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蓝皮书: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展报告(2025)
			》
 售價:HK$ 
			162.8
 
  《 
			我在东汉学伤寒 全两册  仲景医案解读《伤寒论》
			》
 售價:HK$ 
			63.8
 
  《 
			消息(贾平凹新书,长篇笔记体小说)
			》
 售價:HK$ 
			75.9
 
  《 
			长安四千年:都城史视角下的王朝兴衰史
			》
 售價:HK$ 
			184.8
 
  《 
			渔樵问对
			》
 售價:HK$ 
			64.9
 
  《 
			一起探索港珠澳大桥
			》
 售價:HK$ 
			107.8
 
  《 
			精益医疗 医疗质量、患者服务与医院效益的协同增长之道 医院管理底层逻辑解析手册+新医改时代医院生存指
			》
 售價:HK$ 
			86.9
 
  《 
			怪谈百物语:魂手形 宫部美雪作品
			》
 售價:HK$ 
			63.8
 
 
 | 
         
          | 內容簡介: |   
          | 义乌,地处东南沿海,位居浙江省中部。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艺术发展源远流长。经考古证实,一万年前当地人就会用石磨棒和石磨盘磨来加工农作物。本书纵览义乌艺术发展之历程,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呈现出义乌艺术的面貌特征;精彩纷呈的艺术形态,构建了义乌艺术的多元维度;独特多样的艺术形式,孕育着义乌艺术的内涵品质,反映出义乌艺术醇厚的人文精神;朴拙的自然精神;卓绝的创新精神。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艺术承载着文化,传播着文明。我们只有认知过去,才能更好地去创造未来。
 |  
         
          | 關於作者: |   
          | 何晓东,1971年10月出生。浙江义乌人。副高职称。1990年毕业于金华师范学校,2014年获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曾被评为金华市名师、金华市十大杰出青年、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青年书协理事、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西泠印社出版社书法教材编委专家组成员、金华市社科专家库成员。正式出版的专著有《何晓东书法作品集》、《行书学法》、《南山笔记》等。现任中共义乌市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社科联专职副主席。 |  
         
          | 目錄: |   
          | 总序 /001 导论 义乌艺术发展之历程及其精神 /001
 
 章 文明之光——先秦时期的义乌艺术 /001
 节 原始陶器 /005
 第二节 原始瓷器 /010
 第三节 青铜器 /014
 第四节 建筑及遗址 /018
 第五节 龙书——义乌书法之雏形 /021
 第六节 音乐舞蹈 /024
 第七节 先秦时期义乌艺术的特征 /026
 
 第二章 朴拙博大——秦汉时期的义乌艺术 /029
 节 陶瓷 /032
 第二节 青铜器 /048
 第三节 印章与书法 /057
 第四节 建筑及遗址 /063
 第五节 音乐舞蹈 /067
 第六节 民俗艺术 /070
 第七节 秦汉时期义乌艺术的特征 /072
 
 第三章 意韵风神——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义乌艺术 /075
 节 陶瓷 078
 第二节 金属 /091
 第三节 佛教艺术 094
 第四节 印章与书法 /101
 第五节 建筑及遗址 /107
 第六节 音乐舞蹈 /110
 第七节 民俗艺术 /112
 第八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义乌艺术的特征 /114
 
 第四章 千秋绝艺——隋唐五代时期的义乌艺术 /117
 节 陶瓷 /120
 第二节 金属 /128
 第三节 书画 /133
 第四节 骆宾王的审美追求 /140
 第五节 民俗艺术 /148
 第六节 建筑及遗址 /151
 第七节 音舞词曲 /154
 第八节 隋唐五代时期义乌艺术的特征 /158
 
 第五章 精微至美——宋代的义乌艺术 /161
 节 陶瓷 /163
 第二节 金属 /167
 第三节 雕塑 /173
 第四节 书画 /175
 第五节 印章 /192
 第六节 建筑及遗址 /194
 第七节 音舞词曲 /203
 第八节 民俗艺术 /209
 第九节 艺术理论 /213
 第十节 宋代义乌艺术的特征 /215
 
 第六章 物华典雅——元代的义乌艺术 /219
 节 陶瓷 /221
 第二节 金属 /227
 第三节 书画 /229
 第四节 篆刻 /248
 第五节 建筑及遗址 /250
 第六节 戏曲 /254
 第七节 元代义乌艺术的特征 /256
 
 第七章 飞云绚彩——明代的义乌艺术 /259
 节 陶瓷 /261
 第二节 金属 /265
 第三节 雕塑 /267
 第四节 书画/269
 第五节 篆刻 /292
 第六节 建筑及遗址 /295
 第七节 音舞词曲 /313
 第八节 戏剧曲艺/318
 第九节 民俗艺术 /326
 第十节 艺术理论 /330
 第十一节 明代义乌艺术的特征 /332
 
 第八章 繁复大象——清代的义乌艺术 /335
 节 陶瓷 /337
 第二节 雕塑 /339
 第三节 书画 /341
 第四节 篆刻 /358
 第五节 建筑及遗址 /361
 第六节 音舞词曲 /378
 第七节 戏剧曲艺 /382
 第八节 民俗艺术 /385
 第九节 摄影 /390
 第十节 艺术教育 /392
 第十一节 清代义乌艺术的特征 /394
 
 第九章 万象新风——民国时期的义乌艺术 /397
 节 书画 /399
 第二节 篆刻 /418
 第三节 建筑及遗址 /421
 第四节 陈望道美学思想 /427
 第五节 冯雪峰文艺思想 /433
 第六节 吴晗与艺术 /442
 第七节 音舞词曲 /444
 第八节 戏剧曲艺 /451
 第九节 电影 /459
 第十节 艺术教育 /460
 第十一节 民国时期义乌艺术的特征 /463
 
