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20世纪20年代日本侵华研究(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
 售價:HK$ 
			162.8
 
  《 
			物联网漏洞挖掘与利用:方法、技巧和案例
			》
 售價:HK$ 
			108.9
 
  《 
			家族财富管理:永续繁荣的智慧体
			》
 售價:HK$ 
			74.8
 
  《 
			让我留在你身边升级新版
			》
 售價:HK$ 
			61.6
 
  《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蓝皮书: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展报告(2025)
			》
 售價:HK$ 
			162.8
 
  《 
			我在东汉学伤寒 全两册  仲景医案解读《伤寒论》
			》
 售價:HK$ 
			63.8
 
  《 
			消息(贾平凹新书,长篇笔记体小说)
			》
 售價:HK$ 
			75.9
 
  《 
			长安四千年:都城史视角下的王朝兴衰史
			》
 售價:HK$ 
			184.8
 
 
 | 
         
          | 內容簡介: |   
          | “鲁迅青少年文学奖”活动的宗旨是:尊重母语、学习语文、独立思考、培养韧性。这不仅仅是一次文学的赛事,更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良师益友,帮助大家热爱阅读,喜欢语文。秉承一贯风格,本书从历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优秀作品集(高中卷)》中,精心选择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品结集出版,让青少年朋友阅读优秀作品,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热爱生活。 |  
         
          | 關於作者: |   
          | 策划、主编简介:周令飞 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组委会主席
 现任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委员、中国鲁迅论坛组委会主席、日本胜山城博物馆顾问、中国台湾大陆节目推广总监、绍兴旅游同乡会常务顾问等。策划、主编并出版《鲁迅家庭大相簿》《鲁迅是谁》《镜匣人间——周海婴80摄影集》《鲁迅的艺术世界》等书籍。
 
 徐建华
 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组委会秘书长。现任上海《东方教育时报》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著有《音乐小魔女》《淘气小妖网站》《来自外星的魔龙》《女巫网站》等,曾获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和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  
         
          | 目錄: |   
          | 目 录 
 辑 校园光影
 
 校园里的那个身影 金蒙璐/2
 
 好久不见 钱 侑/5
 
 光影 吴忱松/8
 
 一个人的生活 郭旭峥/10
 
 你好 赵 葳/14
 
 沉默是金吗  陈艺尹/21
 
 风起时,我想起那些年 许方舟/25
 
 
 第二辑 那年初夏
 
 与这个世界道别  董文婕/30
 
 消失在天际的孔明灯  陈奕陶/33
 
 留在心底的风景  沈晨瑶/35
 
 摆小摊子的老人  葛 鸽/39
 
 初夏的回忆  马钰婷/42
 
 初夏的感慨  曹居一/44
 
 柿子树  张栎婧/47
 
 第三辑 如花的微笑
 
 远处盛开的烟花  刘祎宁/52
 
 从来没有什么告别 胡海琪/55
 
 熟悉与陌生 蔡 翔/58
 
 月满纸花 朱羚玮/62
 
 夏河 夏晓蒙/70
 
 他的笑,他的拥抱 王天奇/75
 
 父亲 陈 蓓/77
 
 第四辑 岁月的约定
 
 告别  曹文钰/84
 
 
 
