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汉英对照)(国家博物馆“国际交流系列”丛书)
			》
 售價:HK$ 
			587.6
 
  《 
			世界在前进
			》
 售價:HK$ 
			81.4
 
  《 
			文以载道: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
			》
 售價:HK$ 
			88.5
 
  《 
			高句丽史
			》
 售價:HK$ 
			184.1
 
  《 
			随他们去:别把精力浪费在无法掌控的事情上
			》
 售價:HK$ 
			81.4
 
  《 
			聊斋志异:2025全新插图珍藏白话版(全4册)
			》
 售價:HK$ 
			588.8
 
  《 
			史记的文化发掘:中国早期史学的人类学探索
			》
 售價:HK$ 
			199.4
 
  《 
			风起红楼:百年讹缘探秘
			》
 售價:HK$ 
			221.8
 
 
 | 
         
          | 內容簡介: |   
          | 《瓯风》是一本关于温州的人文MOOK,刊名沿用民国时期由刘绍宽、王理孚、梅冷生、夏承焘等人编辑出版的文化刊物。一年两集,秉承可读可靠、新史料新史观、地方角度全国视野的编辑理念,颇受好评。本集专题为纪念马骅(莫洛)逝世十周年,有首次披露的其书信和日记,具一定史料价值。记忆文章一组,有金礼义、姜嘉镳诸先生回忆学生时代的文章,非常有意义。另有回忆颜逸明、钱思敬等文章,令人唏嘘。还有弘一赴温始末考、六十年前的一起下海投敌案等文,皆有不少新材料,非常可读。 |  
         
          | 關於作者: |   
          | 方韶毅,一九七〇年代生人。多年致力于研究民国人物及地方文化,著有《民国文化隐者录》,编有《伍叔傥集》《吴鹭山集》《曼髯三论》《过来人言》《夏承焘墨迹选》等,策划主编《瓯风》丛书。 |  
         
          | 目錄: |   
          | 专题 父亲藏书上的题记 马大正
 马骅工作日记 方韶毅 整理
 马骅信札四通 马大正 整理
 记忆
 我在家乡的求学生涯 金礼义
 名师云集的“一小” 姜嘉镳
 六年的复旦大学日子 章时趋
 读先师夏瞿髯先生的一则日记 陈增杰
 要想热闹 办刊办报
 ——新时期温州文艺界办刊办报始末 刘文起
 沉痛悼念颜逸明先生 章志诚
 人伦关世教 吾道未沉沦
 ——钱师思敬百年祭 沈克成
 人物
 海上“兰后”鲁藻的如烟往事 鱼 丽
 朱铎民与马一浮的复性书院 朱有发
 被重新发现的伍霖生 陈 纬
 六十年前的一起“下海投敌”案 金丹霞
 林子渊先生事略 钱志熙
 笔记
 城下竂的来僧
 ——弘一大师一九二一年赴温始末考 金 星 孙良好
 找寻张璁府第 朱继亮
 张璁府第旧址寻故 夏新天 夏志鼎
 曾猛后关押在哪里 陈以周
 书评
 石头岁月里走出傅国涌 闻 中
 温州学人书房
 一帆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绿 茶
 南怀瑾研究
 衣冠香火:温州南氏家族简史 南 航
 编后
 温州的一日 编 者
 |  
         
          | 內容試閱: |   
          | 温州的一日 一九三六年五月,邹韬奋、茅盾诸人学习高尔基动议的“世界的一日”征文活动计划,也发起“中国的一日”征文活动,以记录五月二十一日发生的事为主题,“意在表现一天之内的中国的全般面目”。短短三个半月,收到三千多篇投稿,计六百万文。经编委会严格选取,挑出四百六十九篇成书,即一九三六年九月上海生活书店出版的《中国的一日》。
 一位叫李漪的女生参与了此项征文活动,写了篇《温州的一日》,后被选中收录于书。一九三六年五月二十一日,温州天气由阴转晴,作者上午闷在家胡乱看书,下午便高高兴兴出去玩了。她约了一位姓连的女友,出了东门,到江边“海晏轮”码头去,那里有挑夫、水手及船上的宪兵。他们看到两位女子无缘无故跑来,嗤笑,还讲些难听的话。作者和女友沿江边向乡村走去,看到一座石桥,桥下有道闸门,水从这里奔流到江中去。乡村与江中点点帆影、江对岸的山、塔相映,作者感叹自然和乡村的美。“然而美救济不了贫穷”,美丽的天空下,“谁能想象到我们的半壁山河已沦亡了?我们的民族正遭受着的危机呢?”作者和女友沿着长堤走着,看到泥滩上的许多小洞,又下去抓小螃蟹。从江边回来,她们回到连家。正逢女友的爸爸生日,家里来了不少客人。寿公、寿母都喝醉了。归途,她碰到两位朋友的朋友,有位三日后就做新娘了,手里提着不少东西。作者猜想是香水、胭脂、绸手巾之类。“红色紫色的霓虹灯,发出特别耀眼的光彩,人身上脸上以及地上都映红了,成群的人们正在街心中慢条斯理的踱着,他们心中大概也是麻木的吧?”这便是作者所记录的温州的一日了。她的文章后说:“在这繁华的古城中,无数醉生梦死的人民,正在醉生梦死地将日子打发过去。”美丽的乡村,繁华的街景,在作者眼中都难以抹去民族危难的阴影。
 虽然不知李漪是何家女子,也不知她后来的境遇,但她所记录的温州的一日,却是永恒的一日,是中国的一日的折射,凭借她的记录,我们仿佛看到了八十五年前的温州,体会了那个时代一位普通市民的所见所感。这也是微观记录的魅力。相对于宏观叙事而言,尽管可能有些琐碎,然而却能使我们回归历史现场。《瓯风》出刊已二十集,我们执着于抢救记忆,小处入手整理文献、研究历史,就是认为诸多局部终能组合成整体,温州的一日,也是中国的一日。
 编者 辛丑立夏
 
