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金石万象 梅庵书学    李瑞清   吴守峰
			》
 售價:HK$ 
			327.8
 
  《 
			脑结构MRI连续层次解剖学
			》
 售價:HK$ 
			162.8
 
  《 
			古琴之美·2026(可读、可听、可学、可赏的“立体化”文化日历;专注于古琴文化的鉴赏日历)
			》
 售價:HK$ 
			107.8
 
  《 
			财之道丛书·贪婪的游戏:金融投机100年
			》
 售價:HK$ 
			74.8
 
  《 
			算力崛起:重塑未来经济与社会
			》
 售價:HK$ 
			76.8
 
  《 
			敦煌壁画?纹样
			》
 售價:HK$ 
			151.8
 
  《 
			丑的美学 一部跨越两个世纪的美学沉思录
			》
 售價:HK$ 
			140.8
 
  《 
			智圆行方――燕京医学名家处方手迹藏臻
			》
 售價:HK$ 
			437.8
 
 
 | 
         
          | 編輯推薦: |   
          | ★10个月累计加印40次的《西南联大通识课》系列全新作品!更全面的通识教育,更完整的西南联大! ★豆瓣评分8.9分的《西南联大通识课》系列图书!万千读者翘首以盼的《西南联大通识课》第二辑!思想文化盛宴第二弹!
 ★仅存在8年,却影响中国80年!
 ★联大8年,诞生了
 2位诺贝尔奖得主
 5位中国国家科技奖得主
 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
 17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大师上的大学,堪称中国版“人类群星闪耀时”!教育史上ZUI豪华讲师天团!
 ★出版史上首次联合收录闻一多、张荫麟、冯友兰、朱自清等西南联大著名教授作品,再现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面貌。
 ★选篇范围广、内容多、系统性强,全面展现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等教授新颖、前沿性十足的学术成果。
 ★筛选20多种底本,精心编校2年,勘误300余处,保证内容的纯粹、完整。
 ★每本书高含2000多个知识点,国学知识一手掌握!诗在唐代兴盛的原因、中西文化的异同……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书中找到满意的答案!
 ★深刻影响过杨振宁、邓稼先、许渊冲、汪曾祺的大师课,也是每一位国人的必修课!
 ★多幅西南联大老照片,真实走进西南联
 |  
         
          | 內容簡介: |   
          | 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所创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套图书力图通过在西南联大担任过教授的15位大师的优质文章,从多个角度呈现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面貌,并展现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以及朱自清、冯友兰、陈寅恪等诸位大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这些文章都是大师们在各自擅长领域所写下的,从中不但能看到大师们对于学问的认真,对于教育的坚持,还可以在这些文字后面看到大师们在时代剧变中始终屹立不倒的身影。 |  
         
          | 關於作者: |   
          |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出版首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诗集《死水》出版。1932年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后随校南迁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1946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有《闻一多全集》。 冯友兰(1895—1990),中国著名哲学家,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贞元六书》等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
 |  
         
          | 目錄: |   
          | 《西南联大诗词课》 /上篇/ 诗
 诗 经
 人民的诗人——屈原
 什么是《九歌》
 古诗十九首释
 陶渊明
 谢灵运和山水诗
 鲍照和七言诗
 南北朝的民歌及新乐府
 宫体诗的自赎
 唐诗兴盛的原因及其分期
 宫律派
 复古派
 田园方外派
 四 杰
 王维与孟浩然
 高 适
 岑 参
 李 白
 杜 甫
 韦应物与刘长卿
 白居易、元稹、刘禹锡
 贾 岛
 杜 牧
 李商隐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黄庭坚
 陆游的诗词
 杨万里与范成大
 唐诗与宋诗的比较
 /下篇/ 词
 温庭筠和花间派词人
 李煜及南唐其他词人
 词体演变及北宋词人
 柳 永
 周邦彦与大晟词人
 李清照
 南宋词人
 南渡初期作家
 辛弃疾的词
 姜夔与词的衰落
 
