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日本新中产阶级:东京近郊的工薪职员及他们的家庭(看日本系列)
			》
 售價:HK$ 
			96.8
 
  《 
			图说航天科学与技术
			》
 售價:HK$ 
			107.8
 
  《 
			北派2:西夏梵音(网络原名《北派盗墓笔记》)
			》
 售價:HK$ 
			52.8
 
  《 
			当代中国经济讲义
			》
 售價:HK$ 
			151.8
 
  《 
			40堂生死课
			》
 售價:HK$ 
			63.8
 
  《 
			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看日本系列)
			》
 售價:HK$ 
			61.6
 
  《 
			砂与海之歌纪念画集
			》
 售價:HK$ 
			107.8
 
  《 
			大学问·月照崇徽:章献刘后与宋真仁之际政治
			》
 售價:HK$ 
			107.8
 
 
 | 
         
          | 內容簡介: |   
          | 《青海民俗志(全四册)》 是系统、完整记录青海民俗文化的志书,从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精神民俗、社会组织民俗、社会生活民俗、口承民俗、特色民族民俗等方面全面、系统、客观地展示了青海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突出了青海民俗特色。书中首次将地方志体例与民俗学科理论方法有机结合,以民俗学体系为根本,以地方志形式为载体,以青海多民族民俗文化为特色,同时又凸显了青海民俗文化的个性、传承性和丰富性。全书共9编29章,110多万字,照片400多幅。 |  
         
          | 關於作者: |   
          |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是省政府办公厅所属的厅级单位。 (二)在省编委会的领导下,编制修志规划,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编修省志、专业志及省情丛书。
 (三)负责对省级部门和各州(地)、市编修地方志工作进行督查、指导和协调,组织对省志和州地市志稿的审定验收、出版、评奖以及读志、用志活动。
 (四)组织青海地方文献和省情资料的收集、研究,搞好地方志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信息资料服务;编辑出版青海年鉴。
 (五)根据政府当前任务和长远规划,发挥优势,组织重大课题的调研;制订全省地方志编修人员培训规划,并组织实施。
 (六)完成省政府和办公厅交办的其他事项。
 |  
         
