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世界观: 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原书第3版)【2024最新版】
			》
 售價:HK$ 
			141.9
 
  《 
			儿童哲学教育:案例式教程 南强儿童哲学丛书 曹剑波、黄睿主编 案例教程 高校教师用书
			》
 售價:HK$ 
			66.0
 
  《 
			驰骋三界:汉代神兽的图像世界
			》
 售價:HK$ 
			118.8
 
  《 
			印章的故事
			》
 售價:HK$ 
			49.5
 
  《 
			数字化口腔
			》
 售價:HK$ 
			437.8
 
  《 
			中国史前玉器
			》
 售價:HK$ 
			96.8
 
  《 
			最后的使团:1795年荷兰访华使团及被遗忘的中西相遇史
			》
 售價:HK$ 
			96.8
 
  《 
			源远流长:英格兰银行史(1694-2013)
			》
 售價:HK$ 
			184.8
 
 
 | 
         
          | 編輯推薦: |   
          | 鲁迅文学奖 庄重文文学奖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北京文学奖
 人民文学奖
 著名作家 乔叶 首部游记美文集
 ……
 多篇入选高中语文阅读分析
 《世界日报》“叶游记”专栏文章集结
 心随脚步 同在旅途……
 |  
         
          | 內容簡介: |   
          | 《无数梅花落野桥》是著名作家乔叶的一部经典旅行美文集,全书分为5个主题,共收录散文名篇50篇,主要精选于她在《世界日报》上开辟的专栏“叶游记”,其中有多篇曾入选高中语文阅读分析和高中语文试卷。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乔叶是一个充满触感的人,内心的丰富鼓满她想象的翅膀,看山不止于山,看水不止于水;随性而为,真情率性;行旅中人,放松、放空、放下,这是一种状态,所以常有独异的发现,这才是身心享受,读之,能深切地感受得到。
 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她这些年行走于千山万水的足迹,以及一路的所见所悟,更从一名女性作家的细腻视角,重新解构了人间万物、人与自然、生命的寻常与不凡之间的逻辑与关系。乔叶的散文创作功底扎实,文字风格恬淡自然,充满智慧的诙谐,感情朴素平和,读来给人宁静温暖的美感。
 |  
         
          | 關於作者: |   
          | 乔叶,河南省修武县人。河南省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出版小说《最慢的是活着》《认罪书》《藏珠记》,散文集《深夜醒来》《走神》等作品多部。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北京文学奖、人民文学奖以及中国原创小说年度大奖,首届锦绣文学奖等多个文学奖项。 |  
         
          | 目錄: |   
          | 目录 
 在万山想象 ·
 
 和杜甫一起看山
 博格达的存在
 冰川上,冰川下
 天蒙山的虚和实
 中年崂山
 在万山想象
 观音山七记
 
 永不消失的河流 ·
 
 飞云江的云
 定海,定海
 塘河的灯
 顺着湄江河的波流
 到海里去
 大雨后,去黄河边吃鱼
 雁鸣湖的好
 泸沽湖的花
 身边的邛海
 洞头的海故事
 永不消失的河流
 