 《西南联大文化课》
 /章/ 冯友兰、汤用彤、张荫麟、罗庸浅谈文化
 文化的类型
 论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思想之冲突与调和
 应对西洋文化持什么态度
 文 化
 中国今后的文化建设
 /第二章/ 雷海宗、吴晗、张荫麟讲历史文化
 历史过去的释义
 中国文化的两周
 无兵的文化
 中外的春秋时代
 中国的家族
 中国的元首
 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
 历史上的政治的向心力和离心力
 论修明政治的途径
 古代中国的外交
 五代时波斯人之华化
 论贪污
 治人与法治
 说 士
 论史实之选择与综合
 /第三章/ 闻一多、罗庸讲人文精神
 什么是儒家——中国士大夫研究之一
 论为己之学
 诗 人
 思无邪
 诗的境界
 欣 遇
 /第四章/ 冯友兰、雷海宗讲哲学与人生
 略谈哲学的用处
 论哲学方法
 孔子以前之哲学
 先秦儒家哲学述评
 论人生中的境界
 论命运
 关于真善美
 |  
         
          | 內容試閱: |   
          | 唐代诗歌兴盛之原因 诗源于歌,徒歌为歌谣,乐歌是乐曲。后来分道扬镳。汉魏南北朝,歌曲称乐府,吟诵的称诗。
 唐代诗歌盛。计有功《唐诗纪事》采录诗人1150家,《全唐诗》900卷,釆录2300余家,48900余首,也还有遗佚。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只是吟诵的诗,不是歌曲。虽然题目用乐府歌引,并不真的入乐。无论乐府古题,或如白居易的新乐府,都不入乐歌唱,不过假定可以作歌曲而已。南北朝的乐府对于唐诗很有影响,唐诗中普遍的题材是闺怨及边塞。情诗与战争诗,这些内容是南北朝乐府的题材。尤其是初唐,盛唐以后,距离就远了。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至其所以诗独盛的原因,可有数端。
 (一)君王提倡
 太宗、高宗、武后、玄宗、德宗、宪宗、穆宗、文宗、昭宗,莫不好诗。太宗偶好宫体诗,令文士修撰《晋书》,自为陆机、王羲之作传论。高宗朝升擢诗人上官仪。又恐于此时试进士,加试杂文(杂文为诗赋)。武后时常宴群臣赋诗,使上官婉儿品第甲乙赐金爵。玄宗朝以李白供奉翰林,王维以一诗免谴。又设左右教坊,梨园子弟习俗乐,采诗入大曲中歌唱。德宗朝知制诰缺出,曰:与韩翃。时有二韩翃,一为诗人,一为江淮刺史。德宗曰:与“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
 (二)科举试诗
 隋文帝始举秀才,炀帝始设进士科,唐初因之。《唐文典》,唐代选举六科:(1)秀才;(2)明经;(3)进士;(4)明法;(5)书;(6)算。其中秀才科立格,常停。唯“明经”“进士”两科为士众所趋。进士科试诗赋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玉海》引唐《选举志》)。唯唐初进士科尚未试诗赋,可能在高宗时增入,称“杂文”,进士科要亦以时务策帖经为主。试诗始于何时不可考,唯《文苑英华》卷186收王维《清如玉壶冰》诗,注云“京兆府试,时维年十九”(今《全唐诗》本同),维年十九时开元七年也。《唐诗纪事》:祖咏试《终南望余雪》诗,在开元十二年。以后终唐不废。试诗四韵、六韵、八韵不等。开元二十五年,敕:进士以声韵为学,多昧古今;明经以帖诵为功,罕穷旨趣。自今明经问大义十条,对时务策三道;进士试大经十帖(见《通鉴纲目》,唐时以《左氏传》为大经)。知明经、进士两科所试略同,唯明经无诗赋,进士有诗赋。唐代才人所趋在进士科。进士之在政治上获得地位,从武后朝始。唐代与南北朝九品中正之选举法不同,高门、寒门的阶级观念已打破。
 这里有两点值得指出:
 (1)考试用诗,所以诗为一般知识分子所学习。蒙童都要学诗。元白书信文集序中提及,村塾教师以元白诗训蒙童。诗成为文人的普通素养,甚至方外道流、女子都能诗。
