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理想国译丛073——他们也是幸存者:纳粹大屠杀亲历儿童的人生与记忆
			》
 售價:HK$ 
			107.8
 
  《 
			蝴蝶的世界:它们的自然史与多样性
			》
 售價:HK$ 
			140.8
 
  《 
			礼记训纂  全2册 十三经清人注疏
			》
 售價:HK$ 
			162.8
 
  《 
			可持续盈利 可再生战略变革释放企业发展潜力(剖析当下环境挑战,探讨企业应对策略,推动企业可持续盈利)
			》
 售價:HK$ 
			74.8
 
  《 
			拒斥死亡(文明本质上是一场抵御死亡恐惧的集体英雄主义骗局)
			》
 售價:HK$ 
			76.8
 
  《 
			牛津通识读本·世相I(中英双语 全五册)收录《全球化面面观》《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国际移民》《人
			》
 售價:HK$ 
			214.5
 
  《 
			什么是教育 “轴心时代”提出者雅斯贝尔斯毕生教育思想精华
			》
 售價:HK$ 
			74.8
 
  《 
			创建强势品牌(典藏版)
			》
 售價:HK$ 
			130.9
 
 
 | 
         
          | 編輯推薦: |   
          | 教学革命的新形态 未来教育的新蓝图
 转变教学的方式、提高教学的质量、实现教育的变革
 在国际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的教学革命
 继《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之后,畅销书作者肯·贝恩教授再推力作—《超级课程:教育与学习的未来》,讲述你从没听说过的创新课程,让学生受到鼓舞,让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打开本书,听教育专家、畅销书作者肯·贝恩为您讲述精彩的故事。
 肯·贝恩教授与长期合作者玛莎·马歇尔·贝恩合作,走访了美国各地以及中国和新加坡的一些学校,全面解密人文学科和理科领域的各种超级课程。弗吉尼亚大学的本科生进入安全级别的少管所,与少年犯合作,思考托尔斯泰曾经思考过的重大问题。哈佛大学物理专业的学生了解宇宙的方式不是听老师讲课,而是与课堂上的同伴合作,在那里,阅读属于社交活动。达拉斯一所中学的学生们通过舞蹈来培养成长型思维,结果其中不少人被茱莉亚学院等知名大学录取。这些课程全部基于研究发现的有力元素,营造出的“批判性的、自然的学习环境”。这些课程促进了学生的内在热情,培养了自驱型学习和自省推理。
 本书告诉你一些重大教育变革的故事,揭秘超级课程如何帮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开启幸福而有创意
 |  
         
          | 內容簡介: |   
          | 本书详细论述了引导教学革命的新形态——超级课程,认为超级课程从本质上改变了学生的在校体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本书主要探讨了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同时,如何拓宽学生学习的广度;如何激发学生的潜力,改变自身的教学评估方式;如何营造一种学生能自主学习的环境;如何利用对人类学习的洞见来实现自己的创新,等等。通过大量有关超级课程案例的精彩描述,努力促进教师对新教学法的认识,从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终实现教育的变革。本书认为超级课程已然成为未来教育的蓝图,对线下教学、线上教学和社区教育的意义非凡。 |  
         
          | 關於作者: |   
          | 肯·贝恩(Ken Bain) 著名教育家,一位屡获殊荣的老师,也是畅销书《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和《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的作者。同时,他还是美国影响较大的四个教学中心,即纽约大学优秀教学中心、西北大学瑟尔精英教学中心、范德比尔特大学教学中心和蒙特克莱尔新泽西州立大学教学资源中心的创始人。他还担任美国优秀教师协会的主席,多次获得全美教学奖,被誉为美国优秀的大学教师之一。
 |  
         
