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画中观器:明画里的家具
			》 
			 售價:HK$ 
			308.0
			 
			 
	
			  
			《 
			梵蒂冈图书馆藏中国传统古籍善本总目提要
			》 
			 售價:HK$ 
			82.5
			 
			 
	
			  
			《 
			外国考古学研究译丛——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精装版)
			》 
			 售價:HK$ 
			140.8
			 
			 
	
			  
			《 
			身体,图像与艺术史
			》 
			 售價:HK$ 
			96.8
			 
			 
	
			  
			《 
			金石万象 梅庵书学    李瑞清   吴守峰
			》 
			 售價:HK$ 
			327.8
			 
			 
	
			  
			《 
			脑结构MRI连续层次解剖学
			》 
			 售價:HK$ 
			162.8
			 
			 
	
			  
			《 
			古琴之美·2026(丙午年)(可读、可听、可学、可赏的“立体化”文化日历;专注于古琴文化的鉴赏日历)
			》 
			 售價:HK$ 
			107.8
			 
			 
	
			  
			《 
			财之道丛书·贪婪的游戏:金融投机100年
			》 
			 售價:HK$ 
			74.8
			 
			 
	
 
       | 
     
      
      
         
          | 編輯推薦: | 
         
         
           
            哲学以人为本,不断地思索自己的生命境遇,树立人本的终极关怀
 多元的思维方向,多向度的人文的思考,培养理性思考的习惯
 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哲学思考的乐趣
 哲学家赵汀阳、陈志良鼎力推荐。哲学以人为本,通过三史六论,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人做人处世的智慧,追求真善美圣
           | 
         
       
      
      
      
      
         
          | 內容簡介: | 
         
         
           
            哲学是个常用词,很多人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社会、人生、工作常做哲学思考。但哲学也常使人有过于玄妙、艰深晦涩之感。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哲学”在理论上就是教人学习“定位宇宙”并在宇宙中“安排人生”的总体学问。“哲学”在实践上就是教人学习“做人” “处事”的学问总纲。
 《哲学概论》一书,是对“哲学”这门学问作一个“概括”的介绍;使有意继续研究哲学的同学,学得哲学系中各科必修课程的整体意义以及课程与课程间的关系,以客观的态度给初学哲学的青年学子一种入门的、正确的、清晰的“哲学”概念。
 本书由台湾辅仁大学、台湾大学等多位哲学专家共同编写,通过对“三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印度哲学史)、“六论”(逻辑性、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价值哲学和哲学总论)的概述,深入浅出而又全面地介绍了哲学发展的历程、世界三大哲学传统的风格特点以及当下哲学发展前沿。
 本书以多元的思维方向和浅显的阐述方式,启发读者进入哲学的世界,作多向度的人文的思考,享受哲学思考的乐趣。希望通过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与探讨,使读者了解生活与工作中的哲学问题,形成理性思考的习惯,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思索自己的生命境遇,树立人本的终极关怀。
           | 
         
       
      
      
      
         
          | 關於作者: | 
         
         
          |  
            邬昆如,1933年出生于广东省龙川,1969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先后后任教于我国台湾大学、辅仁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等高校。著有中德文著作10多种,论文百余篇,主要著作有《哲学概论》《哲学入门》《人生哲学》等。
           | 
         
       
      
      
      
      
         
          | 目錄: 
           | 
         
         
           
            序
 绪论
 节 人生问题导向
 第二节 从自然科学到自然哲学
 第三节 人生三大问题
 第四节 哲学的兴起和发展
 第五节 全方位知识进程
 第六节 三史六论
 第七节 什么是哲学
 第八节 为什么学哲学
 第九节 如何学哲学
 部 认识论
 引言
 节 认知问题讨论源起
 第二节 认知理论正名
 第三节 “认识论”一名之字义
 第四节 认知过程
 章 逻辑——认识的工具
 节 逻辑简介
 第二节 概念与语词
 第三节 判断与命题
 第四节 推理与论证
 第二章 认识的历程
 节 认识与知识
 第二节 意识
 第三节 认识活动的分析
 第四节 感性认识
 第五节 理性认识
 第六节 认识的完成
 第三章 认识的障碍
 节 怀疑论
 第二节 独断论
 第三节 批判论
 第四节 不可知论
 第五节 相对论
 第四章 西方认识论发展历程
 节 希腊时期
 第二节 罗马时期
 第三节 中世纪时期
 第四节 近代
 第五节 现代
 第二部 形而上学
 引言
 节 知性形而上学
 第二节 原理
 第三节 形而上者谓之道
 第四节 本体论(存在学)
 第五节 宇宙论(宇宙学)
 第六节 人性论(人类学)
 章 早期形而上学家
 节 宇宙论时期
 第二节 人性论时期
 第三节 神性论时期
 第二章 天学(本体论)
 节 从“量”的角度看
 第二节 从“质”的角度看
 第三节 从“能”的角度看
 第三章 地学(宇宙论)
 节 宇宙的起源
 第二节 宇宙的(生成)变化
 第四章 人学(人性论)
 节 人的结构
 第二节 天人之际
 第三节 万物之灵长
 第三部 价值哲学
 引言
 节 价值的定义及特征
 第二节 价值的种类
 第三节 价值的内涵
 第四节 价值的目的
 章 认识价值——真
 节 西方哲学求真简史
 第二节 真的定义及内涵
 第三节 真的种类
 第四节 真与假
 第二章 伦理价值——善
 节 何谓善,何谓伦理善
 第二节 人为什么应该道德,为什么要有伦理善
 第三节 如何判断道德、不道德——伦理标准
 第三章 艺术价值——美
 节 美作为一种特殊形而上学的对象
 第二节 美的主观性及客观性
 第三节 优美和壮美
 第四节 美与丑
 第五节 艺术品
 第四章 宗教价值——圣
 节 古希腊哲学家
 第二节 基督徒的哲学家
 第三节 启蒙时代的理性宗教、自然宗教与自然神论
 第四节 自然神论者的宗教观
 第五节 德国古典唯心论:上帝是主体的宗教观
 第六节 无神论对宗教的解说
 第七节 20世纪人类学的宗教观
 第八节 哲学反省与宗教的形成
 结论:哲学的任务
 节 定位宇宙、安排人生
 第二节 认识、形而上与伦理
 第三节 人生而有知,万物皆有理
 第四节 人人生来求福
 第五节 原理
 第六节 超越属性
 第七节 宇宙有始
 第八节 人性完善
 第九节 事天、仁民、爱物
 第十节 宗教功能
 第十一节 常识、知识、智慧
 第十二节 归纳与抽象
 第十三节 择善固执
 第十四节 开放的人文精神
 第十五节 物性、兽性、人性、神性
           | 
         
