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部落:文化本能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
》
售價:HK$
86.9

《
匹配
》
售價:HK$
86.9

《
ETF投资 低利率时代财富进阶必修课(普通人躺赢的投资方法,领先一步学会ETF投资,早日赢得财富自由
》
售價:HK$
75.9

《
肩部康复训练 损伤预防 评估与恢复(修订版)
》
售價:HK$
107.8

《
速写随手画 临摹训练素材集
》
售價:HK$
61.4

《
女性的奥秘
》
售價:HK$
85.8

《
理解人性:成熟不是看懂事情 而是看透人性 任何事件中 都别低估人性的影响
》
售價:HK$
61.6

《
看见情绪价值2(做个情绪自由的成年人 不要和别人一起欺负自己,你的情绪比全世界的期待都重要)
》
售價:HK$
54.8
|
| 內容簡介: |
|
本书系国内*部科学编史学研究专著,内容涉及了像科学史学史、历史的辉格解释与科学史、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关系、科学革命、地方性知识与科学史等诸多科学史的理论问题。多年来曾被多所高校的科学史、科学哲学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用作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此次出版的第3版,作者增加了“考据与科学史”(第6章)、“地方性知识与科学史”(第16章),重写了“科学史的客观性与相对主义”(第7章)并在其中补充了大量新内容。另外,对于原书的其他章节也进行了相应的内容和文字修订。
|
| 關於作者: |
|
刘兵,现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有《超导物理学简史》等16种专著《刘兵自选集》等10种个人文集、《超导史话》等6种科普著作、《正直者的困境》等8种译著,主编《科学大师传记丛书》等多套丛书,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他报刊文章400余篇。
|
| 目錄:
|
导言 何为科学编史学
章 科学史的历史概述
第二章 内史与外史
第三章 科学史的功能
第四章 历史的辉格解释与科学史
第五章 科学哲学与科学史
第六章 考据与科学史
第七章 科学史的客观性与相对主义
第八章 科学史中的“科学革命”
第九章 女性主义与科学史
第十章 科学史研究中的计量方法
第十一章 格/群分析理论与科学史研究
第十二章 科学史研究中的传记方法(Ⅰ):一般传记
第十三章 科学史研究中的传记方法(Ⅱ):心理传记
第十四章 科学史研究中的传记方法(Ⅲ):集体传记
第十五章 科学史教学
第十六章 地方性知识与科学史
附录 李约瑟与李约瑟问题
|
| 內容試閱:
|
科学技术史(简称科技史)与科学技术哲学(简称科技哲学)是两个有着内在亲缘关系的领域,均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都在20世纪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在以科学技术为对象的诸多人文研究和社会研究中,它们发挥了学术核心的作用。“科史哲”是对它们的合称。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说得好:“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于2017年5月成立,将科技史与科技哲学均纳入自己的学术研究范围。科史哲联体发展,将成为清华科学史系的一大特色。
中国的“科学技术史”学科属于理学一级学科,与国际上通常将科技史列为历史学科的情况不太一样。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中国科技史学科的主要研究力量集中在中国古代科技史,而研究队伍又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院下属的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制定学科目录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将科技史列为理学学科。这种学科归属还反映了学科发展阶段的整体滞后。从国际科技史学科的发展历史看,科技史经历了一个由“分科史”向“综合史”、由理学性质向史学性质、由“科学家的科学史”向“科学史家的科学史”的转变。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完成了这种转变,出现了代职业科学史家。而直到20世纪末,我国科技史界提出了学科再建制的口号,才把上述“转变”提上日程。在外部制度建设方面,再建制的任务主要是将学科阵地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向其他机构特别是高等院校扩展,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科学史系和科技史学科点。在内部制度建设方面,再建制的任务是由分科史走向综合史,由学科内史走向思想史与社会史,由中国古代科技史走向世界科技史特别是西方科技史。
科技哲学的学科建设面临的是另一些问题。作为哲学二级学科的“科技哲学”过去叫“自然辩证法”,但从目前实际涵盖的研究领域来看,它既不能等同于“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也无法等同于“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of Technology)。事实上,它包罗了各种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一个学科群、问题域。科技哲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广阔无边的问题域中建立学科规范和学术标准。