          | 目錄: |   
          | 推荐序 关于大学与梦想的故事 第1 部分 教学理念
 闲话开场
 第1 章 将希望寄托在机器上
 城市中的魔鬼
 人类是如何学习的
 重要的不是鞋子
 第2 章 我们是如何学习的
 江河日下
 刻板印象之祸
 第2 部分 课程实例
 说在前面
 第3 章 新型大学
 欧林经验
 动机陷阱
 老师的信念很重要
 重新回到欧林
 终的项目
 第4 章 监狱里的书
 千呼万唤的教育革命
 邀请学生来学习
 利他主义的力量
 不止精神层面
 意义超出课程本身
 第5 章 多样化的课堂
 上课时做什么
 准备进入监狱
 课堂里做什么
 在少管所里做什么?之后呢
 邀请式课程纲要
 让学生决定学习目标
 创造合适的环境
 改变评分方式
 人文学科与贫困人口
 第6 章 从夏洛茨维尔到新加坡,再到更多地方:寻找超级课程
 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打开新途径
 基于团队的学习
 操练,操练,再操练
 团队的扩大
 答案就在提问中
 第7 章 自主学习,胸怀天下:从DIY 女孩到卡特里娜飓风
 是什么赋予失败价值
 激情引领的学习
 第8 章 同伴辅导,以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答题器不是决定因素
 不只是哈佛大学这块招牌
 对教授也有效的教学法,用不着答题器
 永无止境
 足够还不够
 第9 章 重建超级课程
 用利他精神激励学生
 哈佛大学本科生能提供什么帮助
 疯狂的激励机制
 学会阅读,翻转课堂
 课堂上的主动学习
 评分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
 第10 章 跨学科学习
 新英格兰的跨学科课程:让学生掌控
 重新定义学习目标
 第11 章 能力整合
 爱因斯坦与创造力
 内视
 成长契机
 五个练习
 第12 章 培养成长型思维
 内在生命之旅
 贝克和勒曼式的反馈
 意义
 第13 章 超级课程系
 创新始于打破常见规则和模式
 酷酷的一步和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BL)
 佐治亚理工学院的PBL
 用于探索PBL 的特殊教室
 动机很重要
 PBL 如何变成走过场,如何使其重新焕发活力
 孵化器
 混乱的问题
 在其他学科中使用PSS
 第14 章 迈向超级课程的个人历程
 为何学历史
 先掌握事实
 点燃学习火种
 用艺术来提问
 角色扮演
 来,开个派对
 高效利用课堂时间
 授之以渔
 学习优秀写作的意义
 项目
 新玩法
 下一步干什么
 第15 章 一切知识皆相关
 赋予学生更多自由
 学习者制订课程计划
 了解学生
 用提问来设置规范
 哪些环节可能出问题
 教授面临的挑战
 老师主导的讨论
 巩固专业知识
 保持小班教学,保持亲密联系
 第16 章 走出教室去教学
 城市学期(CITYterm),当地景观用起来
 好学生与好的学习者
 刚开始的感受和信任的建立
 多多走出教室去
 建立牢固的纽带
 秘制配方
 第17 章 成 绩
 让评估更精确……更无意义
 我们并不总是那么准确
 成绩膨胀与良好教学的问题
 挥之不去的分数
 结 语
 附 录
 致 谢
 |  
         