 父亲藏书上的题记
 
 马大正
 
 父亲生前喜爱读书和买书,还有文友之间相互赠书,现在父亲走了,留下了许多书。
 虽然这些书并非版本学上的珍本或善本,但都是悦目可读之书。
 在父亲的这些藏书中,有一些有趣的题记,其中包括签名、对书的评价、记下一段事情、表露一番情谊等。从这些题签中可以读到文学之内与文学之外的信息。
 父亲早的一本藏书出版于一九二七年,是由周作人翻译的日本小说集《两条血痕》,书的扉页签着父亲的个笔名——卜曼儿,那时父亲才十二岁。这本书的发行至今有九十多年了, 封面的色彩还是那样醒目。
 德国作家霍菩提曼写的《寂寞的人们》一九二九年由上海的文献书房出版,父亲在书的扉页上写道:“——骅购于民智书店——一九三四,四月的头一天夜色中。”那年父亲十九岁。
 父亲又在该书作者头像的后面空白页上写道:
 
 此剧作于1891年,虽然不及他的杰作织工那么盛名,可是仍有他的价值的存在。
 霍普特曼以为人间悲剧之所以发生,不外两个原因:A.环境——含有敌意的环境——的压迫;B.是高洁灵魂受社会习惯的束缚。这两个原因或是单独,或是连合,都成为霍氏剧本的根本要义。这篇剧本也是描写一个高洁灵魂,努力寻求真理,终于受俗世的压迫,一切理想皆成空虚。
 下面是“卜曼儿”的朱文印章。
 一九二九年十月一日上海春潮书店印行的毛边本《二月》,作者是“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在书的扉页上有“骅于一九三四的劳动节后一日购于温州中华书店”,还钤有“卜曼儿”朱文印章。其时,父亲十八岁,就读于温州中学高中部,参加进步的“野火读书会”。
 该书的封三有如下的留言:
 
 此书一九三五夏乐沙自杭州军训回来时借我看,辗转相借到临离温时才送还,经过时间已七阅月。我此次或将永别温州,而乐沙还为校学开除,在此不仅心舍别情,于国家不抵抗丑剧,快把整个国度送与敌人的时候,能不振奋?所以,此别也许是一个得到实干的机会。 在公廨花园内书此。 □生 1935.1.30 13:15
 
 这本父亲购买的书在热传过程中,我们读到了一位热血沸腾的“□生”在书尾作了如此激昂的题辞。未知此人离开温州之后又投奔何方?
 一九三五年生活书店发行,鲁迅翻译,L.班台莱耶夫原著,勃鲁诺?孚克插画的《表》,扉页用红色钢笔题写六行竖排的小字:
 
 爱文:/这一册好书给你读,/并当作儿童节的/给你的礼物吧!/你的二舅舅/四月四日在上海。
 
 当时父亲二十岁,因领导温州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遭政府通缉,流亡上海。手头拮据的父亲没有忘记买书给母亲亡故、与父亲梅思平断绝关系的外甥女,在节日时送上一点小小的礼物。
 
 一九三六年上海容光书局再版发行萧红的《生死场》中,父亲十分郑重地在一张粉红色的纸上用墨字写道:
 