 约定  李 蓁/87
 
 浅笑无痕  官亚琦/91
 
 学会告别  朱烨鑫/93
 
 远方的快递 潘 芸/96
 
 温暖的记忆 常心睿/99
 
 紫藤花 周卓君/103
 
 第五辑 月光的舞蹈
 
 认识你,真好  刘家雯/108
 
 溪水女孩  周包宁/112
 
 阿雅的故事 何紫荑/115
 
 牛娃  李武斌/118
 
 风起时,我想起家乡 张绍琦/122
 
 那时的英雄 陈 越/125
 
 下一个天亮 陈蓉蓉/128
 
 每个学子总有一盏灯火相伴 张辰宇/131
 
 奶奶的三轮车 杜沁妍/136
 
 第六辑 远方春日
 
 向着明亮那方 黄琪雯/140
 
 风起时,我想起你 范建军/143
 
 痛痛飞走啦  陈伊凡/147
 
 一次不曾告别的告别  陈胤迪/150
 
 春日 盛郁文/153
 
 无声叙事 丁佳怡/156
 
 看门人  苏元悦/161
 
 第七辑 倾听的诗意
 
 初夏的感慨 张璐婧/166
 
 白夜行 唐缘情/168
 
 初夏的诗意 张贝瑶/170
 
 倾听初夏  毛悦旸/173
 
 庸俗的六便士与孤独的月亮 过静霖/176
 
 匕首  吴睿卿/178
 
 第八辑 小巷印痕
 
 老巷的初夏 臧 琦/182
 
 边缘  李兰心/185
 
 怀里抱狗的那个人  欧阳慧/190
 
 外婆的小巷 李明威/195
 
 旅途  张星烨/197
 
 电话线 姜 怡/200
 
 人约黄昏后 吴闻起/203
 
 第九辑 告别昨日
 
 中国的声音 方馨悦/208
 
 请为先生开一盏灯  时潇含/210
 
 于无声处  席轶群/213
 
 在鲁迅故居读鲁迅  李衍霖/216
 
 学会告别  郑 茜/219
 
 告别  施 韵/222
 
 告别是为了新的诗篇 黄胤羽/224
 
 告别不善  王 者/228
 
 第十辑 叩问灵魂
 
 写给螃蟹先生  董一凡/232
 
 汝瓷·宋徽宗  吴 莹/235
 
 淡妆浓抹总相宜 董愉靖/237
 
 中华经典,我的精神家园 沈怡凡/240
 
 向着光明,稳步前行 陆翌沁/243
 
 生而为人,微而不卑 张博涵/246
 
 美不过如花的情  苏 畅/248
 
 别让雨下进灵魂里  刘 姣/251
 
 又见孔乙己 张旖天/253
 
 校园里的那个身影 金蒙璐
 
 好久不见 钱 侑
 
 光影 吴忱松
 
 一个人的生活 郭旭峥
 
 你好 赵 葳
 
 沉默是金吗  陈艺尹
 
 风起时,我想起那些年 许方舟
 |  
         
          | 內容試閱: |   
          | 序 
 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十三年,有时真感觉这十三年好像只有十三英寸的长度,转眼即逝。
 
 回想十三年前,好像是春天的季节,一个下午的时光,天气微凉,在淮海路、陕西路一家很小的咖啡馆,和周令飞先生次见面,聊起当下青少年的阅读和写作,有很多很多内心的共振。我冒失地提出想和周先生合作举办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目的是让青少年阅读鲁迅等一批著名作家的作品,爱上阅读,爱上写作,特别是要写出真性情的文章。周先生回去和家人商量后欣然同意合作,携手举办这项面对青少年的文学创作活动。
 
 没有想到年上海就有几万人参加,一年年进步,一年年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参加,逐渐突破十万、五十万、一百万的参赛人数,从上海逐渐发展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学中文的学生。
 
 这十多年我们一直秉持两大原则:一是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的公益性原则,不收取任何名目的费用;二是倡导学生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是他们自己想说的真话。
 
 作为主办方,长达半年的初赛、决赛,事务繁琐而劳心,但每每看到精彩的好文章,一切疲劳都烟消云散。特别是每年的颁奖典礼,看到爸爸、妈妈,或者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学生一起满脸笑容地
 来到会场,看到他们拿到奖状的幸福模样,也许其中有不少学生从此会热爱阅读、热爱写作,我们会深深感受到举办这项活动是有意义的,尤其是想到这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我们就无比欣慰。
 每年都会有学生告诉我们今年他参加高考,考取了什么大学,有的是名牌大学,有的是普通大学,他们记得自己中小学时代曾经参加过鲁迅青少年文学,记得他们初赛、决赛、颁奖典礼的点点细节。有同学对
 我说,那是他学生时代亮的光!一直温暖着他前行。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我们编辑出版这套丛书也是对鲁迅先生好的纪念。这套丛书荟萃了近年来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全国各地参赛学生的优秀作品。阅读这些作品,扑面而来的是新时代中小学生的蓬勃
 朝气,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他们这一代人看到的周遭世界的变化以及他们心里的情感起伏。他们必将成为这个伟大时代有担当的建设者。
 
 记得周海婴先生健在的时候,对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也非常关心、呵护,还曾担任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组委会名誉主席,对青少年的文学写作给予诸多勉励和支持。鲁迅青少年文学奖有今天的一些成绩和他的鼎力相助是密不可分的。
 
 今年又要举办第十三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了,我相信这项青少年的文学创作活动会一届一届办下去,会发掘、培养、激励一批批青少年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热爱生活。我们为此仍将不懈努力。
 
 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组委会常务副主席 徐建华
 
 2021年3月
 
 校园里的那个身影
 
 上海市七宝中学高二
 
 金蒙璐
 
 又是初秋了,一夏的燠热暑气已经过去,残荷的淡香却绕不开车马街道钻进我们的校园。天比往年凉,刚开学我就穿起外套来了。
 
 我抱本书在胸前,校园里游荡一圈,终究只是漫无目的地与萧瑟凉风做伴—我没再找到他。
 
 我走过操场前的主席台、校内马路边的长椅、池塘中的凉亭……甚至自习室、答疑室,往常我们曾一起在这些地方看书。他曾调侃我们像肖申克监狱里的两个自由人,我却觉得我们更像死亡诗社的秘密成员。
 我当时没想到的是,他这种比喻是有暗示的,他希望故事的结局是越狱成功,我却没注意到基廷老师终究是要走的。
 
