
			朱可夫回忆录:艰难的胜利
			》 
			 售價:HK$ 
			140.8
			 
			 
	
			  
			《 
			儿童与青少年异常心理学(第四版)
			》 
			 售價:HK$ 
			217.8
			 
			 
	
			  
			《 
			积弊:清朝的中叶困境与周期感知(一部政治思想史力作,反思传统时代的王朝周期)
			》 
			 售價:HK$ 
			86.9
			 
			 
	
			  
			《 
			江河回望:中国文化与人生价值
			》 
			 售價:HK$ 
			85.8
			 
			 
	
 
       | 
     
      
      
         
          | 編輯推薦: | 
         
         
          |  
            不同于以往的旧版本,《中国传统民居(第三版)》的图文表现内容更为突出,版式也做了修订,兼顾市场书与教材。
           | 
         
       
      
      
      
      
         
          | 內容簡介: | 
         
         
          |  
            中国传统民居中值得学习与借鉴的经验很多,《中国传统民居》以分解的手法全面而直观地介绍了分布在中国各地的传统民居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书中以简洁的文字,配以各种解说性手绘插图,分析、展示了众多具有代表性民居案例的设计细部和设计手法。内容包括中国民居的类型和传统、布局特点、环境、空间、天然条件、布局手法、视觉、设计、原生材料、旧屋遗韵、旧貌新颜等。本书可当作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工具书,便于查阅,也适合高等院校建筑学等相关专业学生,以及广大建筑设计爱好者学习与阅读。
           | 
         
       
      
      
      
         
          | 關於作者: | 
         
         
          |  
            荆其敏,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情感建筑》、《永远的建筑大师》、《水彩画与建筑画》等专著。,张丽安,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 
         
       
      
      
      
      
         
          | 目錄: 
           | 
         
         
           
            目录
 第三版前言
 1 中国民居的类型和传统 001
 中国传统民居的分布 002
 民居的类型 003
 民族、文化、传统 004
 2 布局特点 005
 明确的流线 006
 格局 007
 主体建筑 008
 建筑组合体 009
 渐进的层次 010
 院落空间 011
 时空序列 012
 3 环境 013
 环境、风水、落位 014
 因地制宜 015
 坐北朝南 016
 阳光地 017
 满室阳光 018
 气候效应民居 019
 4 空间 021
 室外空间的地位 022
 采光天井 023
 房前、屋后、宅旁 024
 半隐蔽的花园 025
 没有建筑的建筑空间 026
 空间在时间中展现 027
 神化空间 028
 5 天然条件 029
 自然通风 030
 宅院中的微小气候 031
 与大地相联系 032
 冲沟里的村庄和水土保持 033
 第三版前言目 录
 地下村庄、文明建筑 034
 地下空间 035
 竹楼 036
 蒙古包、帐篷顶 037
 山坡地上的街区 038
 水系的利用 039
 岸边的生活 040
 船居 041
 6 布局手法 043
 主要入口 044
 住宅的入口 045
 步行道 046
 拱廊、骑楼 047
 通道、穿堂 048
 过街牌楼 049
 道路的形状与底景 050
 胡同情结 051
 村镇中的池塘和溪水 052
 水池和水井 053
 前街后河 054
 傍水而居 055
 桥镇 056
 水街 057
 滨水休闲码头 058
 口袋式的场地与集市 059
 开向街道 060
 沿街的窗户 061
 宅前的平台 062
 踏步与座位点 063
 室外楼梯 064
 层数 065
 生活庭院 066
 单体建筑的连接 067
 7 视觉 069
 瞬间的视野 070
 明暗的图案 071
 明暗对比 072
 光影的变化 073
 色彩 074
 苏式彩画 075
 8 设计 077
 门楼 078
 家门 079
 影壁 080
 房角屋边 081
 儿童的领地 082
 低门道 083
 穿过式的套间 084
 短过道 085
 周围外廊 086
 深阳台 087
 半截墙 088
 落地罩 089
 厚墙 090
 低窗台 091
 门窗加重的边框 092
 天花 093
 9 原生材料 095
 土筑墙 096
 土坯墙、土坯拱 097
 木头的展示 098
 竹材 099
 石碾、古树、石板路 100
 10 堂屋、厨房、茅厕 101
 像舞台一样的堂屋 102
 田园式的厨房 103
 灶火 104
 户外的茅厕 105
 11 采暖方式和用餐环境 107
 火炕辐射式采暖 108
 火坑、火墙、火地 109
 火塘和壁炉 110
 炕桌上的会餐 111
 12 结构 113
 楼梯间的分量 114
 单元及构件标准化 115
 墙倒屋不塌 116
 有效的结构空间体系 117
 梁柱体系和檐口 118
 雕梁画栋 119
 13 构造 121
 屋面处理 122
 层层下落式的屋顶 123
 阁楼、吊楼 124
 储藏空间 125
 屋顶平台 126
 柱边的空间 127
 柱子和柱基 128
 防水隔潮与垂片式外墙 129
 舍不得取消的门槛 130
 14 细部 131
 材料的质感 132
 隔扇门 133
 小窗棂 134
 闪烁的光线 135
 栏杆 136
 15 能源和动物 137
 积肥和沼气 138
 牲畜、家禽 139
 天人合一 140
 16 庭园 141
 围墙 142
 花园、果园、菜园 143
 树荫和花架 144
 园椅和座位点 145
 地面、带石缝间隙的铺面 146
 室外景观内置 147
 赏石 148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149
 17 装饰 151
 装饰 152
 山墙头 153
 脊饰 154
 悬鱼、门钹 155
 砖雕、石刻 156
 新疆维吾尔族民居花饰 157
 18 家具陈设 159
 床龛 160
 室内陈设 161
 中国式家具 162
 生活物件 163
 室外的陈设 164
 石狮子护卫 165
 家务 166
 棂格 167
 琴、吟、丹、墨、茗 168
 19 旧屋遗韵 169
 北京四合院住宅 170
 东北民居 171
 山东民居与河南民居 172
 河南巩县窑洞 173
 陕西民居与河北民居 174
 山西民居 175
 陇东西锋镇半敞式窑洞 176
 下沉式窑洞 177
 陇东地下窑院的入口 178
 青海民居与宁夏民居 179
 新疆民居 180
 蒙古包帐篷和内蒙古土坯房 181
 安徽民居 182
 湘西民居 183
 江苏民居 184
 苏州民居 185
 苏州花园住宅 186
 浙江民居 187
 贵州民居 188
 四川民居 189
 四川甘孜藏族、西藏碉楼民居 190
 云南丽江民居和井干式木屋 191
 云南洱海之滨白族民居、西双版纳竹楼 192
 福建土楼 193
 广东民居 194
 台湾高山族民居 195
 20 旧貌新颜 197
 朝鲜族小住宅设计 198
 徽州小住宅设计 199
 湘西苗族小住宅设计 200
 福建小住宅设计 201
 广东潮州小住宅设计 202
 贵州侗族小住宅设计 203
 新疆维吾尔族民居设计 204
 新疆小住宅设计 205
 藏族小住宅设计 206
 藏东峡谷小住宅设计 207
 四川藏族碉房小住宅设计 208
 窑洞民居小住宅设计 210
 地坑窑洞小住宅设计 211
 内蒙古土木尔台生土住宅设计 212
 傣族民居小住宅设计 214
 傣式小住宅设计 215
 傣式社区中心设计 216
 台湾高山族小住宅设计 217
 参考书目 218
 荆其敏水彩画中的中国传统民居 219
           | 
         