 在风中行走 ·
 
 甘南乡野的花
 平凉看树
 香蒲草的旅程
 在风中行走
 在槐园怀想
 汝州的诗与远方
 看梨花,想其他
 窖池和酒
 大地怀姜
 两种水晶
 朱砂记
 
 无数梅花落野桥 ·
 
 丝绸课
 双凤的密码
 在云里喝茶
 这些石头
 吴堡笔记
 大芬的色彩
 徐州的徐
 无数梅花落野桥
 扬州如梦令
 永康知福
 伊犁的那些金
 
 以路之名 ·
 
 敦煌日记
 以路之名
 南宗孔府记
 伊犁河边的锡伯人
 片 段
 大理日记(六篇)
 一杯白茶
 香樟木少年
 双城记
 北方、南方和远方
 
 跋 当旅行成为一种习惯
 |  
         
          | 內容試閱: |   
          | 当旅行成为一种习惯 旅行于我而言,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这种习惯的形成,是写作带来的重要福利:都是采风活动。采风就是工作,工作就是采风。食住行都不用考虑,只跟着主办方定好的行程走就是了。
 这些年走的地方很多,新疆的戈壁、沙漠和雪山,内蒙的草原、森林和河流,秀美之江浙,大美之青藏,粗犷美之东北,浩渺美之南海……走的地方越多,就越是觉得这个世界真大啊。
 世界越大,我就越小。越小的感觉就越好。
 好在哪里呢?
 我是一个不重要的人。在我生活的地方,我似乎是重要的,是重重关系网上的一个结点,许多事仿佛都缺我不可似的。这真是一种幻象。事实是我离开后,以我为结点的那个世界依然在很好地运行着——那张网经常会漏的,漏了就会有补的。网依然在。铁打的网,流水的结点。“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这种认识是很残酷的,多次认识反复认识之后就感觉不到了残酷,有什么可残酷呢?不过是常识。
 我是一个很轻微的人。重要的人在旅行的时候也是重要的,不重要的人在旅行的时候就更不重要。在名为采风实为旅行的过程里,免不了要在各种场合露一下脸,露脸的时候免不了需要排一下序。序首绝不会有我,接近末梢处倒常常是我的熟地。在序首和末梢之间,我所做的就是鼓掌,微笑,至多只是说几句话占用一两分钟时间,打个浅浅的酱油。甚至连酱油都不想打的时候,还可以随便找个借口逃会。上个网啊,找服务员聊个天啊……此时就会有一种羽毛的轻盈感升腾起来,也因此特别惬意。
 我是一个很陌生的人。平素的生活圈里,走到哪里都是熟人,虽然没做什么坏事,可是碰到熟人,就不免敷衍应承,问候寒暄,亦不免因此油然生厌,心生不爽,所以我一年也不逛几次街,更不逛超市。而旅行的时候,便干干脆脆地做了一个再纯粹不过的陌生人。一个人故意落着单,摘摘花,踢踢草,招招猫,逗逗鸟……看着孤零零的,很可怜的样子吧,可我的舒服我知道。这个时候,随便做点什么都是好的呢。
 我是一个很沉默的人。日常的语境里,虽然也常常不想说话,可若是太沉闷就会让别人生疑惑,有歧义。唯有旅行的时候,我想少说话就少说话,想不说话就不说话。不和蔼可亲,不善解人意,不随声附和,不凑趣逢迎。我成了一个各色的、别扭的女人,也成了无比简单的我自己。
 不重要的,轻微的,陌生的,沉默的……这种状态中的我,旅行就不仅是新鲜,不仅是长见识,而是真正的放松、放空、放下——我是多么喜欢这种状态中的自己啊。这才像我呢,这才是我呢。享受着这种喜欢,看什么风景就都成了好景。
 当这样的旅行成为一种习惯,和自己独处也便成为了一种习惯。
 我无比由衷地觉得,这真是一种好习惯。
 
 和杜甫一起看山
 
 
 
