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石窟音乐图像大典
			》 
			 售價:HK$ 
			294.8
			 
			 
	
			  
			《 
			希波战争
			》 
			 售價:HK$ 
			96.8
			 
			 
	
			  
			《 
			泥土之美——探寻泥咕咕的手工艺与生活文化
			》 
			 售價:HK$ 
			107.8
			 
			 
	
			  
			《 
			商业盈利模式一本通 可复制的生意经 让每一分钱聪明盈利
			》 
			 售價:HK$ 
			57.2
			 
			 
	
			  
			《 
			新加坡环境发展史(1965-2015):迈向环境可持续发展之旅
			》 
			 售價:HK$ 
			107.8
			 
			 
	
			  
			《 
			山水并野形图研究
			》 
			 售價:HK$ 
			85.8
			 
			 
	
			  
			《 
			《陈氏香谱》之中国香道(中华经典生活美学丛书)
			》 
			 售價:HK$ 
			74.8
			 
			 
	
			  
			《 
			历史的局外人
			》 
			 售價:HK$ 
			63.8
			 
			 
	
 
       | 
     
      
      
         
          | 編輯推薦: | 
         
         
           
            他的学术文章,功在人民,海峡两岸,有目共睹,谁也不会有什么异辞。
     ——季羡林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像一朵花。
     ——冰心
  
 梁氏的风格上承唐宋,下撷晚明,旁取英国小品文的酒脱容与,更佐以王尔德的惊骇特效,讲究好处收笔,留下袅袅的余音。学者的散文夹叙夹议,说理而不忘抒情,议论要有波澜回荡,有时不免正话反说,几番回弹逆转,终于正反相合。
     ——余光中
           | 
         
       
      
      
      
      
         
          | 內容簡介: | 
         
         
           
            本书包括雅舍杂文、秋室杂文和实秋杂文三部分。或论事说理,或剖析人生,大事小情在作者笔下都别有情味,读来生动有趣,简洁酣畅。其中有种犀利的深刻和劲道,掩卷仍觉意犹未尽。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梁实秋的杂文在分析评判之余,更多了一种充满智慧的调侃,不是冷眼看世界的漠然,也并非愤世嫉俗的狂热,而是饱含深情地静观世间万象。他也自嘲,也讽刺,但即使是讽刺的文字,我们仍能从中感受到他心底的善意,以及那种只有在阅历与学识之上才能培养起来的包容心境。
           | 
         
       
      
      
      
         
          | 關於作者: | 
         
         
          |  
            梁实秋,二十世纪中国重要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他学贯中西,著作无数,堪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泰斗。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槐园梦忆》等,译作《莎士比亚全集》《沉思录》等。
           | 
         
       
      
      
      
      
         
          | 目錄: 
           | 
         
         
           
            壹 读书苦?读书乐?
 漫谈读书 // 002
 黑猫公主 // 006
 听戏、看戏、读戏 // 011
 莎士比亚的演出 // 017
 谈幽默 // 026
 回首旧游 // 031
 徐志摩的诗与文 // 035
 怀念陈慧 // 041
 读书苦?读书乐? // 046
 平山堂记 // 057
 早起 // 063
 学问与趣味 // 066
 说俭 // 070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 073
 跃马中条记 // 077
  
 贰 “但恨不见替人!”
 “但恨不见替人!” // 082
 美国去来 // 085
 升官图 // 092
 悼齐如山先生 // 096
 新年献词 // 102
 利用零碎时间 // 105
 “魑魅惊人须早回” // 110
 文艺与道德 // 112
 略谈英文文法 // 117
 国文与国语 // 120
 中国语文的三个阶段 // 126
 所谓“普罗文学运动” // 130
 玛克斯·奥瑞利阿斯 // 136
 《誓还小品》读后 // 145
 独来独往 // 148
 忆老舍 // 152
  
 叁 漂洋过海的文思
 海啸 // 160
 《琵琶记》的演出 // 164
 忆《新月》 // 174
 流行的谬论 // 184
 关于徐志摩的一封信 // 194
 虐待动物 // 198
 了生死 // 202
 约翰逊的字典 // 206
 感恩节的生活纪实 // 216
  
 肆 一个时代的社会写生
 论散文 // 222
 翻译 // 228
 论批评的态度 // 231
 新诗的格调及其他 // 237
 谈志摩的散文 // 242
 文学里的“幽默” // 247
 文学之集合的研究 // 251
 戏剧与戏剧文学 // 257
 读《醒世姻缘传》 // 260
 杂感三则 // 269
 文学史的材料与方法 // 274
 文学与大众 // 280
           | 
         
       
      
      
      
         
          | 內容試閱: 
           | 
         
         
           
            “ 但恨不见替人! ”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疾革时,宋之问等前去探病,杜审言说:“甚为造物小儿相苦。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胡适之先生作《白话文学史》写到杜甫的身世时,也提到杜审言这一段故事,认为他是一个有风趣的人。他的这两句话固然颇有风趣,其实也是十分矜诞,因为就我们所能读到的杜审言的诗作而言,我们看不出他有什么理由把宋之问等久压在下。不过“但恨不见替人”这一句话,不管出自谁口,确是很耐人寻味的。昨夜晚,初闻胡先生逝世噩耗,友朋相顾愕然,有人问我有何感想,我未假思索地说:“死者已矣,但恨不见替人!”胡先生不是一个恃才傲物的人,相反的,他是一个肯鼓励后进的人;他乐观,他相信处处都慢慢地在进步。他本人不会有“恨不见替人”之感,倒是我们客观的看,他空出来的这个位子短期不易有人能填补上去。
 胡先生的位置之所以不易找到替人,是因为那位置的性质不简单。是他的学问。胡先生曾经屡次的谦虚的说,自己不知专攻的是哪一门学问,勉强的说可以算是研究历史的。实则他接触的范围极广,对中国的文化与西洋的文化都有真知灼见。现在学问趋向于专门,讲究一个部门的深入,像以往所谓学究天人的大儒,于学无所不通,已不可复求之于今日。苟能学贯中西,于思想学术盘根错节之处提纲挈要见其大者,即属难能可贵。第二是他的道德。胡先生的学术思想方面的地位太高了,一般人不易认识他在道德方面之可敬可爱。胡先生数十年来所提倡的“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固已尽人皆知,但这只是一副对联的上联,下联是“认真地做事,严肃地做人”。凡是曾列胡先生门墙或曾同窗共事者,多多少少都能举出若干具体事实证明胡先生为人处世确实做到“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的地步。以学问道德涵濡群生,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生死无常,事至可悲,但是学问道德并垂不朽,则又有何憾?我们于哀悼震憾之余,应该平心静气地想一想,胡先生所毕生倡导的民主自由的精神,科学怀疑的态度,现在是不是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在这一方向是不是也有一点点贡献?如果胡先生所倡导的精神态度,能够继续努力加以推进,则胡先生虽死犹生。千千万万的人,都可说是胡先生的替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