       
      
      
      
         
          | 內容試閱: 
           | 
         
         
           
            第三版前言
 中国传统民居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富的建筑设计经验,广泛地表现在各地民居建筑中。我们应该从民居中继承经过长期检验后留存下来的宝贵设计遗产,把传统村镇民居中优秀的布局手法运用到新时期的建筑设计中,使我们的建筑设计水平在历史传统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走出我国自己的住宅建筑设计道路。
 建筑设计中不论什么流派,都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化的。在人类建筑历史的长河中,摩登[1]运动只是工业技术发展时期的一股支流。当前风行于西方的所谓文脉主义、后摩登主义等建筑派系,已经对摩登建筑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新的建筑思潮极力从传统中汲取精华来充实当代摩登建筑,促进其发展。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大,民间传统经验丰富,当前世界上许多名家大师的优秀设计思想,常常与我国传统民居的设计思想不谋而合。这当然是出于对共同的建筑美学规律的探求,而我国的民居建筑实践远在西方新理论之先。如果我们运用西方建筑学的理论观点来考察和验证我国的传统民居和村镇设计,就会发现我国民居的精湛技艺是闪耀于世界建筑艺术中的一颗明珠。
 民用住宅是各种建筑中数量的,如果生搬硬套,照抄外国的经验,盲目引进外国的设计手法,就会给我国城乡建设带来严重的恶果。片面的理性主义和单纯的经济观点,已经使我们的某些居民区外形千篇一律、呆板沉闷、环境欠佳。当前我国民用居住建筑的需求量很大,建筑师如果单从完成住宅的面积着眼,就会造成许多难以克服的遗留问题。我国广大农村正逐渐富裕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要盖新房。为了迎接我国村镇建设的高潮,应该及时整理和总结我国传统民居的设计经验,以利于兴建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新式民居。我们不应把城市型的住宅搬到农村去,更要避免重犯城市住宅建设中的某些弊病,创造出具有我国传统风格的民居建筑新格局,来代替那些单调呆板的城市型住宅。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很多,书的修订中增加了“旧屋遗韵”和“旧貌新颜”两个部分。
 “旧屋遗韵”部分以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优秀民居实例表现中国传统民居的独特风貌。民居家屋历来是人们生活、思想信念、内心认知的体的呈现,在对传统旧宅的回顾中,我们可以从那些旧屋的图景中进一步发掘人们居家环境美的特征。我们看到了“住”是居者的容纳;“屋”是居家环境实质的内容;“居”是人们居住生活行为的场所;“家”是人们内心的领域;“生态”是人们生活离不开的自然环境。理想的家居正像白居易《溪村》诗中描写的“蒲短斜侵钩艇,溪迴曲抱人家。隔村惟闻啼鸟,卷帘时见飞花。”完美的家居生活要有与生物共生的自然环境,家屋与自然环境共生兼容。
 “旧貌新颜”部分选用了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民居的设计作业体现现代的家屋设计要沿用传统民居的经验和手法。未来人类的家屋建设要更加注重环境生态观;要重视环境因素;要有场所地域认知和文化观,家屋不应该是无意义的建筑空间,它的主体是人。“旧貌新颜”部分中的设计作业要求以人为本,要有文化与自然的可持续观念。“旧貌新颜”部分的设计作业中把人们的居家之“美”作为生活的需要,让我们的居家环境像中国传统民居那样回归到人类亲和自然的真实生活中去。在居家生活中把身心融入自然,返璞归真,书中关注的并且终的目标还是如何使中国传统民居“旧貌新颜”。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仅就目前的资料对民居设计提出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供有关方面参考,不足之处,恳请指正。
 荆其敏   
 2021年8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