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谁在研究中国:海外中国研究中心要览
			》
 售價:HK$ 
			88.0
 
  《 
			小白理财进阶之道:富爸爸的财富花园+财务自由笔记+有钱人穷的时候都在做什么(共3册)
			》
 售價:HK$ 
			197.3
 
  《 
			谎言的逻辑:洞悉谎言背后真实的心理和人性 专享版
			》
 售價:HK$ 
			54.8
 
  《 
			汗青堂丛书022——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一部古罗马史(新版)
			》
 售價:HK$ 
			140.8
 
  《 
			陈舜臣近代史三部曲 甲午战争 太平天国兴亡录 走向辛亥
			》
 售價:HK$ 
			249.7
 
  《 
			希腊精神——一部文明史(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HK$ 
			85.8
 
  《 
			世界文明史(上)
			》
 售價:HK$ 
			209.0
 
  《 
			东亚朱子学研究:日本朱子学研究
			》
 售價:HK$ 
			85.8
 
 
 | 
         
          | 編輯推薦: |   
          |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的非洲之旅全纪录。 历时九十八天,历经八个国家: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
 一本日记,了解非洲。
 |  
         
          | 內容簡介: |   
          | 2002年,葛剑雄担任央视纪录片《走进非洲》摄制组北线队嘉宾主持,在非洲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八国旅行、考察了96天,本书即记录这段旅程的日记。作者以历史地理学家的眼光对非洲当地历史人文、地理风貌进行记录和解读,配以作者自己拍摄的沿途照片,带领读者感受异域风情,使人身临其境。全书以日期为纲,以作者的行动线索为顺序展开,使读者在领略非洲风情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和旅行团人员每日的密集行程,堪称文化苦旅。 |  
         
          | 關於作者: |   
          | 葛剑雄(1945—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原主任,现任国际历史人口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编委兼编辑室主任、《中华大典》常务编委兼《历史地理典》副主编。所著《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被中共中央委托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召开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理论讨论会”评为论文奖;所著《中国移民史》(主编,第一、二卷作者)于1997年获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1999年被中宣部评为“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所著《中国人口发展史》获首届“郭沫若史学奖”三等奖。 |  
         
          | 目錄: |   
          | 出发 2003 年2 月21 日,星期五 中国北京 2
 2 月22 日,星期六 北京 2
 
 摩洛哥
 2 月23 日,星期日 北京—荷兰阿姆斯特丹—摩洛哥卡萨布兰卡 7
 2 月24 日,星期一 卡萨布兰卡—拉巴特—卡萨布兰卡 10
 2 月25 日,星期二 卡萨布兰卡 14
 2 月26 日,星期三 卡萨布兰卡 23
 2 月27 日,星期四 卡萨布兰卡 26
 2 月28 日,星期五 卡萨布兰卡—马拉喀什 27
 3 月1 日,星期六 马拉喀什 33
 3 月2 日,星期日 马拉喀什 40
 3 月3 日,星期一 马拉喀什—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伊尔富德 43
 3 月4 日,星期二 伊尔富德 49
 3 月5 日,星期三 伊尔富德—非斯 53
 3 月6 日,星期四 非斯 56
 3 月7 日,星期五 非斯 61
 3 月8 日,星期六 丹吉尔 62
 3 月9 日,星期日 丹吉尔—斯巴德尔角—丹吉尔 66
 3 月10 日,星期一 丹吉尔—乌季达 72
 3 月11 日,星期二 乌季达—卡萨布兰卡 74
 
 阿尔及利亚
 3 月12 日,星期三 卡萨布兰卡—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 81
 3 月13 日,星期四 阿尔及尔—提帕萨—阿尔及尔 82
 3 月14 日,星期五 阿尔及尔—君士坦丁 88
 3 月15 日,星期六 君士坦丁 91
 3 月16 日,星期日 君士坦丁—安纳巴 95
 
