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匹配
			》
 售價:HK$ 
			86.9
 
  《 
			ETF投资 低利率时代财富进阶必修课(普通人躺赢的投资方法,领先一步学会ETF投资,早日赢得财富自由
			》
 售價:HK$ 
			75.9
 
  《 
			肩部康复训练 损伤预防 评估与恢复(修订版)
			》
 售價:HK$ 
			107.8
 
  《 
			速写随手画 临摹训练素材集
			》
 售價:HK$ 
			61.4
 
  《 
			女性的奥秘
			》
 售價:HK$ 
			85.8
 
  《 
			理解人性:成熟不是看懂事情 而是看透人性 任何事件中 都别低估人性的影响
			》
 售價:HK$ 
			61.6
 
  《 
			看见情绪价值2(做个情绪自由的成年人 不要和别人一起欺负自己,你的情绪比全世界的期待都重要)
			》
 售價:HK$ 
			54.8
 
  《 
			罪案调查科:罪终迷局
			》
 售價:HK$ 
			58.1
 
 
 | 
         
          | 編輯推薦: |   
          | 《个人知识》是波兰尼耗费十余年心血的著作,是一部综合性的科学哲学和人文哲学巨著。波兰尼称自己的《个人知识》是创建了一种新的“历史理论”,其意思是表明自己的隐默认知论已经泛化为一个能够重新勾画全部人类知识的崭新世界图景。在这本书中,波兰尼操着隐默认知之剑,在思想史、自然科学研究、认识论研究、社会政治、文化艺术以及宗教等几乎所有知识领域,处处证实着缄默整合功能的隐性运行。 |  
         
          | 內容簡介: |   
          | 波兰尼颠覆了传统客观主义科学观,把“人”作为科学参与的主体,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几乎所有门类知识的考察,批判了客观主义的知识观,通过对知识的隐默性、分立性与寄托性的强调,从而终构建起了自己以“个人知识”为标识的认识论。波兰尼认为,相对于传统认识论所依托的可明确表述的逻辑理性,人的认知运转中还活跃着另一种与认知个体活动无法分离、不可言传只能默会的隐性认知功能,而这种默会认知正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内在本质。 |  
         
          | 關於作者: |   
          | 迈克尔·波兰尼(1891—1976)是一位英籍犹太裔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其在科学哲学方面的建树,尤其对集体主义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引起西方思想界的重视,是20世纪具有重大影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著有《社会、经济和哲学》、《波兰尼文选》和《个人知识》等。 |  
         
          | 目錄: |   
          | 前言 / 1 致谢 / 1
 
 编认知的技艺 / 1
 章客观性 / 3
 节哥白尼革命的教训 / 3
 第二节机械论的发展 / 7
 第三节相对论 / 11
 第四节客观性与现代物理学 / 17
 第二章概率 / 21
 节研究计划 / 21
 第二节精确陈述 / 22
 第三节概率陈述 / 24
 第四节命题的概率 / 28
 第五节断言的性质 / 31
 第六节指导原则 / 35
 第七节信心的分级 / 36
 第三章秩序 / 40
 节偶然性与秩序 / 40
 第二节随机性和有意义的模式 / 45
 第三节确定化学比例的规则 / 48
 第四节晶体学 / 51
 第四章技能 / 59
 节技能的实践 / 59
 第二节破坏性的分析 / 60
 第三节传统 / 63
 第四节行家技能 / 65
 第五节两种意识 / 66
 第六节整体和意义 / 69
 第七节工具和框架 / 70
 第八节寄托 / 71
 第九节不可明确说明性 / 75
 第十节总结 / 77
 
 第二编隐默的成分 / 81
 第五章言语 / 83
 节引言 / 83
 第二节非言语式的智力 / 85
 第三节语言的操作原理 / 92
 第四节言语式思维的效力 / 97
 第五节思维和言语(一):文本与意义 / 102
 第六节隐默同意的诸种形式 / 111
 第七节思维与言语(二):概念的决定 / 116
 第八节受教育的心灵 / 119
 第九节语言的再阐释 / 122
 第十节理解逻辑运算 / 136
 第十一节问题解决之引论 / 139
 第十二节数学的探索 / 144
 第六章理智的激情 / 157
 节提示 / 157
 第二节科学的价值 / 160
 第三节探索的激情 / 169
 第四节优雅与美 / 172
 第五节科学争论 / 178
 第六节科学前提 / 188
 第七节私人的与公众的激情 / 202
 第八节科学和技术 / 205
 第九节数学 / 215
 第十节数学的肯定 / 218
 第十一节数学的公理化 / 222
 第十二节抽象艺术 / 224
 第十三节内居与突破 / 227
 第七章交谊共融 / 242
 节引言 / 242
 第二节交流 / 244
 第三节社会知识的传递 / 247
 第四节纯粹的交谊共融 / 250
 第五节社会组织 / 253
 第六节两种文化 / 256
 第七节个人文化的管理 / 258
 第八节公民文化的管理 / 265
 第九节赤裸裸的权力 / 267
 第十节强权政治 / 270
 第十一节苏联马克思主义的魔力 / 271
 第十二节道德倒置的虚假形式 / 278
 第十三节对知识分子的诱惑 / 280
 第十四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 / 284
 第十五节关于事实的问题 / 286
 第十六节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主义 / 290
 