 此书为先生于一九三五年所校订,并设法为其出版者,书前有先生之序言,列入奴隶丛书中。
 
 被父亲尊称为先生的,便是鲁迅。父亲一生都是鲁迅的信徒,鲁迅逝世时父亲正在上海读中学,他每天都前往吊唁鲁迅的地方瞻仰,收集当时报刊刊载的消息、照片,以及吟唱的歌曲,张贴成册,视若珍宝。
 林斤澜,温州人,是国内著名的作家,出生于一九二三年,比父亲小了七岁,他一直称父亲为大哥,一是出于年龄,二是出于父亲对他初涉文学时的影响。林斤澜经常将自己出版的新书赠送给父亲。在一九九六年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十年十癔》中,就有如此的字样:“马大哥指正/北京/林斤澜/97.5。”这位比大哥晚出生的弟弟,却因心肺衰竭比大哥早走了两年。
 温籍赵瑞蕻教授是父亲的发小,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他们都在一起读书,并一同参加“野火读书会”活动。他一九四〇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翻译的文学作品有《红与黑》《梅里美短篇小说选》。他赠送父亲一本中国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出版,杜运燮、张同道编选的《西南联大现代诗钞》,在该书的扉页,他作了一番精心设计:上方钢笔写下“莫洛老乡兄惠存/新年春节阖家安康幸福!久未通信问候为歉,至为想念!兹逢新岁,特赠近出版的《西南联大现代诗钞》一册,作为菲薄的礼物,便请指正。/赵瑞蕻/1998年正月/于南京大学”。下方贴了一张十厘米高、六点五厘米宽的个人木刻头像,图的左下角钤有“赵瑞蕻藏书印”的白文印脱。离头像仅一厘米处又贴了一张小的“赵瑞蕻”朱文印章。赵瑞蕻长父亲一岁,因心脏病突发,死于一九九九年,父亲在悲痛之余,为他写下悼念文章《烂漫的梦魂 永在梅雨潭——悼念诗人赵瑞蕻》。他给父亲的赠书,是他离世的前一年。
 骆寒超为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一九九九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诗主潮论》的扉页上写道:“莫洛先生雅正/谨以我写了六年才定稿的这部小书献给先生,里面多处论到先生的诗。因为先生确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代表性诗人。/寒超/1999.4.12。”
 徐朔方教授(一九二三—二〇〇七)还在大学读书时就与父亲相识,后来在温州中学、杭州大学教书时又成为同事。父亲对徐朔方很好,徐的任妻子杨笑梅一直没有生育,却非常想有一个孩子,所以她常写些童话,内容里面都有可爱的儿童,写好之后交给父亲,父亲帮助修改后并给她鼓励,后杨笑梅自缢,父亲帮助徐料理完后事。晚年父亲曾去看望徐朔方,他因经常摔跤,已坐轮椅。徐赠送父亲的一本二〇〇二年出版的《庆祝徐步奎(朔方)教授从事教学科研五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扉页上题辞:“小爱者谨向大爱者莫洛林绵遥致祝福。”徐朔方教授小父亲七岁,却早父亲四年去世。胡兰成著的《今生今世》中回忆温州教书生涯时,同时提到了他们俩。
 出生于瑞安的黄宗江,他的母亲陈聪在一九二八年温州成立的女性组织金兰友会中就与马家的多位丽人结识。黄宗江与父亲认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介绍自己的职业依次是作家、演员、剧影艺术家。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经常给父亲赠书,其中先后就有《老伴集》《你,可爱的艺术》《卖艺人家》《花神与剧人》《人生知己》《悲欣集》《卖艺黄家》《大忙大闲?偷忙偷闲》《读人笔记》,每书扉页必用龙飞凤舞的“宗江体”题辞。黄宗江是一位非常聪明、诙谐、达观的人,曾给父亲寄过一份如何追求一位军衔比他高的女性为妻的打印文章。在一九九七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人生知己》扉页上写道:“马骅/林绵兄嫂俪正/珊江/丁丑岁末/顺贺新年。”其中的“珊”,便是夫人阮若珊;在二〇〇三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忙大闲?偷忙偷闲》的扉页上写道:“马骅兄无闲一阅/宗/2005.10.7。”再如在二〇〇四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读人笔记》的扉页上写着:“马骅读我/何幸之有/宗江敬上/乙酉重阳。”黄宗江比父亲小五岁,却先于父亲六年去世,死于结肠癌引发的肺部感染。
 《鲐背集》二〇一六年四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伍隼,本名夏钦瀚,苍南金乡人,一九二六年出生,比父亲年轻十岁,少年时因为文章出众而被大家誉为“神童”。他一九四三年在浙江大学龙泉分校读书时便与在丽水编辑《浙江日报》副刊《江风》和《文艺新村》的父亲相识。他在浙江文艺出版社任总编辑,经常给父亲赠送出版社的佳作,通常他在扉页的题记签名是一个“隼”字。该书是夏钦瀚自己的文集,取名“鲐背”,作者已经九十岁高龄了。此时离父亲过世已经整整五年。呜呼哀哉!
 《礼记?玉藻》有文:“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尔。”先人对前辈读过的书竟如此敬畏,奉若神器。我今天也要珍惜先辈留下的这份宝贵遗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