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山海经》的博物世界:植物(刷边特装版)博物岛系列 探寻上古草木之美纵览山川博物大观
			》
 售價:HK$ 
			281.6
 
  《 
			中国芍药品种图志(精)
			》
 售價:HK$ 
			316.8
 
  《 
			现代战略家军事史:1861年以来美国的主要战争
			》
 售價:HK$ 
			107.8
 
  《 
			智能工业机器人技术(刘永奎)
			》
 售價:HK$ 
			64.9
 
  《 
			中国世界遗产全书·大美中国篇+最美非遗篇(全2册 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798.0
 
  《 
			“欧洲之心”人文视角下的捷克国别研究
			》
 售價:HK$ 
			107.8
 
  《 
			书立方 中国文化常识口袋文库 礼盒装共30册
			》
 售價:HK$ 
			330.0
 
  《 
			突破平面Photoshop 2025设计与制作剖析
			》
 售價:HK$ 
			75.9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是一部零起点的近体诗创作入门读本。作者以王力格律诗体系及启功“长竿律”为基础,运用排列组合原理,破解了近体诗的形式密码。同时又结合自身丰富的诗歌创作经验,跳出原有之技术、技巧层面,从“心法—技法”体系解读传统诗词并切入创作,引导读者从情感积淀、思维方式、表达模式等方面充实诗歌的内容。如此,期冀能使读者获得更广阔的解读视角、创作空间,终达到知行合一、技近于道、心手双畅的境界。 在具体创作路径方面,作者主张从新韵入手,逐渐过渡到平水韵;从古风体入手,逐渐过渡到格律诗。化一大步为数小步,既便于实际教学的展开,又利于读者了解掌握。 |  
         
          | 關於作者: |   
          | 华旭,斋号六闲居。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自由撰稿人。 1969年12月出生。籍贯浙江诸暨,出生并成长于湖南,久居广州。自幼深受湘西山水熏陶,多有感悟。广涉文史哲,于传统文化用心甚多。爱好诗、书、画、印、茶、收藏等。诗词师从星汉老师,善近体,尚唐人,近来多取法王维等;书承家学,取法广泛,善小楷;篆刻师从徐正濂老师,涉猎宽泛。 学术上主张以“中西对比,纵向梳理,系统升级”的方式研究、解读传统文化;艺术上尝试回归诗书画印综合表述方式。 |  
         
          | 目錄: |   
          | (节选) 
 001 / 前言
 007 / 讲 诗词形式之基本规则:押韵
 013 / 第二讲 汉语的特征:从四声至平仄
 021 / 第三讲 传统诗词的演进及分类
 041 / 第四讲 深究韵则
 057 / 第五讲 五言律句基本句式及变化
 067 / 第六讲 孤平、三平脚、三仄脚与拗救
 085 / 第七讲 五言格律形式的确定
 095 / 第八讲 五言格律形式之变体
 109 / 第九讲 从五言格律至七言格律
 133 / 第十讲 平衡之美:对偶
 147 / 第十一讲 从格律诗至词牌
 155 / 第十二讲 格律诗与新诗
 169 / 第十三讲 山水为魂:学会观照
 183 / 第十四讲 回归情感:真切体验
 195 / 第十五讲 理性的升华:感悟
 205 / 第十六讲 由内而外,由表及里,构建综合优势
 227 / 第十七讲 知行合一,技近于道,心手双畅
 241 / 第十八讲 传统诗词创新
 261 / 第十九讲 传统诗词与书画音乐
 277 / 第二十讲 格律形式与传统文化
 291 / 第二十一讲 择师与交流
 303 / 第二十二讲 传统诗词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用功能
 315 / 第二十三讲 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的反思
 327 / 第二十四讲 特殊句式:特拗
 339 / 附录
 340 / 选用诗词明细
 344 / 习作明细
 347 / 参考书籍
 350 / 词韵备要简表
 
 391 / 跋
 |  
         
          | 內容試閱: |   
          | 第五讲 五言律句基本句式及变化 
 在此我们尝试从基础的“长竿律”推演出五言律句基本形式。
 一、启功“长竿律”的提出
 启功在其《诗文声律论稿》的附录中有一段表述:“有一回我坐火车,那时还是蒸汽机车头,坐在那里反复听着‘突突’、‘突突’的声音,一前一后,一轻一重。当时我有一位邻居乔东君先生,是位作曲家。我向他请教这个问题,他说,火车的响声,本无所谓轻重,也不是两两一组,一高一低,这些都是人的耳朵听出来的感觉,是人心理的印象。人的喘息不可能一高一低,而是两高两低才能缓得过气来。这一下子使我找到了平仄长竿的规律:汉字的音节在长竿中平平仄仄重叠,人才喘得过气来。讲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说明在口语中,一个字的词或句子并不多,两个字的词或句子自古即是很多的,因为那样容易合乎某些生理规律。单双字词相间,形成汉语诗歌的格律,如果是多音节,恐怕就不会是这样了。”
 首先,此处从生理上解释了两组一节的合理;其次,汉字单音节的特点更容易借助传统格律形式体现此类生理规律。相反,英语等的多音节特点则无法形成类似的格律形式。
 同时我们借用数理逻辑,以排列组合原理推演,可得出类似结论。如以一字为一节,所能够形成之句式变化太过局限;如以三字为一节,所能够形成之句式变化则太过复杂多样,更难呈现相应的韵律感。
 
 句式上采用两节半或三节半的结构,更容易生发相应变化,促进韵律感的形成,避免了整节结构容易形成机械性波动之弊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