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万物皆有时:中世纪的时间与生活
			》
 售價:HK$ 
			96.8
 
  《 
			英特纳雄耐尔——《国际歌》的诞生与中国革命
			》
 售價:HK$ 
			184.8
 
  《 
			爱丁堡古罗马史(上辑1-4卷)
			》
 售價:HK$ 
			306.7
 
  《 
			心悦读丛书·善与恶的距离: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学
			》
 售價:HK$ 
			74.8
 
  《 
			万有引力书系 · 崇祯七十二小时:大明王朝的最后时刻
			》
 售價:HK$ 
			85.8
 
  《 
			跟着TED学科学:物理
			》
 售價:HK$ 
			55.0
 
  《 
			希特勒与第三帝国(全二册)(第三帝国通史写作的里程碑!7年魔鬼养成期+6年帝国崩塌录=13年人类至暗
			》
 售價:HK$ 
			206.8
 
  《 
			没有民主的政治(1815—1914):英国政府的观念与关注
			》
 售價:HK$ 
			118.8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是一群见证了北京近年来发展变化的北京人,讲述自身经历,回忆城市变迁的文章集结。作者在书中描述了北京城的起源与饮食、民俗文化,书写了本地居民对老北京的记忆文字,介绍了近代以来在北京崛起的各行各业人才,收录了在时代变迁中具体而细微的行业人士情怀,研究了清末民初之际老北京的历史风云。全书通过作者讲述的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故事,带领读者走入历史,回顾城市的变迁,展望未来的发展。 |  
         
          | 關於作者: |   
          | 徐定茂,北京人,徐世昌后人,第九、十、十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多年来从事民国时期北京历史、徐世昌家族历史的研究与写作,在《北京观察》《北京晚报》等报刊发表过多篇有关北京历史文化的文章。编著有《读辛亥前后的徐世昌日记》《徐世昌与韬养斋日记》等。 杨庆徽,北京人,文化学者。多年来热衷于北京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继承传扬与创新发展。编著有《百年京跤》等。
 |  
         
          | 目錄: |   
          | 话说京城 说说北京城与北京的四合院杨庆徽
 北京小吃杂谈杨庆徽
 北京的小吃韩 桐
 小贩、杂货铺、庙会及其他吴京全
 正月里来秦祖亭
 闲谈商家的牌匾徐定茂
 北京的饮水徐 骊
 京城西翼 宣南文脉 李慧娟
 大栅栏:京味商业文明的缩影
 琉璃厂:老北京的文化圣地
 天桥:京味民俗文化的发祥地
 会馆:近代民族精神的见证
 胡同烟火
 记忆里的冬日徐 骊
 冬储大白菜
 西红柿酱
 燃煤与笼火
 胡同,烟火,念想刘 琳
 东琉璃厂里的东南园头条贾求功
 我家住在大保吉巷侯勇魁
 儿时北京二三事潘泽泓
 余音缭绕小鼓队饶邦安
 再品二友居饶邦安
 回忆少儿时陆 宁
 讲述自己的故事李亚娟
 行走的云金丽娟
 西城教育研修学院门前的变迁侯昳丽
 故乡与家曹珊珊
 红的黑翟雨桐
 人才荟萃
 感受北京人物崔 晨
 短篇小说之王
 科技强军的尖兵
 缉枪治爆的女枪王
 扎根山区教学一线的园丁
 政协世家的商界巨子
 与时间赛跑的白衣天使
 永不言败的雪上公主
 历史记忆的传递者
 清朝时的异地高考生徐定茂
 宣南士人许立仁
 天桥武生许立仁
 戏外龙套蒋 力
 老宅门程家七兄弟刘一达
 小院往来无白丁
 七兄弟与书画有缘
 忠厚传家做人有德
 难得七孝子
 诵老起名叫淳一
 一幅小画见真情
 淳一书家李 燕
 她是齐白石的亲传弟子晓谕文艺
 新凤霞和吴祖光,才子佳人的旷世奇缘
 齐白石:她生得好看,我就要看!
 新凤霞拜师梅兰芳
 行业春秋
 别了,第二热电厂侯勇魁
 当物业经理的四季与五味王志毅
 电影院情怀李 繁
 芳华,在这个伟大的时代绽放方建国
 芳华,曾将奇迹见证
 芳华,曾经邂逅多少美丽
 芳华,曾坚定地对自己说我能
 芳华,曾让火炬照亮梦想
 芳华,曾在无名高地上坚守
 品茗胜地 京城茶街刘 霞
 历史回眸
 八月初三日夜晚的法华寺徐定茂
 清王朝的贪腐徐定茂
 清朝时的北漂买房吗?徐定茂
 读民国时期的一份《政府公告》王培璐
 埋在甘水桥头的炸弹陆 宁
 历史摇曳中的国会剪影宫兆波
 湮没的象房
 短命的资政院
 哭泣的国会
 姓京的京剧杨庆徽
 |  
         
          | 內容試閱: |   
          | 追溯北京的历史,不能不提到古都的演变。 北京,唐为幽州,辽为燕京,金代时叫中都城,元代改为大都,明时叫北京,清时则称为京师。先后有燕、前燕、大燕、辽、金、元、明、清八个朝代以北京为都城。各个朝代都大兴土木,建造了各具特色的古建筑。但最早对京城建筑产生影响的,应该还是元代的元大都。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于开平府,到了1264年,元世祖诏令以燕京作为中都,后改为大都。元大都是从1267年开始兴建的,到了128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十八年之久。元大都放弃了金代以前的都城旧址而重新修建了一个很规整的城市。金代的都城位于现在北京城西南方向的广安门一带,后被元大都完整拆迁了。新建的都城略呈长方形,北城墙的位置在今德胜门和安定门外北三环路以北的地段。现在那一带还存有断断续续的土丘,这就是元大都的北城墙。大都从里至外分别是宫城、皇城和大城。大城周长六十里,有十一座城门。
 元代统治被推翻是在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代。同时大将徐达率军攻克了元大都,并将其更名为北平府。此后明代统治者同样对元大都进行了毁灭性的改造,尤其是对元的宫殿尽行拆除,以消除前元王朝的王气,致使当年金铺朱户、丹楹藻绘的元代宫殿荡然无存。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记述的富丽堂皇的宫殿和景色优美的花圃便是元大都,如今是见不到了。三十年后,朱元璋崩,其孙建文帝继承皇位,而在明代统治集团内部又爆发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战争。朱元璋的四
 子、燕王朱棣起兵北平,夺取皇位,即明成祖。后于1403年将北平改称北京。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他的龙兴之地来。于是从1406年开始了营建北京的筹备工程。完工后,于1421年颁诏,正式迁都北京。
 明代的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参照南京规制营建的。它的外城包着内城的南面,内城又裹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内城基本取元大都旧址,明初将北城墙向南移了五里,也就是今天的德胜门、安定门一线。后又将南城墙向南推移到今天的正阳门一线。内城共有九座城门,直至清代时,负责城防的官员仍称为九门提督,便是这个
 道理。
 明、清两代的北京城是按照城必有郭,城以卫民,郭以卫城的规则分为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全城平面呈现凸字形,由一条长达八公里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外城南面正中的永定门是中轴线的起点,终点在皇城北门外的钟鼓楼。全城最宏大的建筑和空间都安排在这条轴线上,其他建筑物也都依这条轴线做有机的布置和配合,左右对称,形成一个完整和谐、前所未有的巨大建筑群。
 |    |