 突尼斯
 3 月17 日,星期一 安纳巴—突尼斯突尼斯城 99
 3 月18 日,星期二 突尼斯城—西迪·布·撒以德—突尼斯城 101
 3 月19 日,星期三 突尼斯城 104
 3 月20 日,星期四 突尼斯城 109
 3 月21 日,星期五 突尼斯城—凯鲁万—杰姆—斯法克斯 111
 3 月22 日,星期六 斯法克斯—托泽尔 115
 3 月23 日,星期日
 托泽尔—舍比凯—泰迈格宰—米德—托泽尔 122
 3 月24 日,星期一
 托泽尔—盐沼—马特马塔—梅德宁—泰塔温 125
 3 月25 日,星期二 泰塔温—切尼尼—泰塔温 127
 3 月26 日,星期三 泰塔温—杰尔巴岛 129
 3 月27 日,星期四 杰尔巴岛 131
 3 月28 日,星期五 杰尔巴岛 133
 
 利比亚
 3 月29 日,星期六 杰尔巴岛—利比亚的黎波里 137
 3 月30 日,星期日 的黎波里—古达米斯 139
 3 月31 日,星期一 古达米斯 143
 4 月1 日,星期二 古达米斯 150
 4 月2 日,星期三 古达米斯—的黎波里 152
 4 月3 日,星期四 的黎波里 154
 4 月4 日,星期五 的黎波里—塞卜拉泰—的黎波里 158
 4 月5 日,星期六 的黎波里—大莱普提斯—兹利坦 163
 4 月6 日,星期日 兹利坦—大莱普提斯—苏尔特 169
 4 月7 日,星期一 苏尔特—班加西 172
 4 月8 日,星期二 班加西—昔兰尼—贝达 177
 4 月9 日,星期三 贝达—图卜鲁格 180
 
 埃及
 4 月10 日,星期四 图卜鲁格—埃及马特鲁港 185
 4 月11 日,星期五 马特鲁港—阿莱曼 187
 4 月12 日,星期六 阿莱曼—开罗 190
 4 月13 日,星期日 开罗 193
 4 月14 日,星期一 开罗 197
 4 月15 日,星期二 开罗 200
 4 月16 日,星期三 开罗 206
 4 月17 日,星期四 开罗—沙姆沙伊赫 212
 4 月18 日,星期五 沙姆沙伊赫—尤兰达礁盘—沙姆沙伊赫 215
 4 月19 日,星期六
 沙姆沙伊赫—圣凯瑟琳—沙姆沙伊赫—古尔代盖 223
 4 月20 日,星期日 古尔代盖 233
 4 月21 日,星期一 古尔代盖—卢克索 235
 4 月22 日,星期二 卢克索 237
 4 月23 日,星期三 卢克索 241
 4 月24 日,星期四 卢克索—阿斯旺 250
 4 月25 日,星期五 阿斯旺 252
 4 月26 日,星期六 阿斯旺 253
 4 月27 日,星期日 阿斯旺—阿布·辛拜勒—阿斯旺 256
 
 苏丹
 4 月28 日,星期一 阿斯旺—苏丹瓦迪哈勒法 263
 4 月29 日,星期二 瓦迪哈勒法 265
 4 月30 日,星期三 瓦迪哈勒法—沙漠营地 269
 5 月1 日,星期四 沙漠营地—凯尔迈营地 272
 5 月2 日,星期五
 凯尔迈营地—栋古拉—西戴富法遗址—库赖迈 274
 5 月3 日,星期六
 库赖迈—博尔戈尔山—库鲁皇陵—麦罗维营地 279
 5 月4 日,星期日 麦罗维营地—纳盖—喀土穆 283
 5 月5 日,星期一 喀土穆 289
 5 月6 日,星期二 喀土穆 294
 5 月7 日,星期三 喀土穆 298
 
