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图说航天科学与技术
			》
 售價:HK$ 
			107.8
 
  《 
			北派2:西夏梵音(网络原名《北派盗墓笔记》)
			》
 售價:HK$ 
			52.8
 
  《 
			当代中国经济讲义
			》
 售價:HK$ 
			151.8
 
  《 
			40堂生死课
			》
 售價:HK$ 
			63.8
 
  《 
			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看日本系列)
			》
 售價:HK$ 
			61.6
 
  《 
			砂与海之歌纪念画集
			》
 售價:HK$ 
			107.8
 
  《 
			大学问·月照崇徽:章献刘后与宋真仁之际政治
			》
 售價:HK$ 
			107.8
 
  《 
			荆棘里
			》
 售價:HK$ 
			47.1
 
 
 | 
         
          | 編輯推薦: |   
          |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昊宇在设计基础教学中为后期设计实现打开的各扇窗户、引入的各种从基本原理到设计落地的实际案例。在设计教育中,该书能启发教育者如何找到教育与商业结合的平衡点,能指引学生在学习设计基本原理的同时探索挖掘设计背后的人文情怀。这是一本有理想、有温度的书。 ——王受之,教授、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副院长 
 作为一本教材,本书与国内主流的教材有非常大的不同,算是特立独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内容专一、融入空间设计理论、将专业的设计理论通俗化。我相信,这本教材将不仅适用于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也适用于建筑设计相关专业的基础教育,还可以用于中小学设计思维教育的启蒙和实践,甚至所有人都可以看得懂这本书,并受到启发。 —— 何人可,教授、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
 
 空间构成研究是现代设计教育的奠基石,而从二维到三维,则已经超越设计教育中的技巧训练,进入思维。昊宇的专著提出了三维思考中的推理性思维,进而提出这是一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原理学,这正应了我对此书的期待——三维空间的思考绝不仅仅属于设计技巧的探索,而会关系更大更复杂的思考。作者为此起了一个富有理想和激情的副标题——
 |  
         
          | 內容簡介: |   
          | 《三维空间基本原理:创造完美世界》一书,是一本通过一系列主题创作来阐释三维空间基本形成原理以及空间形态构成的过程和规律的教材。本书将三维空间研究的科学体系分解为四个章节:章强调学生的“怀疑”特质在学习空间原理中的重要性,并且重点介绍尺规作图的基本规则。第二章通过5个主题介绍从二维到三维的构建过程和方法。第三章以6个主题实验阐释空间形态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且形成了系统性的创作设计方法。第四章是在学习空间原理之后的应用研究,是空间原理的探索与延展。全书是对三维空间基本原理的探究、思考、实践从而形成的一套从生活现象到空间原理,再到实践应用的科学研究体系和实践案例。 |  
         
          | 關於作者: |   
          | 李昊宇,教授,设计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产品专业主任、汕头大学长江工业设计中心执行主任;广东省学位委员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本科 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德国安哈特科技应用大学设计学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教育研究、三维空间基本原理研究、工业产品设计教育研究、创新思维与创新策略研究、品牌与品牌支端创新研究以及“二变三”工业设计创新应用理论研究。 |  
         
          | 目錄: |   
          | 为三维埋下种子 一切从怀疑开始
 引言
 11三维空间是什么
 1 2尺规作图
 1 21工具
 1 2 2画法
 1 2 3图形制作
 1 3二维训练
 1 31圆的分割
 1 3 2渐变
 1 3 3马赛克
 1 3.4网格设计
 1 3 5网格设计应用案例
 从二维到三维
 一切在变化中
 引言
 21从平面到立体
 21 1拉伸
 21 2旋转
 2 2从一个面到另一个面
 2 3切片
 2 31海螺切片
 2 3 2有机自由形切片
 2.4“纸的痕迹”
 2 5柏拉图的3D
 2 51柏拉图立体
 2 5 2柏拉图立体的证明
 2 S 3柏拉图立体的建构方法
 2 5 4折纸模型
 2 5 5柏拉图立体训练
 2 5 6原理及特性
 2 5 7五个基本体的切片模型
 216柏拉图立体的变体
 三维空间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引言
 31正负形
 31 12X12X12
 3 2分割
 3 21圆柱分割
 3 2 2球的分割
 3 3立体黑白灰
 3.4情绪立方体
 3 5中间空间
 少即是多
 连接,直到宇宙无限
 引言
 41结点设计
 4 2多方向连接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