 第三编个人知识的正当性 / 297
 第八章肯定之逻辑 / 299
 节引言 / 299
 第二节语言的自信运用 / 299
 第三节对描述词的质疑 / 300
 第四节精确性 / 302
 第五节意义的个人模式 / 303
 第六节关于事实的断言 / 305
 第七节朝向个人知识的认识论 / 307
 第八节推理 / 309
 第九节自动化的一般理论 / 314
 第十节神经学与心理学 / 315
 第十一节关于批判性 / 317
 第十二节信托的纲领 / 318
 第九章对怀疑的批判 / 325
 节怀疑论 / 325
 第二节信念和怀疑的对等性 / 329
 第三节合理怀疑与不合理怀疑 / 331
 第四节自然科学中的怀疑论 / 333
 第五节怀疑是探索性的原则吗? / 334
 第六节法庭上的不可知论式怀疑 / 335
 第七节宗教的怀疑 / 338
 第八节隐含的信念 / 346
 第九节稳定性的三个方面 / 349
 第十节科学信念的稳定性 / 353
 第十一节普遍的怀疑 / 355
 第十章寄托 / 362
 节基本的信念 / 362
 第二节主观性、个人性与普遍性 / 363
 第三节寄托的融贯性 / 367
 第四节逃避寄托 / 371
 第五节寄托的结构(一) / 373
 第六节寄托的结构(二) / 378
 第七节不确定性与自我依赖 / 383
 第八节寄托的生存面向 / 384
 第九节寄托的多样性 / 387
 第十节接受召唤 / 389
 
 第四编认知与存在 / 395
 第十一章成就的逻辑 / 397
 节引言 / 397
 第二节正确性的规则 / 398
 第三节原因与理由 / 402
 第四节逻辑学与心理学 / 404
 第五节动物的创造力 / 406
 第六节对于同等潜能原理的解释 / 411
 第七节逻辑层次 / 414
 第十二章认知的生命 / 421
 节引言 / 421
 第二节物种分类的真实性 / 422
 第三节形态发生 / 429
 第四节生命的机制 / 434
 第五节行动与感知 / 436
 第六节学习 / 440
 第七节学习与归纳 / 444
 第八节人类的知识 / 449
 第九节高级的知识 / 451
 第十节融汇点 / 456
 第十三章人的崛起 / 462
 节引言 / 462
 第二节进化是一种成就吗? / 464
 第三节随机性——突生的一个例子 / 472
 第四节突生的逻辑 / 475
 第五节普遍化的“场”概念 / 480
 第六节机器式操作之突生 / 484
 第七节因与终极目的 / 485
 