 埃塞俄比亚
 5 月8 日,星期四 喀土穆—埃塞俄比亚贡德尔 305
 5 月9 日,星期五 贡德尔—巴赫达尔 307
 5 月10 日,星期六 巴赫达尔—拉利贝拉 312
 5 月11 日,星期日 拉利贝拉—亚的斯亚贝巴 315
 5 月12 日,星期一 亚的斯亚贝巴 319
 5 月13 日,星期二 亚的斯亚贝巴 322
 5 月14 日,星期三 亚的斯亚贝巴 325
 5 月15 日,星期四 亚的斯亚贝巴—阿尔巴门奇 330
 5 月16 日,星期五 阿尔巴门奇—多尔兹—阿尔巴门奇 333
 5 月17 日,星期六 阿尔巴门奇—查莫湖—阿尔巴门奇 337
 5 月18 日,星期日 阿尔巴门奇—阿瓦萨—亚的斯亚贝巴 339
 
 肯尼亚
 5 月19 日,星期一 亚的斯亚贝巴—肯尼亚内罗毕 343
 5 月20 日,星期二 内罗毕 345
 5 月21 日,星期三 内罗毕—马赛马拉 347
 5 月22 日,星期四 马赛马拉 350
 5 月23 日,星期五 马赛马拉 362
 5 月24 日,星期六 马赛马拉—内罗毕 364
 5 月25 日,星期日 内罗毕 366
 5 月26 日,星期一 内罗毕—拉穆岛 367
 5 月27 日,星期二 拉穆岛—内罗毕 373
 5 月28 日,星期三 内罗毕 376
 