 近些年,没少去巩义。每次去巩义,都是因为杜甫。如今诗歌之事似乎日渐繁盛,巩义作为诗圣杜甫的故里,与文学相关的活动也就越做越多,于是每到春暖花开之时,我都有机会到杜甫的诞生窑前行一下注目礼,而那时节,那座小院子里的枣树正好开始挂果,一颗颗结实的枣子被阳光照耀着,青润,稠密,饱满。用手抚摸一下,有着微微的暖。我曾尝过一颗,有着淡淡的甜。
 杜甫诞生的那座小土窑稳稳地嵌在山崖的怀抱里,看着极为简素平常。朋友们说,这是本地最普通的民居样式,无数百姓都曾住在这样的土窑里,他们童年的时候也都曾住过。这让我有了隐隐的羡慕之心。自小生长在平原,对于住窑洞便只能是一种想象。虽然曾在陕北住过窑洞,可这窑洞是河南的,是杜甫住过的,如果住起来,还是不一样的吧?
 今年的重阳佳节前夕,因为有巩义的朋友邀请去涉村镇赏红叶,便趁此机会夙愿得偿。朋友说晚上就可以住窑洞,只是不是土窑,而是石窑,“反正都是窑洞嘛”。
 也对。
 下了高铁,黑夜中向山中行进。一路上弯道盘旋,车灯照不到的地方,是广大的黑暗。走着走着就有些茫然,不知道还要走多久。忽然前面出现了一方开阔之地,灯光高高低低地闪烁着,并不强烈,很是温柔,仿佛是召唤你回家的低语。后来得知这个地方是涉村镇北庄村的一处民宿,叫石居部落。
 就是这里了。
 所谓石居,指的就是石窑。可真是实实的石啊,哪里都是石。门口的路是石径,房间里的石墙有一米多厚,在石墙上凹个石槽,放个摆件,功能就相当于装饰柜了。落地挂衣架倒不是石头,是实木,那浑然天成的造型分明是取了小树的一小截,只刷了一道清漆而已,仔细闻一下,还能闻到树脂的芬芳呢。
 床也是实木,可能是怕我们冷,还准备了电热毯,暖暖地开着,让我躺上去就不想起来。辗转反侧着,微微兴奋着,简直不想睡了。可是不知不觉地,还是睡着了。这里的夜静极了,没有一丝声息。
 ——果然符合我的想象,像是回到了母亲的子宫。
 清粥小菜的早餐之后,便上了山。其实已经在山上,所谓的上山,是向山的更高处。本来可以坐车通过隧洞,朋友们说,过了隧洞到了山那边就可以看到特别美的景致。巧的是隧洞那里正修,不能过车,要想到那边去,只能爬那要高到天上的台阶。可是人到中年,作为一个膝盖不争气的人,我最抵触的事情之一便是爬台阶了。于是便赖皮着、迁延着、解构着朋友们的各种鼓励:锻炼身体?不爬这些台阶也可以锻炼的呀。高处风光好?嗯,坐在这里想象出来的风景更美丽。你看看前面,老的小的都上去了,不羞愧吗?羞愧啥呀,能者多劳嘛。
 “杜甫也爬过这山!”
 是了,算起来,这里离杜甫的诞生窑只有几十里吧,可是也是很近的了。少年杜甫,确实也应该爬过这座山吧。
 突然就觉得有了动力。
 涉村镇的山都属于嵩山。中岳嵩山,人文厚重,这么多年累积下来,形成了自庙堂到民间的丰富层级。嵩阳书院所依的太室山,少林寺所依的少室山,都是她的骄傲巅峰。与之相比,涉村所属的这些山就是最质朴的乡野部分,听着这些名字就知道:羊角沟、凌沟、南沟、西涉、东涉、前窑、东安、西坡、罗泉、浅井、上庄、洪河、桃园、北坡、王庄、涌泉、大南沟、吴沟、西沟、郭峪、方家码、寺坪、五指岭、三峪河、黑沟岭、桑树沟……
 其实也不知道走到哪里了。朋友们走一路指一路,指一路说一路,我听一路叹一路,叹一路也忘一路。能记得的就是:这都是涉村镇的山,都是嵩山,都是杜甫的山——原谅我吧,作为一个认知狭隘的人,在杜甫故里,我最高频次想到的人,就是他。
 野菊绽放,我摘了一大把又一大把,顿时衣服上满是菊香。若我在这山里长大,应该就叫菊香吧。或者,该叫黄四娘?因为杜甫写过: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从来也没有考证过诗里的花是什么颜色的花,但因为黄四娘的缘故,我就认定了一定是黄花,菊花一样的黄花。
 中午吃的是土得掉渣的农家饭:橡子凉粉、手工面、辣椒炒鸡蛋、清炖柴鸡、柿子醋……还第一次吃到了名叫苦芽的野菜。朋友们说,这是本地挑尖儿好吃的野菜,耐旱耐涝,泼皮得很,初夏时节的头茬长得最好,尤其是没有长开的嫩叶,采摘了之后用沸水焯过,换凉水浸泡,稍微用盐渍一下,便可一团团地放到冰箱里冷冻保鲜,随吃随取。我们现在吃的,就是头茬的苦芽。入口时有极淡的苦,然后就是满口清香。配着金灿灿的玉米粥和热乎乎的面饼,再美味不过了。
 饭后,倚着农家乐的矮墙,看到两只大鸟从远远的树上飞向更远的树上,也会想到他。他写过: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那两只鸟,肯定不是黄鹂。可是有什么关系呢,就当它们是黄鹂吧。
 杜甫也吃过苦芽吧?他自己就很像苦芽。颠沛流离的杜甫给人的印象似乎总是悲苦穷困的,可是看看这些明亮可爱的颜色: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就知道他多么善于在不堪的现实中打捞出美来。
 快到黄昏时分,我们到了附近最高的山顶,极目远眺,四周正是群峰合唱,云岚苍茫,路如丝带,林若翠海。也想到了他。他写过: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