       
      
      
      
         
          | 內容試閱: 
           | 
         
         
           
            序
  
 人类文明的发展,到今天早已学问杂陈——往好处说,是百花齐放,缔造了多元的学术环境;往坏处说,是学术为天下裂,形成隔行如隔山的为学困境。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设计了一门在诸学问之上又涵盖所有学问的学科:哲学(爱智之学)。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中,亚里士多德开其端,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极其流;在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中,老子、孔子开其端,宋明诸子极其流。中西诸大哲在哲学“爱智”的殿堂中,发挥了锐敏的头脑以及丰饶的心灵,开展了从“认识论”的入门,经“形而上学”的体,到“价值哲学”的用。哲学方法的“思维”,哲学内容的“宇宙”和“人生”,委实为诸学问的学问。一个人生存在天和地之间,生活在人与人之间,学习如何“定位宇宙”,以及在宇宙中“安排人生”,原是在理论层面基本的哲学课题。尤其“安排人生”的课题,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更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具体情事。无论谁,也无论学习哪一门学问,或是从事什么样的专业研究, “做人”与“处事”总是一切的根本。
 “哲学”在理论上就是教人学习“定位宇宙”并在宇宙中“安排人生”的总体学问。“哲学”在实践上就是教人学习“做人” “处事”的学问总纲。
 《哲学概论》一书,顾名思义,是对“哲学”这门学问作一个“概括”的介绍;使有意继续研究哲学的同学,学得哲学系中各科必修课程的整体意义以及课程与课程间的关系。其实,市面上这类书籍虽不能说已汗牛充栋,但也确实缤纷杂陈,各抒己见,派系分明。台湾辅仁大学素以哲学为重点科系,在哲学必修课程中一直以编纂教科书为己任,并以客观的态度给初学哲学的青年学子一种入门的、正确的、清晰的“哲学”概念。我虽年已古稀,亦甚乐意与辅大哲学同人以及昔日台大同学,共同编写,分工合作,共襄盛举。
 是为序。
 