          | 內容試閱: |   
          | 关于大学与梦想的故事 2014年,作为从教近20年、刚刚走上教学管理岗位的大学老师,我给贝恩教授写了一封邮件,讲述了我与很多老师的困惑:为何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我们的期待与付出相比,有那么大的差距?
 此前,我与贝恩教授素未相识。只看过他的两本书,《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和《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特别是前一本,展示了一个在我的充满挫折与孤独感的教学旅程中从未到达过的神奇而美妙的世界。比如,我次意识到,课程考核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不是把他们分成三六九等;再比如,如果我们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就会充满热情地去学习。
 贝恩教授回信说,尽管他的日程已排到两年后,但他会尽快安排到我所在的学校访问,希望能够对我们有所帮助。2015年10月,贝恩教授来访并在我所在的学校做了14场报告,其中对老师们讲得多的,就是如何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别是如何引导学生脱离浅层和策略性学习,进入深度学习。老师们的热情反响超出了预期。
 正如本书中提到的,学校的峨眉校区,坐落在那座有着红色寺庙和成群野猴的佛教圣山——峨眉山脚下。2017年在那里举行的学生座谈会上,依然还能听到学生回忆贝恩教授在报告时说的话,每个人心里都沉睡着一个五岁的孩子,我们要做的是把他唤醒。
 这是拥有历史学科背景的贝恩教授与夫人玛莎次访问中国。在四川广汉鸭子河畔的三星堆,诞生了璀璨的古蜀文明。而岷江上游的都江堰,两千年来滋养着近两万平方公里的成都平原。陪同贝恩夫妇在这些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漫步,他们对于教育的热忱,对于教与学的洞察力,让我们收益颇丰。如何撰写邀请性的教学大纲,如何看待学生的评教结果,如何用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如何通过教学奖励带动更多教师进行教学创新,这些内容慢慢渗透到学校后续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工作当中。
 即便如此,我当时依然心怀疑虑。贝恩教授的书与报告中提到的那样的课程、那样的老师和学生,真的有可能出现在我们身边吗?从应试教育走过来,习惯了策略性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好奇心真的能够被唤醒吗?他们真的有可能成为积极主动的深度学习者吗?承担了繁重教学科研任务的教师,真的愿意改变早已驾轻就熟的教学模式,去尝试创新吗?这样的创新,真的能够成功吗?
 其实,教学创新的种子已经萌芽。2015年4月,西南交通大学首届“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开班,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冯晓云教授担任班主任,邀请当时还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任教的范怡红教授开设了首期教学工作坊。工作坊向老师们提出了“老师,你升级了吗”这样直抵人心的问题,并通过分享全人教育在教学中实施的理念、策略、路径和方法,指出教师的角色需要转变,从关注知识传输,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与成长的关注,激发学生潜力的发挥和创造力的提升。一天的工作坊结束,我们学习了挪威科技大学基于项目的跨学科团队的创新教学案例,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通过团队研讨碰撞出7门跨学科课程的火花。
 就在贝恩教授来访前后,已到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任职的范怡红老师与教务处商量,是否有可能把这些在首期工作坊中搭起课程框架的跨学科课程开发出来?2015年10月23日,我们在机场送别了贝恩夫妇。11月3日,我们就举行了期围绕跨学科课程建设的午间教学沙龙。2016年3月,批7门跨学科课程正式开课,本书所选的中国大学案例的课程“运动、科技与智慧人生”,就是其中之一。不过这门课的开发也非一帆风顺。因为初课程名不吸引人,初次选课人数不到10人。记得在某次午间沙龙上,我们还专门讨论了如何改名。换名后的课程很快被选满,大家都笑说原来学生都是“标题党”。
 跨学科课程建设的午间沙龙,在随后的两个学期里就举办了9期。从初的7门课程开始,通过不断研讨、迭代,目前学校已开发了60余门跨学科课程,深受学生喜爱,也引起很多兄弟院校的关注。在我们的观察中,修习过这些课程的很多学生,会表现出一些特质,比如更关注可持续发展、更看重学习的意义。来自“‘微’可持续校园设计与建造”课程的一位材料专业的学生说,会在未来工作中提醒自己更关注材料对环境的污染。在一次研讨会上,当一位学生被问到为什么学习时,她的回答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正当老师们思考这样的目标是否过于功利时,她又补充道:“我说的不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思考学习’这门课告诉我,学习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以我学习,是为了让所有的人都生活得更好。”
 跨学科课程并非新鲜事物,也并非所有的课程都能够成功。在我们的观察中,能够取得成功的跨学科课程,都体现了本书中所谈论的那些超级课程的特征,比如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掌控自己的学习,推动团队合作,向学生提出挑战并提供支持,对他们抱有信心并尊重他们的多样性等。特别是,帮助学生们相信他们的智力和能力是可发展的,只要他们愿意努力,他们就会成功。欧林工程学院的理查德攲米勒院长在接受访谈时说: “我们在高等教育中创造了各种标签, 然后学生用一生去努力摆脱这些标签。那么, 假如我们从一开始就剔除了这些标签呢?”
 “运动、科技与智慧人生”课程里有一位来自中文专业的学生, 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从初参与科创活动的忐忑, 到融入团队完成作品后的欣喜,她说: “当机器人次动起来时, ‘虚伪’的我假装淡定, 其实我的心里已经放起了小礼花。这种体验是不能从我喜爱的鲁迅、沈从文、老舍的文章中得到的, 这种体验独属于‘运动、科技与智慧人生’课程。”
 我相信, 当那些小礼花绽放时, 那些有关女孩子、文科生不适合科创的标签都消失不见了, 留下的, 只有心中的梦想和眼里的光芒。
 2018 年的4 月, 贝恩夫妇再次来访。当我们把这些跨学科课程作为他们上次访问的成果, 呈现给他们时, 他们惊叹于西南交通大学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 竟然建设了这么多激发学生多元学习、团队成长的跨学科课程, 感到很是欣慰。在交流中, 贝恩教授说他正在为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写一本讲述“超级课程”的书, “超级课程”的特点在于围绕着问题构建“批判性的、自然的学习环境” (critical natural learning environment), 以目标为驱动, 通过跨学科的方式提出具体问题, 学生被给予多次机会去尝试回答问题, 老师与学生共同获得进步。他认为西南交通大学的跨学科课程, 具有这样的特征, 他会进行持续的研究, 一定会向该书编委会建议收入西南交通大学的一门跨学科课程作为中国大学教学改革的成功案例。
 书中提到的宋爱玲老师, 每次在校内外做教学工作坊时, 都会请老师问自己一个问题: “在我的班上有很多心怀梦想的学生, 我希望我的学生在体验了这门课程四五年之后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一次校内课程研讨会上, 一位来自跨学科课程的学生分享了她的感悟———“肯攲贝恩在书里说: ‘你所创造的一切都源于你的内心, 所以你必须了解你自己。’所以, 这是一个关于大学、关于梦想的故事。”
 作为老师的我们, 就是要给学生们这样一条信仰之路, 让他们怀揣着梦想, 走向他们未来辽阔而美好的人生。
 西南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郝 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