本丛书将主要收录清华师生在西方科技史、中国科技史、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传播学与科学博物馆学五大领域的研究性专著。我们希望本丛书的出版能够有助于推进中国科技史和科技哲学的学科建设,也希望学界同行和读者不吝赐教,帮助我们出好这套丛书。
《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科学编史学初论(第三版 清华科史哲丛书)》:
“爱丁堡学派”自称其学科为“科学知识社会学”,主要是为了与早期迪尔凯姆、曼海姆等人建立的“知识社会学”,以及当时占主流地位的默顿学派的“科学社会学”相区别。在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中,对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是不能做社会学的分析的,因为它们只受内在的纯逻辑因素的决定,它们的历史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在的因素。在默顿的科学社会学中,科学是一种有条理的、客观合理的知识体系,是一种制度化了的社会活动,科学的发展及其速度会受到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科学家必须坚持普遍性、共有性、无私利性等社会规范的约束。而科学知识社会学则首先不赞成曼海姆将自然科学排除在社会学分析之外的做法,他们认为独立于环境或超文化的所谓的理性范式是不存在的,因而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的分析不但可行而且必须,布鲁尔对数学和逻辑学进行的社会学分析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由此也可以看到,SSK与默顿的科学社会学重要的区别在于,它进一步将科学知识的内容纳入社会学分析的范畴。在SSK看来,科学知识并非由科学家“发现”的客观事实组成,它们不是对外在自然界的客观反映和合理表达,而是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制造出来的局域知识。通过各种修辞学手段,人们将这种局域知识说成是普遍真理。科学知识实际上负载了科学家的认识和社会利益,它往往是由特定的社会因素塑造出来的。它与其他任何知识一样,也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SSK与传统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的上述区别直接反映在其相关的科学史研究上,表现为对“内外史”的不同侧重和消解。传统知识社会学在自然科学史领域仍然坚持的是“内史”传统,科学社会学虽然开始重视“外史”研究,但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时至今日它只讨论科学的社会规范、社会分层、社会影响、奖励体系、科学计量学等,而不进入认识论领域去探讨科学知识本身;在其看来,研究科学知识的生产环境和研究科学知识的内容本身是两回事,后者超出了社会学家的探索范围。可见,传统的科学观在科学社会学那里仍没有被打破,科学“内史”与“外史”的划分依然存在,二者的界线依然十分清晰。但SSK坚持应当把所有的知识,包括科学知识,都当作调查研究的对象,主张科学知识本身必须作为一种社会产品来理解,科学探索过程直到其内核在利益上和建制上都是社会化的。这样一来,因为连科学知识的内容本身都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独立于社会因素影响之外的、那种纯粹的所谓科学“内史”便不复存在,原来被认为是“内史”的内容实际上也受到了社会因素无孔不入的影响,从而,“内史”与“外史”的界线相应地也就被消解了。正如巴恩斯所说,柏拉图主义对于科学而言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柯瓦雷本人的观点也含糊不清。又如布鲁尔就开尔文勋爵对进化论的批判事件进行分析时所指出的那样,该事件表明了社会过程是内在于科学的,因而也不存在将社会学的分析局限在对科学的外部影响上的问题。
SSK关于科学史的内在说明和外在说明问题也有直接的分析。其重要代表人物布鲁尔在对“知识自主性”进行批判时,就对科学自身的逻辑、理性说明和外在的社会学、心理学说明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过讨论。他指出,以往学者一般将科学的行为或信仰分为两种类型:对或错、真或假、理性或非理性,并往往援引社会学或心理学的原因来说明这些划分中的后者,对于前者而言,则认为这些正确的、真的、理性的科学之所以如此发展,其原因就在于逻辑、理性和真理性本身,即它是自我说明的。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往往认为这种内在的说明,比外在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说明更加具有优先性。实际上,布鲁尔所要批判的这种观点代表着SSK理论出现之前,科学哲学和科学史领域的某种介乎于传统实证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之间的过渡性科学编史学思想。其中,拉卡托斯可以被看成是一位较具代表性的人物。一方面,他将科学史看成是在某种关于科学进步的合理性理论或科学发现的逻辑理论框架下的“合理重建”,是对其相应的科学哲学原则的某种史学例证和解释。也就是说,科学史是某种“重建”的过程,而非科学发展历史的实证主义记录或者某种具有逻辑必然性的历史。另一方面,拉卡托斯又认为科学史的合理重建属于一种内部历史,其完全由科学发现的逻辑来说明,只有当实际的历史与这种“合理重建”出现出入时,才需要对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出入提供外部历史的经验说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