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图说航天科学与技术
			》 
			 售價:HK$ 
			107.8
			 
			 
	
			  
			《 
			北派2:西夏梵音(网络原名《北派盗墓笔记》)
			》 
			 售價:HK$ 
			52.8
			 
			 
	
			  
			《 
			当代中国经济讲义
			》 
			 售價:HK$ 
			151.8
			 
			 
	
			  
			《 
			40堂生死课
			》 
			 售價:HK$ 
			63.8
			 
			 
	
			  
			《 
			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看日本系列)
			》 
			 售價:HK$ 
			61.6
			 
			 
	
			  
			《 
			砂与海之歌纪念画集
			》 
			 售價:HK$ 
			107.8
			 
			 
	
			  
			《 
			大学问·月照崇徽:章献刘后与宋真仁之际政治
			》 
			 售價:HK$ 
			107.8
			 
			 
	
			  
			《 
			荆棘里
			》 
			 售價:HK$ 
			47.1
			 
			 
	
 
       | 
     
      
      
         
          | 編輯推薦: | 
         
         
          |  
            书中触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既有城市问题,也有环境问题;既有艺术问题,也有技术问题;涉及社会政治、美学、历史、语言学等诸多方面,展现了现代建筑评论的广阔疆域,无论对业内人士,抑或关注建筑艺术的普通民众都有裨益。
           | 
         
       
      
      
      
      
         
          | 內容簡介: | 
         
         
          |  
            本书荣获1985年建筑批评家奖,该奖为当时建筑批评出版物奖项。自20世纪50年以来,艾伦·科洪的批评和理论一直代表着一代建筑师的良心,他的严谨和明晰的概念始终引发着争论,并成为理论和实践中求索新方向的动力。这本17篇的评论集标志着过去30年建筑思想发展的脉络,实际上包含了建筑领域的“现代建筑理论”。
           | 
         
       
      
      
      
         
          | 關於作者: | 
         
         
          |  
            艾伦.科洪(Alan Colquhoun),英国建筑师、历史学家、评论家,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名誉教授。他与合作伙伴共同完成的伦敦Whitechapel美术馆、Forest Gate高中、萨里皇家霍洛威学院化学大楼的翻建工作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已出版的代表作包括《建筑批评中的散文:现代建筑与历史变迁》《现代建筑》等。
           | 
         
       
      
      
      
      
         
          | 目錄: 
           | 
         
         
           
            导言 
 现代建筑与历史性
 章 现代建筑与符号的向度 
 节 现代建筑运动 
 第二节 技术的象征与字面上的表征 
 第三节 形式与功能的相互作用:对柯布西耶两件后期作品的研究
 第二章 类型和它的转换 
 节 类型学与设计方法 
 第二节 柯布西耶作品中的概念转移 
 第三节 规则、现实主义与历史 
 第四节 阿尔托:类型对应功能
 第三章 建筑与城市 
 节 超大街区 
 第二节 比希尔中心 
 第三节 比奥博格高地 
 第四节 构架与架构
 第四章 历史与建筑符号 
 节 历史主义与符号学的局限 
 第二节 符号与实体:对复杂性、拉斯维加斯和奥伯林的反思 
 第三节 贡布城希和黑格尔主义传统
 第四节 巴黎美术学院的设计方案 
 第五节 从凑合到神话,或如何将一堆东西重新结合在一起 
 第六节 形式与图像
           | 
         
       
      
      
      
         
          | 內容試閱: 
           | 
         
         
           
            书中评论的写作年代跨越了18年之久(1962~1979年),其中大部分是在一些特殊场合的触动下完成的,因而它们反映了一些特定时期大家感兴趣的课题,可以被当作一个特别时期的晴雨表,在这一时期,主导建筑的理念飞速地变化着。尽管如此,不同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共同的主题,赋予了这一文集以思想上的统一。
 我决定按照题目而非年表来安排这些随笔。这不可避免地会使观念的变化和思想的发展看上去模糊不清,但它也有实际的好处,即它能使读者按照一种概念分类来进行选择,尽管这种分类缺少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书中提出的一些思想并非归个人所有,而我对许多人的感激是难以列举的,这将在文章中明显地表现出来。然而,我还是要对一些建筑师和思想家进行特别的感谢。首先我要感谢约翰·米勒(John Miller),正是通过与他一起就作品方案的来龙去脉进行讨论,许多在我的随笔中涉及的问题开始变得清晰起来;接下来我要感谢罗伯特·马克斯韦尔(Robert Maxwell)、科林·罗(Colin Rowe)和托马斯·史蒂文斯(Thomas Stevens),与他们的友谊和交流多年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间断的鼓舞和榜样作用,尽管我的观点与他们并非总是一致。此外,还要感谢托马·洛朗(Tomas Llorens),他对我近期的几篇评论所作的原文校勘作出了重要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