 想到这里,一种难言的悲伤突然当头浇下,压得我直不起腰来。为什么我没有早点明白呢?可是当我无助地蹲在教学楼背面的楼梯间—我们的地下集合地点—只感觉到秋声呜咽。我又清醒过来:知道得早晚都是无济于事的。
 
 今天我拿的书是《活着》,一本我们都已反复读过多遍的书。我还记得次和他谈论起福贵的故事。我说“大抵因为没有想好怎么死,所以继续活着吧”。他笑说我太消极了,余华想说的可不是这啊。可当我再问时,他却沉默了。他只说让我去读《鼠疫》,我明白加缪说要抗争与直面荒诞,然而从福贵身上却只看到了顺其自然。他没有出口的答案,如今来想,大约是兼顾的迷茫,他不是西西弗斯推石上山不知疲倦,也不是徐福贵一无所有牵牛向西。
 
 他说,文人总是矛盾的,而后自嘲地吐吐舌头,说自己不过是个掉掉书袋子的市井小民罢了。我知道,他总是矛盾的。
 
 比如说当办公室里的老师们都在盯重默和背书时,他正在操场上和体育组的老师踢球;然而当别的班的同学去油印室搬回一摞摞复印的一、二模试卷,我们却做着他自己写的或者精心编排的拓展阅读。
 
 他是真正生活在校园里的人,看到自己的学生会热情地打招呼,接着学生们就把他温和的笑容带到学校的各个角落。他活跃在图书馆、操场、食堂,他几乎不在办公室待。他常常把一叠默写本留在窗台然后消失不见。你有时能在自行车棚看到他,他说每次读《情书》总喜欢来这儿坐一会儿。可我没好意思问出口:“你学生时代也在自行车棚等过人吗?”
 
 但他也好像从未融入过这个校园。他与日复一日机械重复的刷题模式格格不入,他与不读经典只背考纲的应试技巧格格不入,他与家长只重分数不计素养的所谓期望格格不入,他也与大多数缺乏互动只会记笔记的沉闷学生格格不入。他开玩笑地跟我说“格格不入”是好状态。我说这很孤独。他说,人生来孤独。我当时很有种冲动去拥抱他,可是我没有。
 
 那天我刚开始读《追忆似水年华》,而他已在看结尾。我又想起藤井树夹在《追忆似水年华》里的那幅画像,心里叹,普鲁斯特这百年来已抚慰过、寄托过多少人无处安放的情愫啊。我至今记得那个黄昏,我们在教学楼顶楼的自习教室,窗口望下去几乎可以看到整个校园。师生们行色匆匆,赶在暮色更深前回到教室、答疑室里去,回到他们的书桌前去。可白炽灯的颜色终究太苍白了。我站在窗边,向远处天的尽头眺望,落日正燃尽它的后一线光亮。残霞下,我像《挪威的森林》里的渡边在铺满夕阳的餐馆里突然醒悟那般,明白过来:真正在这校园里的,只有我们两人而已,其他人只是不断地走进一层一层的束缚与枷锁,一层一层剥去自己的青春与热爱,追逐着空洞而千篇一律的梦想,用看似充实的努力来欺骗自己。
 
 年华如流水。明明还恍如昨日,却也只能靠“追忆”了。如今,又是一抹残阳了。校园里的人却少了一个。我终于完整地体会到人生孤独所谓何意,但我不会回到那惨白灯下去。我拿着我的书,还像往常无数次那样,踩着脚下长长的影子,走到我的校园里去。
 
 校园里的那个身影,从此只是影,而余响却长留我心间。我将带上他的那一份,再一次重温《活着》,再一次找寻我的答案。
 
 她在树下静静地站着,依然是当年那棵树。
 
 初夏微醺的暖阳被树叶剪得细细碎碎,零星地落在她的身上。一年不见,她剪了短发。她看到我过来,很温柔地笑了,带着三分顽皮,依稀仍是彼时初见的少女。
 
 我们一块儿走着、玩着、聊着、笑着、快乐着,回忆汹涌着。我们走过曾一起走过的林荫小路,我们走过人烟喧闹的商业街道,走过车水马龙的繁忙马路。
 
 终于到了尽头,到了灯火阑珊时,她低着头,站在那棵树下,沉默无语。
 
 又到告别的时候,相似的场景,相似的情景,却再也没了相似的情绪。事不关己的车辆疾驰而过,呼啸着带着一股微凉的风。风声中,我缓缓开了口:
 
 “时间差不多了,我要回去了。”
 
 一年以前,女孩因为家里的原因不能留在上海参加中考,无法向青梅竹马、多年的至交好友告别。那时的男孩实在太不坚强,依依不舍地一把鼻涕一把眼泪。
 
 女孩微笑着,把手背在身后:“时间差不多了,我该走了,我们约好了,明年再见,就在这棵树下。”
 
 男孩哭着答应。
 
 我看着面前的女孩,她把手背在身后,却没有笑,我心中也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