 绪论
 “哲学”一名译自希腊文Philosophia;Philo是“爱”,Sophia是“智”,哲学字义即“爱智”。两千多年来西方哲学发展表明, “爱智”之学是在“定位宇宙”,并在宇宙中“安排人生”。
 中国古代经典无“哲学”之名,但有“哲学”之实,如“道学” “玄学” “理学” “义理之学” “心学”,等等,都是在“定位宇宙”,并在宇宙中“安排人生”。
 哲学的发展,中西方在许多方面都类似,顺序略有不同。西方哲学古希腊重“知”,罗马重“行”,中世纪重“信”,近代以来又恢复重“知”。中国先秦重“行”,西汉重“知”,隋唐重“信”,宋明重“知”,当代亦重“知”。
 哲学课程有“三史六论”。“三史”是: “中国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印度哲学史”。“六论”是: “逻辑学” “认识论” “形而上学” “伦理学” “价值哲学” “哲学概论”。
 本书《哲学概论》,要概括整体哲学,设法指出“认识论”为“入门”, “形而上学”为“体”, “价值哲学”为“用”,并详细探讨“什么是哲学” “为什么学哲学” “如何学哲学”三大问题。
 节 人生问题导向
 一
 个人生活在天和地之间,生活在人与人之间,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就成为两大核心课题。传统的答案一般是:生存在天和地之间,要“顶天立地”,做个能独善其身的“君子”;而生活在人与人之间,则要“出人头地”,做个兼善天下的“圣人”。
 “独善其身”是个别性、独立性的完美,目标是要自己“安身立命”;“兼善天下”则是群体性、社会性的完善,目标是要众人“安和乐利”。具体的人生达到这种个别性的完美、群体性的完善的理想,也就完成了人性,不虚度此生了。
 二
 但是,在人生过程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理想亦被现实压迫,使得人生固然有欢笑,但似乎有更多眼泪。古圣先贤早就看清了这点,体悟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善与恶之间、欢笑与眼泪之间一直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于是设法用自己敏锐的头脑,配合丰饶的心灵,从根本上着手,找寻出人生的根本问题,并尝试给予根本的答案。这种想法和做法,我们可称之为“哲学思考”。
 三
 古圣先贤之所以被尊为圣贤,就是他们除了能独善其身之外,尚能兼善天下。他们在体悟人生的根本问题时,一直在关怀民生乐利;如何减低百姓的困苦,如何增加他们的悦乐,总是他们忧患的对象。
 受苦受难的事实与追求幸福的理想大相径庭,先哲们所要探究的,是苦难的根源,是获得幸福的条件。“天道福善祸淫” (《尚书·汤诰》)是非常原始的,但亦是非常根本的答案。“善”和“恶”才是“福”与“祸”的根本原因。于是, “行善避恶”的道德命令,原就是先哲为了使百姓求福避祸、趋吉避凶的法宝。
 这就是“福德一致”的说法,是伦理道德人生的根本诉求,是做人处事的基本法则。一个人要顶天立地也好,要出人头地也好,重要的要遵守“福德一致”的原则,要幸福就必须修德,如果作恶就会召来灾祸。
 “人人生来求福”,这是自然的人性倾向。但要获得幸福,就必须修德行善,这才是道德法则;加上某些宗教信仰的因素,就成了“天道福善祸淫”,把赏善罚恶的法则和执行诉诸“上挽”,诉诸“自然” (自然法)。
 于是,人的命运还是可以操纵在自己手里,只要行善避恶,就会有福无祸、吉利无凶。四
 “天道福善祸淫”的法则,或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道德经》第79章)的描绘,固有原则性,亦符合于人心之所向,但是,具体人生体验中屡次不是如此,许多好人受冤屈,甚至枉死,而不少坏人逍遥法外,荣华富贵一生一世。这种“天道”如何解释?当年撰写中国第三部历史经典著作《史记》的太史公司马迁,在写篇列传时,以史实为准,发现如伯夷、叔齐一般的好人饿死首阳,而坏人盗跖却可以寿终,仍未免感叹“天道是耶非耶” (《史记·伯夷列传》)。
 当然,儒家道德哲学所能涵盖的,是人的今生今世。站在“今生报”的立场看,司马迁的确有理由大声质询:老天爷有没有长眼睛?
 五
 但是,若能把人生扩展到三度时期,而成为“前生前世” “今生今世” “来生来世”时,司马迁的“今生报”就应该给“来世报”让步,而让上天可以在来生来世赏报伯夷、叔齐等好人,而在来生来世惩罚如盗跖一类的坏人!
 三度时间的体悟是宗教智慧的结晶。宗教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中占有相当的分量,至少可以弥补道德哲学之不足。
 宗教所提供的“来世生命”,虽无法用科学的“实证”检证和体验,但对苦难中的人生,仍不失为黑暗中的光明,不失为航海人的灯塔。
 中国哲学从先秦到西汉的道德哲学,对人生问题的贡献很大很多,但更根本的救苦救难的精神诉求,还是要等到后汉由印度传入的佛教以及同时代中国本土从道家衍生出来的道教来补足。这补足的内涵,也就是扩大并拉长了人生的时间,并且设法突破时间的束缚,走向永恒。道教的成仙、佛教的涅槃,都定位在永恒境界中,不受时间的限制。
 六
 西方的古希腊哲学也好,罗马哲学也好,亦都局限在“今生今世”的正义和次序的诉求中,同样对“苦难”的理解和化解,有着力不从心的感叹。希伯来《旧约圣经》的启示,终于催生了能贯通希腊、罗马的基督教的《新约圣经》。上帝亲自降凡的启示,在耶稣基督身上完成,而基督的死亡与复活,保证着信徒死后的生命。于是从“今生今世”过渡到“来生来世”,信徒能以今生的信仰换取来世的永恒生命。
 七
 中国哲学的分段,以佛学的宗教阶段长(先秦从孔子的生到荀子的死,历经300年;从荀子的死到道教产生及佛学东来,历经6个世纪;从南北朝开始翻译佛经到隋唐佛教极盛时期,至少有800年)。西方哲学的分段亦复如此,宗教时段长(希腊从哲学之父泰勒斯的出生,到亚里士多德的死,其间约300年;从亚里士多德的死到基督教获得合法地位,历经6个世纪;从基督教合法化到宗教改革,其间至少有1200年)。
 宗教在中西文化史中占时长,宗教哲学在中西哲学发展史中亦占时久。人性需要宗教,人生哲学需要由宗教哲学来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