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民说·欧洲城市现代史:从 1815 年至今
			》 
			 售價:HK$ 
			96.8
			 
			 
	
			  
			《 
			拍出绝世佳作 世界顶级摄影师私藏技法解密
			》 
			 售價:HK$ 
			140.8
			 
			 
	
			  
			《 
			意大利读画记
			》 
			 售價:HK$ 
			74.8
			 
			 
	
			  
			《 
			当代艺术的十九副面孔 大师与我们的时代 2025版 
			》 
			 售價:HK$ 
			118.8
			 
			 
	
			  
			《 
			阅读苏河左岸
			》 
			 售價:HK$ 
			107.8
			 
			 
	
			  
			《 
			纸上博物馆·达达主义:艺术的反抗(艺术简史,讽刺超前,社会政治矛盾,16开图文全彩,伽利玛原版引进)
			》 
			 售價:HK$ 
			85.8
			 
			 
	
			  
			《 
			名画里的中国 (共7册) 汉宫春晓图/韩熙载夜宴图/唐宫仕女图/洛神赋图/西湖十景图/千里江山图/清
			》 
			 售價:HK$ 
			294.8
			 
			 
	
			  
			《 
			江山胜迹:人文风景的建构与传承
			》 
			 售價:HK$ 
			162.8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电影学:历史·理论·国别”丛书之一。全书通过考察、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英国遗产电影,从主题、叙事、美学风格、表现形式方面归纳了遗产电影的类型特征、文化呈现、批评论争等,运用类型电影、国族身份认同和文化研究等理论,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文献综合法与个案研究法、跨学科研究等方法来解释遗产电影概念的形成、类型的发展、文化的呈现、批评的过程、全球化的现象等方面。
           | 
         
       
      
      
      
         
          | 關於作者: | 
         
         
          |  
            黄欣,现为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副主任、教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获电影学博士学位。著有《崛起的力量:韩国电影研究》等作品。
           | 
         
       
      
      
      
      
         
          | 目錄: 
           | 
         
         
           
            绪 论 / 1
 章 遗产电影的诞生 / 11
 节 遗产电影的相关概念 / 13
 第二节 撒切尔主义下的英国
 ——现在越糟,未来会越好 / 20
 第三节 文化上的新保守主义
 ——面对衰退,重塑神话 / 25
 第二章 遗产电影的生产 / 33
 节 寻找“英国性”(1979—1996年) / 33
 第二节 1997年以后的“酷不列颠” / 44
 第三节 “后遗产电影”的转向 / 54
 第三章 遗产电影的怀旧机制 / 59
 节 时间:回到过去辉煌 / 60
 第二节 空间:建造遗产景观 / 64
 第三节 心理:重构民族认同 / 72
 第四章 遗产电影的叙事策略 / 79
 节 官方化的遗产电影 / 79
 第二节 多样化的遗产电影 / 103
 第五章 遗产电影中的文化呈现 / 135
 节 天佑女王的殖民话语 / 137
 第二节 权力等级与精英视角 / 155
 第三节 女性表达与性别差异 / 169
 结 语 / 187
 参考片目 / 189
 后 记 / 193
           | 
         
       
      
      
      
         
          | 內容試閱: 
           | 
         
         
           
            英国遗产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被纳入理论研究的视野,始于一批高质量的、成功的、全球性影片的集体性问世。虽然在当时对遗产电影究竟能否被视为一种类型,以及如何考量、界定此类电影的特征等内涵方面,意见并不统一,但作为一个电影批评术语,英国乃至国外的学者们对其外延基本达成共识——作为对英国古装电影(或称服装剧、历史片)创作的一种学术概括,明显区别于好莱坞的商业类型片,被认为是展示和兜售“逝去的英国”为成功的、有效的遗产文化形式和手段,以回到想象中的“过去”来解决英国当代的症结。
 英国本土的电影研究对于遗产电影始终存在着“左派”和“右派”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体系——一方认为遗产电影所建构的怀旧的、古老的、安定的图景,来回避和疏离当时满目疮痍的社会环境;另一方则以褒扬的态度来看待再现逝去的帝国辉煌,是高扬英国民族主义的成功范例。本书将通过具体的遗产电影的文本分析来证明,遗产电影这一类型只是不幸成为撒切尔主义保守派的“尴尬的代言人”,甚至很多遗产电影的文本都是反保守主义,而奔向自由主义的。
 由于“遗产电影”这一概念的流动性,需要不断更新、形塑、指认这一概念的类型边界。概念的动态性容易导致的危险性,不同的评论者往往依据自身所处的不同语境为遗产电影注入不同的内容,因此需要还原特定语境中的所指。本书章将在厘清“遗产”概念的基础上,梳理“遗产电影”这一概念在学术研究范畴内的生成和演变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加深对于遗产电影及身处其间的政治权力、经济结构、文化思潮的了解。
 以1997年为界,第二章从英国遗产电影的生产、发行、放映环节来审视1979至1996年寻找“英国性”的阶段,以及1997年以后遵循新工党“酷不列颠”文化政策后遗产电影的政治意图消减,面向更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期间,20世纪90年代中期左右,可以明显看到遗产电影的文本、评论、研究视角、理论架构的转向,此后被称为“后遗产电影”时期。
 其实不仅仅局限在英国,将怀旧的视角植入民族身份的建构过程,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视为一种成功的文化策略,它为各种共同体提供了合法性的基础。第三章将从三个层面来阐释遗产电影的怀旧机制的构成——时间上,设定在过去,通过重建往日时光,重现昔日美好,以此来缓解“英国病”所带来的现代性焦虑;空间上,通过展示和呈现遗产景观来参与和构成叙事;心理认同上,围绕着“英国性”通过回到过去的某个具体舒适封闭的空间,描绘从不稳定到稳定的想象性轨迹,来找寻个人和集体的想象共同体。
 第四章将从叙事策略上,分别论述官方化的遗产电影——建构了一幅跨阶级、跨种族、跨宗教的民族大团结图景,是对集体性记忆的一种召唤。而描写英国王室的遗产电影文本并不满足于对历史史料的编纂,阐释过去的同时也是对英国君王和王室成员粉饰、祛魅、修复大众记忆的一个过程。多样化的遗产电影——通过分析改编自福斯特、简·奥斯汀、亨利·詹姆斯、伊夫林·沃等人的电影,从阶级、性别、种族、跨文化等视角如何构成叙事,又如何负载了社会进程中传统与现代、文明与财富、高雅与世俗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第五章着眼于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殖民化、阶级和性别的视角,具体探究怎样重新建构了一种对帝国主义的想象,如何将这些意识形态与怀旧的英国形象交织在一起,使得“日不落”的旗帜在集体无意识中飘扬,终达到迫使人们坚信政治意识形态的目的。
 本书将通过考察、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英国遗产电影,从主题、叙事、美学风格、表现形式方面归纳遗产电影的类型特征、文化呈现、批评论争等,运用类型电影、国族身份认同和文化研究等理论,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文献综合法与个案研究法、跨学科研究等方法来解释遗产电影概念的形成、类型的发展、文化的呈现、批评的过程、全球化的现象等方面。
 2020年7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