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亲子战争:全景解读2-6岁孩子的行为与心理,32个精选案例化解幼儿常见教养问题
》
售價:HK$
65.8

《
胡僧东来:汉唐时期的佛经翻译家和传播人
》
售價:HK$
107.8

《
电磁频谱中的战斗: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电子战飞机、作战与装备
》
售價:HK$
107.8

《
书法常识
》
售價:HK$
39.6

《
胡雪岩经商十二条戒律(识人·驭势·守财·破局;不读胡雪岩,枉谈经商道!)
》
售價:HK$
54.8

《
普林斯顿历史学研究指南
》
售價:HK$
103.8

《
即用是体:阳明学深度解读
》
售價:HK$
280.8

《
山河在:一部鲜活的抗战史(1931—1945)
》
售價:HK$
269.0
|
| 內容簡介: |
|
针对我国多民族语言信息资源跨语种共享的现实需求,以国内外图书情报学界研究和实践多年的“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为理论基础,提出体现我国民族地区信息资源管理特色的“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研究和探讨其内涵特征、战略定位、体系架构、实现策略、规划方法、评价体系等基础问题,为我国多民族语言信息资源共享国家战略的制定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规划和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和实践对我国民族团结与融合的整体格局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
| 關於作者: |
|
赵生辉(1977-),男,博士,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档案与信息管理系兼职研究员,具有信息系统架构设计师、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任职资格。近年来以独著或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CSSCI检索21篇,EI/ISTP/ISSHP检索13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4篇),累计被引112次,公开出版学术著作3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西藏自治区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9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社会委托项目的研究。
|
| 目錄:
|
章 绪论
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核心问题
第三节 历史经验
第四节 相关研究
第五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解析
节 国内外信息共享空间相关探索与实践
第二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需求
第三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界定
第四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基础
第五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本质特征
第六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类型划分
第三章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战略定位
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战略规划模型
第二节 国家民族事务治理的战略体系的系统梳理
第三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管理国家战略的总体框架
第四节 多民族语言广域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战略
第五节 多民族语言机构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思路
第四章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体系架构
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架构模型
第二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层
第三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实体层
第四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虚拟层
第五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机构支持体系
第六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区域支持体系
第七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国家支持体系
第五章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实现策略
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信息交流模型
第二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动力机制分析
第三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资源跨语种共享的主体策略
第四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资源跨语种共享的中介策略
第五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资源跨语种共享的客体策略
第六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资源跨语种共享的策略组合
第七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资源跨语种共享的策略模拟
第六章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规划
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建设规划的原理
第二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建设规划的过程
第三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建设规划的方法
第四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建设规划示例
第五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建设规划的成果
第七章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评价体系
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测评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空间布局评价
第三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资源能力评价
第四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语言支持评价
第五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核心服务评价
第六节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发展阶段的定位
第八章 多民族语言信息共享空间的应用领域
节 公共图书馆IIC-ELS
第二节 公共档案馆IIC-ELS
第三节 公共博物馆IIC-ELS
第四节 公共美术馆IIC-ELS
第五节 公共纪念馆IIC-ELS
第六节 公共文化馆IIC-ELS
第九章 结语
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创新之处
第三节 政策建议
第四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