 索引 / 491
 |  
         
          | 內容試閱: |   
          | 本书主要是对于科学知识的性质及其正当性进行考察,但是我对科学知识所进行的重新思考会引发科学领域之外的广泛问题。我的考察首先从拒绝科学的超然性(detachment)“超然性”这里指“与人无涉、客观中立”的意思。——译者注理想开始。这种错误的理想也许在精确科学中并无害处,因为在那些领域科学家实际上对其视而不见。但是我们将看到,它在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中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并且远远超出科学领域的范围,使我们的整个观点误入歧途。而我想要建立另外一种相当普泛的知识理想。 因此,本书涉及的范围极广,并且我还发明了用作本书标题的这个新术语:“个人知识”。“个人”和“知识”这两个词看起来是自相矛盾的,因为真正的知识被认为是非个人化的、普遍接受的和客观的。但是这个表面上的矛盾可以通过修改认知(knowing)这一概念来被消除。
 我把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作为对于这个概念进行修改的主要线索。科学家对于格式塔心理学所蕴含的哲学意义避而远之,而我却坚定地拥护它。我把认知看作是对于被认知事物的主动理解,是一项需要技能的活动。技能性的认知和行为的实施,是以作为线索或者工具的一组细节为附属条件,来促成一项技能性成就,不管该成就是实践方面还是理论方面的。因此,我们可以被说成是“附属地”(subsidiarily)意识到处于我们对于相关整体的“焦点意识”(focal awareness)之内的这些细节。线索和工具就是这样来被使用的东西,它们不是按照其本身的样式来被观察。它们被当成我们身体器官的延伸,这就涉及我们自身存在的某种变化。因此,理解行为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批判的,因为我们不能拥有任何确定的框架来对已确定框架之重构进行批判性的检验。
 这就是在所有理解行为中都会出现的认知者的个人参与,但这并非使我们的理解变为主观性的。理解不是任意的行为,也不是被动的经验,而是一项声称具有普遍有效性的负责任的行为。由于认知活动与隐藏着的实在世界发生接触,在这种意义上认知活动实际上是客观的;这种接触作为某种条件,使得我们能够预见某一无限范围的、尚未被认识到的(也许还未被设想到的)真实的隐含之物。因此我们似乎有理由把这种个人性与客观性的融合描述成个人知识。
 个人知识是一种理智的“承诺或寄托”(commitment),因此也具有内在的风险性。只有那些有可能是错误的断言才可以被说成是传达了这种客观知识。本书所载的一切断言都是我的个人寄托。它们为自己代言,并且仅限于此。
 在整本书中,我都试图表明这个立场。我已经指出,每一项认知行为,都被那个认知主体的激情所驱使;这个因素不是些许的美中不足,而是知识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围绕着这个核心事实,我试图把那些我真诚持有,并且不得不真诚持有的相互关联的信念构建为一个体系。但是在根本上,对于这些信念的坚守也只是我的个人忠诚,并且只有确保了这点,它们才可以要求获得读者的关注。
 
 迈克尔·波兰尼曼彻斯特1957年8月致谢致谢本书以我于1951年至1952年在阿伯丁大学开设的吉福德讲座之讲义为基础。我要感谢阿伯丁大学给我这样的机会,使得我可以扩展自己的思想。因为后来的研究工作并没有使我的观点发生实质性的改变,那些讲义的大部分都可以不加变动,只有少部分经过重新思考后被删除或者补充。
 曼彻斯特大学让我能够接受阿伯丁大学的邀请,并在那里用了九年的时间来专门写作这本书。该大学的评议会和理事会允许我从物理化学的席位转到一个没有教学任务的教授职务,他们的宽宏大量让我觉得内心歉疚。我还特别要感谢当时的副校长约翰·斯托普福德爵士和当时的校理事会主席西蒙·维森肖勋爵。
 我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阿拉丁大学很多同事的帮助,他们的耐心让我一直很钦佩,请允许我再次感谢他们。关于本书主题,我两次在芝加哥的社会思想研究委员会进行演讲,回想起和那里的同仁共度的时光,我也心怀感激之情。
 本书还要感谢玛卓莉·格林博士的大力协助。当我于1950年在芝加哥次和她讨论本研究的时候,她就好像已经猜到了我的全部目标,从那时起,她一直帮助我实现这项研究目标。她把自己的哲学研究放在一边,多年来全身心地参与到这项研究中。我们的讨论对于每一阶段的进展都起到促进作用,本书的几乎每一页都受惠于她的评论。我在本书中获得的所有成就都有她的一份功劳。J.H.奥尔德罕博士、欧文·克里斯托儿先生、伊丽莎白·苏魏尔小姐和爱德华·什尔斯教授曾通读了本书的手稿;W.哈斯先生、W.梅斯博士、M.S.巴特利特教授和C.勒犹斯基博士曾阅读了手稿的部分。他们都提出了改进的建议,我深表感谢。奥莉薇·戴维斯小姐十年来承担了本书的文秘工作,她的技能和辛劳给了我无比的帮助。在本项研究中,书籍、差旅和补助的费用是由洛克菲勒基金会、伏尔加基金会和文化自由大会提供的。
 后,我还要向一个人表达我的爱慕之情,她毫不犹豫地与我一起分担了这项非同寻常的事业之风险,并年复一年地承受着我作为这一不寻常的活动之中心人物所带给她的压力。她就是我的妻子。
 在1952年至1958年间,我就本书的主题发表过以下论文。括号中的页码是本书相应的页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