          | 目錄: |   
          | 序 一0001 序 二0001
 综 述0001
 大事记略0001
 编 物质生产民俗
 章 农业生产民俗0003
 节 农业民俗生态0003
 第二节 农业生产过程0025
 第三节 农用工具0036
 第四节 农事祭祀与禁忌0042
 第二章 牧业生产民俗0055
 节 牧业民俗生态0055
 第二节 放牧民俗0070
 第三节 牧业管理民俗0077
 第四节 牧业信仰与禁忌0082
 第五节 牧业谚语0085
 第六节 家畜产品加工民俗0087
 第三章 商业贸易民俗0091
 节 商业古道与茶马互市0092
 第二节 商贸市场形态0097
 第三节 交易民俗0109
 第四节 会馆与商会0118
 第四章 手工业民俗0127
 节 手工业民俗形态0127
 第二节 生产类手工民俗0133
 第三节 生活类手工民俗0153
 第四节 手工业祭祀与禁忌0161
 第五节 行规与行话0164
 第六节 其他生产民俗0166
 第二编 物质生活民俗
 章 服饰民俗0181
 节 汉族服饰0181
 第二节 藏族服饰0186
 第三节 回族服饰0191
 第四节 土族服饰0196
 第五节 撒拉族服饰0202
 第六节 蒙古族服饰0205
 第七节 服饰流变0214
 第二章 饮食民俗0223
 节 面米类与豆面类0223
 第二节 肉食类0237
 第三节 菜肴类0247
 第四节 饮品类0254
 第五节 特色食品类0259
 第六节 食俗与禁忌0277
 第三章 居住民俗0285
 节 牧区民居0285
 第二节 农区民居0293
 第三节 城镇民居0298
 第四节 特殊民居0302
 第五节 民居信仰与禁忌0311
 第四章 交通民俗0319
 节 畜类交通0319
 第二节 车类交通0323
 第三节 舟船类交通0334
 第四节 桥梁类交通0337
 第五节 交通设施0341
 第六节 信仰与禁忌0348
 第三编 社会组织民俗
 章 宗族民俗0357
 节 家庭与亲族0358
 第二节 亲属称谓0380
 第三节 家规与家风0387
 第四节 家乘谱牒0399
 第二章 村落民俗0407
 节 村落结构0407
 第二节 村落组织0418
 第三节 村落公共设施0424
 第四节 乡规民约0433
 第五节 村落信仰与禁忌0440
 第三章 部落民俗0456
 节 部落结构与组织0456
 第二节 部落活动0469
 第三节 部落习惯法0478
 第四编 社会生活民俗
 章 节日民俗0501
 节 汉族传统节日0502
 第二节 藏族传统节日0511
 第三节 回族与撒拉族传统节日0523
 第四节 土族传统节日0527
 第五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0534
 第六节 现代节日民俗0539
 第二章 人生礼仪民俗0546
 节 汉族人生礼仪民俗0546
 第二节 藏族人生礼仪民俗0557
 第三节 回族人生礼仪民俗0566
 第四节 土族人生礼仪民俗0573
 第五节 撒拉族人生礼仪民俗0584
 第六节 蒙古族人生礼仪民俗0590
 第三章 民间音乐与舞蹈0597
 节 民间歌曲0598
 第二节 说唱音乐0608
 第三节 戏曲音乐0613
 第四节 民间器乐0619
 第五节 民间舞蹈0631
 第四章 民间美术0647
 节 绘画艺术0647
 第二节 造型艺术0658
 第三节 建筑艺术0668
 第五章 民间竞技0682
 节 民间竞技形态0682
 第二节 民间体育竞技0687
 第三节 民间游戏0740
 第四节 竞技中的信仰与禁忌0764
 第六章 民间工艺0769
 节 雕刻技艺0769
 第二节 织绣剪技艺0779
 第三节 铸造技艺0790
 第四节 烧造与酿造技艺0796
 第七章 民间科技0804
 节 民间历法0804
 第二节 民间测天0806
 第三节 民间计量0813
 第四节 民间特有药物0816
 第五节 民间卫生保健0822
 第六节 医药民间偏方0827
 第五编 口承民俗
 章 民间文学0843
 节 神话0843
 第二节 民间传说0846
 第三节 民间故事0859
 第四节 寓言与笑话0875
 第五节 民间歌谣0878
 第六节 民间谚语及俗语0928
 第二章 语言民俗0971
 节 汉语语言民俗0971
 第二节 藏族语言民俗0998
 第三节 回族语言民俗1018
 第四节 土族语言民俗1034
 第五节 撒拉族语言民俗1059
 第六节 蒙古族语言民俗1079
 第三章 民间戏曲1107
 节 民间曲艺1108
 第二节 民间戏曲1128
 第六编 特色民俗
 章 特色民俗(上)1145
 节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1145
 第二节 热贡六月会1174
 第三节 土族纳顿1188
 第四节 花儿与花儿会1207
 第五节 青海湖祭海1238
 第六节 赛马会1258
 第二章 特色民俗(下)1267
 节 撒拉族骆驼戏1267
 第二节 回族宴席曲1272
 第三节 蒙古族“那达慕”1276
 第四节 河湟社火1280
 第五节 酥油花1293
 第六节 昆仑神话1303
 第七编 机构与人物
 章 机构1321
 节 职能机构1321
 第二节 民俗博物馆1323
 第三节 研究机构和基地1327
 第四节 社会团体1329
 第二章 人物1335
 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335
 第二节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351
 第三节 民俗研究学人1359
 第八编 民俗文献
 章 典籍文献1365
 节 考古文献1365
 第二节 史志与文学文献1372
 第三节 民俗志文献1385
 第四节 其他文献1393
 第二章 研究文献1399
 节 花儿研究1399
 第二节 昆仑神话研究1404
 第三节 《格萨尔》研究1408
 第四节 民俗研究丛书1418
 第五节 其他代表性学术成果1426
 附 录
 附录一 参考文献1443
 附录二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452
 附录三 民俗学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表1463
 附录四 民俗文化研究成果奖项表1465
 附录五 祭拜西王母祭文五篇1471
 后 记1476
 |  
         
          | 內容試閱: |   
          | 序一 在中国近现代人文叙事语境中,有一句口头禅“有史以来”被习惯使用。其实,如果认真咬文嚼字审视一番就会发现,它仿佛欠缺点什么。是的,严格说应该是“有史志以来”。因为志与史是中国文化的两大渊薮,同源有别,殊途共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纵观中国历代官私史书,无不以其丰富的志书类聚而显得厚重。史志文化难解难分!
 《青海民俗志》就是一部厚重的志书。在这里就不能不涉及地方志和特色文化志的话题。在中国修志建志的优良文化传统中,历朝历代都曾经编修颇具规模的地方志书,其中不乏对地方民俗文化的记载或著述。但是,其中专门的民俗志的数量还是很少。因此,处于21世纪的我国,编撰具有地方特色或民族族群特色的民俗志,就成为传承地方民俗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民俗志,简单来说就是对民俗现象的记录,是现代民俗学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民俗志是民俗理论研究的重要资料,是对民俗进行比较研究、梳理民俗发展史的重要支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民俗学肇始于20世纪初,但有关民俗志的萌芽早在先秦就已出现,民俗志作为记录民俗文化事象的专门志书,从为民俗理论研究提供翔实、可信的资料而言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民俗学从20世纪80年代的觉醒、复苏、重建,走向活跃、崛起、繁荣,与民俗资料的不断搜集、丰富有关。时至今日,虽然民俗学仍在国家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地域民族民俗文化异彩纷呈,对于这些民俗事象的记录,不管从精细度还是宽广度上看,都还远远不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党和国家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