 回国
 5 月29 日,星期四 内罗毕—阿联酋迪拜—中国香港 380
 5 月30 日,星期五 香港—上海 381
 |  
         
          | 內容試閱: |   
          | 前言 2002 年11 月底,凤凰卫视邀我参加中央电视台与其联合摄制的纪录片《走进非洲》的摄制组,担任北线队的嘉宾主持。12 月3 日,钟大年来北京饭店(我在京开会住地)与我具体商定。16 日在北京开了新闻发布会,就开始做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办理各种手续,如报批,申领护照、签证,接种疫苗,保险等。2003 年1 月
 18 日,我专程到北京,与本队其他成员讨论准备,19 日还由我以主持人的身份去友谊宾馆专家楼采访一位伊拉克专家,由本队摄影师拍摄、编导制作了一段样片。其间,正值我按原定计划于1 月23 日起在香港城市大学讲课3 个月,除与城市大学商定将课程压缩在2 月20 日前上完,不得不来往于香港、上海、北京间,其余时
 间尽可能兼顾非洲之行的准备工作。
 2 月21 日晚上到达北京,22 日晚上在钓鱼台国宾馆参加“ 起步礼”( 出发会),23 日上午开始“ 走进非洲”,乘飞机经阿姆斯特丹到达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此后,历经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8 国,于5 月29 日从内罗毕乘飞机,经迪拜、香港,于30 日回到上海。全部旅程98 天,在非洲时间96 天。其中,除由卡萨布兰卡至阿尔及利亚、从阿斯旺往返于阿布·辛拜勒、从亚的斯亚贝巴至内罗毕和从内罗毕往返于拉穆岛这四段是乘飞机,其他旅程都是乘越野车。
 这是我第一次去非洲,第一次也是唯一连续到访8 个国家的旅程,第一次也是唯一如此连续地坐长途汽车的旅程,第一次也是唯一当那么长时间的电视节目嘉宾主持的旅程。还创造了我除了长期出访,最长的出国纪录,超过了我从2000 年12 月18 日至2001年2 月参加中国第17 次南极考察队去南极长城站的时间(全部旅程
 69 天,在长城站停留59 天)。还有很多更具体的第一和“ 最”的记录。
 当时我正担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的所长,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校虽然破例批准我请假3 个月,但明确不能影响行政、教学与科研工作,我也做了这样的承诺。尽管日常工作由副所长和办公室主任代劳,同人们也支持配合,但不少事是别人帮不了忙
 的。我有8 位在读的博士生,其中4 位的博士学位论文当年6 月要答辩,须由我审阅改定后才能送评阅。我主编并撰写的《中国人口史》第一卷刚出校样,等着付印,只能委托博士生周筱赟代看,但遇到的重要校改,还得由我自己决定。我们所与历史系、北京东方历史研究中心准备在9 月召开的国际会议已发了一号通知,后续的筹备工作不能停顿。我主持的与哈佛大学等合作的“ 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我主持的及我们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也不能停顿。
 我还承诺在旅途中为《北京晨报》、上海《外滩画报》等报刊写报道,为后方网站提供稿件,与作家出版社约定回来后出书。
 这些都离不开通讯联系和信息传递,但在当时却有我们今天意想不到的困难。那时还没有智能手机,只能通话,而且收费昂贵,每分钟的通话费要10—15 美元。我们一个队只有领队黄海波配了手机,只有公务才能用,私事基本不能用,只是后来国内“ 非典”(那时我们在国外都称为SARS)疫情严重,才增加了问候电话的次数。所以每到一地,得赶快找网吧收发邮件,因为多数旅馆无法上网,能上的收费都很贵。非洲国家网吧的绝大多数电脑是不能显示中文的,个别情况下允许先下载中文接收软件,但这本身就得耗费不少时间,而且往往不成功,所以基本上都只能将邮件用U盘(那时叫USB插件)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读出,发邮
 件时只能事先写好拷在U盘上,到时以附件方式发送。或者只能事先约定,双方都用英文写邮件。而除了领队配的一台笔记本电脑外,只有我自带的一台笔记本电脑。发照片更麻烦,一张不到1 兆的照片有时花半小时也发不了。
 外出期间,国内“ 非典”暴发,疫情加剧。我们得不到确切消息,只能从国外新闻中分析真相。当北京已成“ 空城”“ 死城”,
 上海已出现死亡病例等消息传来,由不得我们不担忧,不思念家人。外界风声鹤唳,也给我们带来困扰。进肯尼亚前就听说一架国航飞机被机场禁止下客,原机返航。到内罗毕机场时,海关人员一定要我们测体温,甚至扬言要隔离,我们让他们仔细查验护照上的出入境记录,证明我们在2 月份已经离开北京,才顺利过
 关。
 3 月20 日我们在突尼斯时,美军对伊拉克开战了,到4 月9 日攻占巴格达时我们刚离开利比亚进埃及。为了增加安全系数,我们特意在车上贴了醒目的标志——用阿拉伯文写上“ 中国”。到非洲后住的第一家酒店——卡萨布兰卡君悦酒店——在我们离开后发生了炸弹爆炸。我们在阿尔及利亚的全部行程,都在警察的严密保护之下进行。原来计划开车经埃塞俄比亚南部进入肯尼亚,却因水灾与安全问题而取消,改乘飞机。进入肯尼亚前一度收到恐怖活动警报,结果倒是太平无事。
 离开突尼斯边境,还没有踏上利比亚的土地时,就见卡扎菲的巨幅画像。在利比亚的12 天中,更是无时不感受到这位政治强人无所不在的影响。我们采访、拍摄了展示和学习他著作的“ 绿皮书中心”、他下令建造的号称“ 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运河工程、他的家乡即利比亚的“ 政治首都”的宏大设施。在拍摄他上学的小学时,摄制组还让我坐在他曾经使用的课桌椅上采访他当时的同学。在的黎波里的兵营深处,当我们拍摄被美国炸毁的卡扎菲的住所时,还让我们产生“ 领袖”会突然现身的联想。17 年后再看当时的记录,真有隔世之感。我一直把自己的行走看成目击历史、感受巨变的机会,这无疑是一个可靠的证据。
 这次“ 走进非洲”,我有较详细的日记,旅途中还写了一些报道。这些报道大多已在报刊发表,以后结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走非洲》一书。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后,我曾将在利比亚这12天的日记整理出来,在《历史学家茶座》上发表。近日翻阅这些日记,发现还有不少内容没有包括在那些报道中。近年来到过这些国家的中国人越来越多,摩洛哥、突尼斯、埃及更成了旅游热点,但我们的独特经历绝大多数人不可能重复,我们到过的一些地方多数国人还是无法到达的。所以我将全部旅程的日记整理出来,与大家共享。
 葛剑雄
 2020 年2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