 (2)进士制度,可以使社会各阶层有平等的上进机会。六朝重门第,唐代诗人很多不出高门,很多少时贫困的。
 不出高门的,如陈子昂、李白。富厚家庭子弟。
 贫苦的,如岑参、韩愈(刻苦为学)、孟郊、贾岛。
 落魄不羁的,如高适。
 名门之后,但父亲做小官(县令之流)的,如元稹、杜甫、白居易。
 隐士,如孟浩然、皮日休、陆龟蒙。
 进士来自各阶层,生活经验丰富。中进士以后他们也未必得高官厚禄,做校书郎、拾遗、县令、刺史各处流转。天下大,到处跑。所以唐诗内容,比南北朝丰富。
 (三)以诗入乐府歌曲
 南北朝诗人多作乐府歌曲。唐代诗人作乐府古题者极多,唯不入乐。玄宗开元二年,以雅俗乐均隶太常为不合,因置左右教坊,以教俗乐,又选乐工、宫女数百人,自教之,谓之皇帝梨园弟子。唐代大曲如《甘州》《凉州》皆釆绝句入遍数中歌唱。《集异记》记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诗人“旗亭画壁故事”。(三人不得志,时在长安,下雪,在旗亭喝酒,闻隔壁歌唱。三人才名相当,乃打赌看唱谁的诗多。昌龄、高适诗均已唱过,唯未听唱之涣诗。情急之下,之涣表示,再无人唱,自认输;如唱了,你二人要甘拜下风。果然,一出色之红衣女子唱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三人大笑。闻笑声,得知三个才子,歌女请他们喝酒。)此乃小说,①三人虽同时,而踪迹难合;②高适一诗,竟是悼亡诗,不宜歌唱。要之,此三人之诗,被采入大曲中歌唱,为伶官歌伎所习,则为事实也。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入乐为《阳关曲》传唱。又“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相思”(《相思》)。李龟年奔泊江潭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之。“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伊州歌》)此亦王维诗为梨园所习唱。又玄宗曾登楼听伶人唱李峤《汾阴行》之后四句,叹曰:李峤真才子也。又元微之诗入禁中,宫中称为元才子。元白诗歌诵于贩夫走卒之口。李白《清平调》不可信,唯彼有《宫中行乐词》八首入管弦者。《宫中行乐词》八首皆五律,气格比《清平调词》三首为高。《清平调词》见乐史所撰《李翰林别集序》,伪作也。霍小玉与李益初有交情时,介绍人介绍他的“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中唐以后,白、刘、温、皇甫松等均作《柳枝词》《杨柳枝词》《浪淘沙》歌词,为诗词之过渡。宋代歌曲则均用长短句,不以诗为乐府矣。
 (四)行卷之风甚盛
 四方文士集京师者以诗文行卷投谒前辈势要,以诗文为政治上进身之阶而邀才名。如陈子昂“挟文百轴,驰走京毂”。李白以《蜀道难》示贺知章。白居易以诗文谒顾况。况曰:长安居大不易。后念其诗,觉甚好,才对他客气。
 (五)朋友赠答,均以诗
 诗为投赠送别应酬之具。和韵、赠答、唱和。元白、韩孟、皮陆间交往尤多。题壁诗风行。邮亭驿壁,到处通行。僧道亦多能诗者。当时风气如此。
 (六)外来音乐的影响
 唐诗声调好,还因有外来音乐加入进来。唐代音乐极发达,有外国音乐输入。琵琶、箫、笛,或采胡曲。“甘州”“凉州”,皆为乐府,时有新曲。其流行曲调之词,以七绝为多。羯鼓在唐时也有百数十曲子。日本正仓院有唐代琵琶,很讲究。
 音乐的发达也促进了唐诗的发达。
 因唐代诗人多,诗的标准高,民间作品反被湮没,不传于后。如汉魏南北朝有乐府民歌保存到今,唐代此方面材料反少。所传于今者皆文人作品。当时文学普遍,士人皆由进士科进身为原因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