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女性的奥秘
			》
 售價:HK$ 
			85.8
 
  《 
			理解人性:成熟不是看懂事情 而是看透人性 任何事件中 都别低估人性的影响
			》
 售價:HK$ 
			61.6
 
  《 
			看见情绪价值2(做个情绪自由的成年人 不要和别人一起欺负自己,你的情绪比全世界的期待都重要)
			》
 售價:HK$ 
			54.8
 
  《 
			罪案调查科:罪终迷局
			》
 售價:HK$ 
			58.1
 
  《 
			从达·芬奇到互联网 : 文艺复兴以来的技术与文化
			》
 售價:HK$ 
			94.6
 
  《 
			绑架游戏(东野圭吾相当出色的设定系推理)
			》
 售價:HK$ 
			65.8
 
  《 
			逆战: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之警示(日本财政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金子胜深刻解读日本经济 敲响中国警钟)
			》
 售價:HK$ 
			74.8
 
  《 
			不要担心2小时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一本鼓励你用“微小的锚点”稳住“巨大的不确定”的心理指南!)
			》
 售價:HK$ 
			54.8
 
 
 | 
         
          | 內容簡介: |   
          | “有氧运动”的出现让体育科学看起来有点“科学”的意思。到底什么是有氧运动?为什么把“氧”这种化学元素和运动联系在一起来定义一种肌肉活动形式?本书将用文学语言讲述科学故事,兼顾学术思想与文字亲和力,从生命的进化、生理学、医学,以及量子科学角度,阐述氧的作用及规律,探讨有氧运动作为身体健康支持因素的进化解释、生理解释以及量子解释。 |  
         
          | 關於作者: |   
          | 漆正堂,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副研究员。博士后。主要从事“运动与线粒体适应及相关疾病”的研究,主持并已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2015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3-2014年访学于耶鲁大学医学院,在Gerald Shulman实验室从事肝病的代谢机制研究。以参与人身份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作为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6篇,包括营养学1区SCI期刊J Nutr Biochem,医学2区SCI期刊Free Radic Biol Med, Mitochondrion,Brain Behav Immun等。在科技部指定的国内高质量重点期刊《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版)》发表论文1篇。在权威期刊《体育科学》发表论文13篇,其他CSSCI、CSCD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作为主要合作人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  
         
          | 目錄: |   
          | 章地球氧环境与生命的崛起/1 一迟到的生命大爆发/4
 二后生动物的氧阀/9
 三氧阀开启之后的较量/13
 四参差不齐的地球氧环境/16
 第二章从蓝藻到厌氧的线粒体/21
 一蓝藻的贡献/24
 二生命演化的普遍约束——活性氧/27
 三活性氧成就生命的多样性/30
 四厌氧的线粒体/35
 五物质与能量的轮回/40
 第三章线粒体的“前世”/45
 一米勒同学的梦想/48
 二从复杂到简单的线粒体基因组/53
 三线粒体的“近亲”α-变形菌/57
 四来历不明的线粒体蛋白/61
 第四章线粒体的“今生”/67
 一厌氧而耐氧的螺旋体/70
 二线粒体的“亲妈”另有其“菌”/75
 三线粒体与核基因的讨价还价/78
 四越来越“懒”的线粒体/81
 五线粒体的“今生”未了/83
 六线粒体的“未来”已来/86
 第五章运动能力的进化与约束/91
 一南方古猿的耐力/95
 二走失的南方古猿/101
 三尼安德特人是短跑运动员/104
 四尼安德特人的遗憾/106
 五鹰与鸡的翅膀/109
 第六章有氧运动之“有”/115
 一人类是动物界的长跑健将/119
 二耐力与力量的抉择/123
 三第五大生命体征/127
 四人类主动进化的可能性/131
 第七章有氧运动之“痒”/137
 一运动的生理学界限/140
 二运动并不能“药到病除”/143
 三线粒体内共生的隐患/146
 四线粒体呼吸的加速度/149
 五线粒体的“刹车”和“油门”/152
 六“左右为难”的棕色脂肪/154
 七令人迷茫的细胞信号转导/159
 八没谱的运动重编程/161
 九线粒体能量输出的连续性/164
 第八章量子世界的线粒体/171
 一阿波罗一号的探险之旅/173
 二电子传递链真的存在吗?/176
 三肌肉收缩的量子态/179
 四肌肉收缩的叠加态/183
 第九章运动与健康的生理学解释/187
 一神出鬼没的ROS/191
 二“爱憎不明”的乳酸/197
 三生物膜:经典与量子的分野/205
 四氢氧之间的“过客”/210
 参考文献/213
 致谢/244
 |  
         
          | 內容試閱: |   
          | 感知线粒体的“温度”与“容颜”(自序) 我在近20年里一直纠结运动与健康的生理学解释,思索着一个极度无聊的问题:运动为何促进健康?为此,我与她厮混了近20年。耳鬓厮磨之间,没有觉得她越来越清新可人,反而觉得越来越有隔膜。她无疑是灵动的、飘忽的,时而如丝如缕,时而化作漫天飞雨,哪怕微风拂过也能唤醒她机警的双眼。有人说她冷若冰霜,有人说她热情似火。我总是惴惴不安揣摩她的心思,我以为她冷,却发现热更可怕;我以为她饿,却发现吃饱更发飙。我以为她只是孤独地游弋,默默地燃烧自己,却发现她有很多朋友并结成了庞大的朋友圈。我曾经为她写过很多文字,表达我对她的印象;她却置若罔闻,以拒人千里之外的姿态闪避我的追寻,而且渐行渐远,直到背影模糊。她,就是那个被称作“细胞能量工厂”的线粒体。
 在地球40多亿年的生命史诗里,是她促成了生命的繁荣,而运动却促成了她的繁荣。伏尔泰说“生命在于运动”,但我却不知道运动是什么?有氧运动又从何而来?又为何跟人的健康相依相伴?科学探索如同一场恋爱,对如此灵动而飘忽的研究对象,要有耐心和时间去观察她、触摸她、了解她,而后才能赞美或批评她。之前,我在描述线粒体时总是使用刻板僵硬的文字和枯燥的实验数据,没有用心感知她的温度和容颜。在这本书里,我想通过另一种形式为她重新立传。
 我曾经很认真读过余秋雨的几篇散文,如《阳关雪》《道士塔》《白发苏州》《风雨天一阁》《苏东坡突围》,这些地方我碰巧都还去过,所以我读秋雨的文字特别有画面感,仿佛是在观看一部任志宏配音的文化纪录片。秋雨的文字在画面感之外还有一种我说不太清楚的高度和境界。这种境界通常只在学术论文当中浮现,只有专家学者才能感知,而余秋雨就这么随心所欲地洒在了散文的字里行间。
 我也曾经很认真读过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作为一个读者或粉丝,我次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这是历史课本和历史学家都不曾给予的亲切。用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