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名画里的中国 (共7册) 汉宫春晓图/韩熙载夜宴图/唐宫仕女图/洛神赋图/西湖十景图/千里江山图/清
			》
 售價:HK$ 
			294.8
 
  《 
			江山胜迹:人文风景的建构与传承
			》
 售價:HK$ 
			162.8
 
  《 
			雅贼(偷天大盗斯特凡·布雷特维泽的双面人生)
			》
 售價:HK$ 
			60.5
 
  《 
			天下一统: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再诠释
			》
 售價:HK$ 
			85.8
 
  《 
			探古论金--曾侯乙青铜器工艺图解
			》
 售價:HK$ 
			437.8
 
  《 
			死亡与右手(修订译本)
			》
 售價:HK$ 
			63.8
 
  《 
			东方美学口袋书 华夏青铜
			》
 售價:HK$ 
			43.8
 
  《 
			初识密码学
			》
 售價:HK$ 
			140.8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开展教育扶贫政策绩效评估研究,构建西部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选取7个样本县/区进行实证检验,对评估结果进行等级划分,检验了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通过评估,总结了西部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在发展理念、发展规划、发展模式、就业衔接、信息化程度、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西部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体系的对策建议。 |  
         
          | 關於作者: |   
          | 陈?然,管理学博士,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云南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办公室主任,第四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评审专家。一直以来从事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和边疆治理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参与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十余项。 |  
         
          | 目錄: |   
          | 章 导论……………………………………………………………… 1 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1
 第二节 文献综述…………………………………………………… 4
 第三节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4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 30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33
 第六节 本书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37
 第二章 西部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的历史沿革 …………………… 39
 节 西部地区贫困治理历程 ………………………………… 39
 第二节 西部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的发展演化 ……………… 44
 第三节 云南省教育扶贫政策的发展演变 ……………………… 49
 第三章 完善西部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的依据 …………………… 55
 节 西部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的战略规划分析 ………… 55
 第二节 西部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的价值导向分析 ………… 59
 第三节 西部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的政治系统分析 ………… 63
 第四章 西部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绩效评估体系构建 …………… 80
 节 教育扶贫政策绩效评估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 ………… 80
 第二节 教育扶贫政策绩效评估体系构建的具体流程 ………… 96
 1
 第五章 西部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绩效评估体系的实证检验…… 142
 节 实证检验的基本方法…………………………………… 142
 第二节 云南省七个贫困县教育扶贫政策绩效评估的
 数据统计………………………………………………… 152
 第三节 云南省七个贫困县教育扶贫政策绩效评估的
 结果分析………………………………………………… 161
 第六章 西部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的问题诊断…………………… 209
 节 教育扶贫 “全面系统性”发展理念不足 …………… 210
 第二节 教育扶贫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规划不足 ………… 215
 第三节 教育扶贫 “需求导向式”发展模式不足 …………… 220
 第四节 教育与就业 “立交桥”未完全贯通 ………………… __________226
 第五节 教育扶贫信息化程度不足……………………………… 229
 第六节 教育扶贫运行机制不健全……………………………… 233
 第七节 教育扶贫制度体系不完善……………………………… 240
 第七章 西部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体系的完善…………………… 243
 节 构建教育扶贫政策的功能体系………………………… 243
 第二节 完善教育扶贫政策的管理体系………………………… 251
 第三节 健全教育扶贫政策的资源保障体系…………………… 255
 第八章 结论…………………………………………………………… 260
 参考文献………………………………………………………………… 2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