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希腊精神——一部文明史(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HK$ 
			85.8
 
  《 
			世界文明史(上)
			》
 售價:HK$ 
			209.0
 
  《 
			东亚朱子学研究:日本朱子学研究
			》
 售價:HK$ 
			85.8
 
  《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 文字编
			》
 售價:HK$ 
			424.8
 
  《 
			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汉英对照)(国家博物馆“国际交流系列”丛书)
			》
 售價:HK$ 
			587.6
 
  《 
			世界在前进
			》
 售價:HK$ 
			81.4
 
  《 
			文以载道: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
			》
 售價:HK$ 
			88.5
 
  《 
			高句丽史
			》
 售價:HK$ 
			184.1
 
 
 | 
         
          | 內容簡介: |   
          | 双层股权结构制度一般是将公司的所有权与投票权分离,使得少数股东可以实现持有少量股份却能实际控制大于其持股的投票权。近年来,以BATJ为代表的许多中国新经济企业纷纷赴海外上市,使得是否接纳双层股权结构企业上市议题引起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做出艰难决策。2019年3月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正式开板,其中,允许设置表决权差异安排的公司上市是其制度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内地资本市场迫切感受到不变革的压力,正在加快改革步伐,对新经济企业敞开怀抱。本书从双层股权结构制度的研究缘起说起,挖掘双层股权结构制度的理论依据、优势与劣势以及发展历史,在对全球主要资本市场和中国关于双层股权结构制度实践进行梳理回顾、跟踪进展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内外采用双层股权结构上市的典型公司案例展开分析,进而对中国资本市场双层股权结构制度的适用性、范式设计以及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 關於作者: |   
          | 石颖,生于1989年,河北唐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企业跨国并购和国有企业改革。曾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大数据对企业非市场战略的影响研究”等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参与撰写或校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13)》《从混沌世界走向另一个混沌世界:战略管理理论述评》《西方经典管理理论》等多项专著,在《经济体制改革》等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篇,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太原市供水集团工人岗位评价研究”“义乌市供电公司员工社会责任行为制度体系研究”等项目研究。 |  
         
          | 目錄: |   
          | 章 绪论:双层股权结构制度的研究缘起 节 资本市场股权逐渐分散化
 第二节 控制权争夺事件频繁上演
 第三节 大量科技企业赴海外上市
 第四节 智力资本的作用越发重要
 第五节 以“企业家”为中心的公司治理范式逐步形成
 第六节 简要结论
 第二章 双层股权结构制度的理论探索
 节 双层股权结构制度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双层股权结构制度的优势与劣势
 第三节 双层股权结构制度的理论阐释
 第四节 双层股权结构制度的发展历史
 第五节 简要结论
 第三章 双层股权结构制度的国际经验
 节 全球主要交易所双层股权结构实践
 第二节 美洲较为广泛地应用双层股权制度
 第三节 欧洲各国对双层股权结构看法不一
 第四节 亚洲各国或地区逐渐承认双层股权结构
 第五节 国际资本市场经验启示
 第六节 简要结论
 第四章 中国双层股权结构制度的积极实践
 节 我国法律法规有关双层股权结构的主要规定
 第二节 香港联合交易所的尝试
 第三节 A股存托凭证的探索
 第四节 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的探索
 第五节 简要结论
 第五章 采用双层股权结构上市的典型案例分析
 节 西方企业采用双层股权结构上市的案例
 第二节 中国企业采用双层股权结构上市的案例
 第三节 典型案例分析
 第四节 简要结论
 第六章 中国双层股权结构制度的适用性分析
 节 适于双层股权结构制度的制度环境
 第二节 适于双层股权结构制度的资本市场
 第三节 适于双层股权结构制度的行业特征
 第四节 适于双层股权结构制度的企业属性
 第五节 适于双层股权结构制度的管理层特质
 第六节 简要结论
 第七章 中国企业双层股权结构制度的范式设计
 节 中国企业双层股权结构制度范式设计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 中国推进双层股权结构制度的主要思路
 第三节 中国推进双层股权制度的具体举措
 第四节 中国推进双层股权结构的配套制度
 第五节 简要结论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