 参考文献 / 465
 后记 / 468
 |  
         
          | 內容試閱: |   
          | 总序 
 汩汩义乌江,从远古流来,流过上山文化,流经乌伤古县,流入当今小商品之都,流成一条奔涌着2200余年灿烂文明浪花的历史长河。
 
 义乌江流域,山川秀美、物华天宝,文教昌盛、地灵人杰。自秦王政始置乌伤县,2200多年的历史时期,勤劳智慧的义乌人在此耕耘劳作,繁衍生息,改造山河,创造了璀璨的历史文化。
 
 义乌地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
 
 义乌文化的独特性,体现在“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里,体现在“崇文,尚武,善贾”的义乌民俗里,体现在“博纳兼容,义利并重”的义乌民风里。义乌精神及民风、民俗遂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泓泓一脉,成了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千百年来,义乌始终在传承着文明,演绎着辉煌,从而使义乌这座小城魅力无限。
 
 义乌自古崇尚耕读,特别是唐代之后,学风渐盛,素有“小邹鲁”之称。自宋以来,县学、社学、书院及私塾等讲学机构多有设立,而“莅兹土者,莫不以学校为先务”。故士生其间,勤奋好学,蔚成风气,学有成就,烨烨多名人。并且,辐射出巨大的文化能量,不仅本地名儒代有,在浩浩学海与宦海中大展宏图,而且还活动过、寄寓过数不胜数的全国各地的文化名人,从文人学者到书家画师,从能工巧匠到杏林名家,其生动活泼的文化创造与传播,绵延不绝的文化承续与传递,从来没有湮灭或消沉过。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领域里独树一杆颇具特色的义乌文化之帜,在优雅千载的儒风中诞生了许多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的英杰。也正是文化底蕴的深厚与文化内涵的博大,造就了令人神往的义乌,使其作为中华文化渊薮的鲜明形象而历久弥新。
 
 历史,拒绝遗忘,总要把自己行进的每一步,烙在山川大地上。
 
 时间逝而不返,它带走了壮景,淘尽了英雄,留下了无数文化胜迹和如峰的圣典。只有在经过无数教训和挫折之后的今天,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组成部分,城市的各要素所具有的种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它们饱含着从过去传递下来的信息,而《义乌丛书》正是记录这些信息的真实载体。
 
 历史是无法割断的,许多古老的文化至今仍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我们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时,怎样继承古老文化的精华,剔除其封建糟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新的文化格局,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与物质生产同等重要的任务。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哲学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失落的家园。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转折时期,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开始意识到,对民族民间文化源头的追寻迫在眉睫,鉴于此,我们编纂出版《义乌丛书》,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抢救文化典籍,古为今用文化典籍中的善本古籍,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历史见证,极富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义乌历代文士迭出,著述充栋。这些历经沧桑而幸存下来的“国之重宝”,或则出于保护的需要,基本封存于深阁大库,利用率甚低;或则由于年代久远,几经战乱,面临圮毁。如今,《义乌丛书》编纂工作的启动,为古籍的保护与使用找到结合点,通过影印整理,皇皇巨著掸除世纪风尘,使其化身千百,为学界所应用,为大众所共享;同时,原本也可以得到保护。真可谓是两全之策,是为民族文化续命,是为地方文化续脉。
 
 继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义乌历史上,有许多人文典故值得挖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值得记载。拨浪鼓文化需要传承,孝义文化值得发扬,义乌兵文化应予光大。但由于历史上的义乌是个农业县,文化底蕴虽然深厚,载入史册的却寥若晨星。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能孕育和产生强大的文化力,能为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提供重要基础,这种文化力所形成的精神力量深深熔铸在城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因而,《义乌丛书》编纂者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衔接,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相兼顾,创作出义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文化系列丛书,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
 
 追溯文化发源,承前启后义乌经济的发展,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定有其源。”义乌发展的文化之源,义乌商业的源流之根,义乌文化圈的形成特质包括宋代事功学说对义乌“义利并重,无信不立”文化精神的影响,明代“义乌兵”对义乌“勇于开拓,敢冒风险”文化精神的影响,清代“敲糖帮”对义乌“善于经营,富于机变”文化精神的影响等。因而,如何用文化来解读义乌,也成了《义乌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文化几乎无所不包,狭义的文化基本限于观念形态领域。从以上包含的内容可看出,《义乌丛书》对“文化”的界定,似乎介于广、狭之间,凡学术思想、哲学原理、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多个类别与层次,均在修编范围之内。
 
 几千年岁月蕴蓄了丰赡富饶的文化积淀。面对多姿多彩、浩瀚博大的义乌文化形态,我们感受到了其内在文化精神的律动。
 
 保存历史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如今,守望岁月的长河,我们不能不呼吁,不要让义乌失去记忆。
 
 
 《义乌丛书》卷帙浩繁,她集史料性、知识性、文学性、可读性、收藏性于一体,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题材、新颖的编排,全景式地再现了江南“小邹鲁”的清新佳景和礼仪之邦精深的内涵。走进她,就是走进时间的深处,走进澎湃着历史的向往和时代的潮音的宝地,去领略一个时代的结束,去见证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宏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曾经是,也将永远是义乌区域文化赓续绵延的基石,也是义乌继续前进乃至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力量。在建设国际商都的进程中,抢救开发历史文化遗产,掌握借鉴先哲遗留的丰硕成果,是全市文化学术界的共同期盼。因而,编纂这套丛书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时势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一直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认为,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属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我们对地方文化源头的追寻,正是为了坚定我们中华文化的自信。这也正是我们编纂出版《义乌丛书》的主旨与意义所在。
 
 
 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